观东“久安”
: s+ T2 m/ Y+ N* d) w9 m# A1 a Q/ v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城内繁华的观前街上商家林立,久负盛名的老字号采芝斋、叶受和、稻香村、观振兴、黄天源、昇春阳、月中桂、东来仪、陆稿荐……,一家接一家,令人目不暇接。就在“稻香村”茶食糕饼店隔壁,有一家书场,名叫“久安”。它坐南朝北的门面,比普通民居的石库门大不了多少。因为门面不起眼,再是观前街上那样的车水马龙,所以从这儿经过时,稍不留神还可能会走过了头。只有那门口的演出广告牌似乎在提醒你:喂,久安书场到了! T# r9 U$ \% V$ `! F5 Q& c3 N
- ?$ o1 v. f" b尽管外面这样喧闹,然而只要你进了书场,却是一方幽静的小天地。靠右首是开着一个小小窗口的售票处,售票处里边还兼作演员休息换衣候场的地方。有一次我帮父亲去预购书票,看到里边,二位女演员正在那里一边化妆一边聊天呢。演员上台时,必须从场子里听众身边走过去。
; ~) O, k% J) l
2 p3 o3 L4 f. ^9 X; t$ _9 y这家五十年代初开始营业的书场,虽然设施条件比较简陋,不能与苏州书场相比,但闹中取静,且出脚方便。马路斜对面是洙泗巷,出书场往东不远处就是醋坊桥,拐弯就是苏城南北向的主干道临顿路。来此听书的多为常客,其中就包括我的父亲。
0 R. a* A# u. Z/ g* ~' |" y. c- M6 J6 K6 O1 n6 ?( K8 n/ i( @
记得有一年,著名老艺人俞筱云、俞筱霞弟兄双档在久安书场演日场,弹唱长篇弹词《白蛇传》。毕竟是俞家的看家书,老听客蜂拥而至,我父亲也几乎天天前去一饱耳福。' [7 S3 D$ ?" F* X+ \
1 U$ _/ ~. x- h3 r% V% d4 T! f
听书回来的晚饭时光很不一般,父亲会把当日大概的书情慢慢地讲给我们几个小孩听:什么俞先生第一回书的第一句话是“请听中国美丽神话故事”呀;什么白娘子小青青搬家时,娘娘施法把家具缩小了装在一只随身带的石榴箱子里呀;什么白娘子昆仑山盗仙草遇见鹤、鹿二童子,老寿星的笑声另有一功呀。最后,父亲居然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了老寿星的笑声来:“嚯嚯哈,嚯嚯哈……”。
! w' V5 I$ T, b9 c) F" V& p1 {
" D0 m: X. u( F' w/ H- R就这样,小小年纪的我很快就记住了《白蛇传》,也很快记住了就住在我家河对岸濂溪坊的俞老先生! * r& P2 a: b9 W
! d% q0 g2 c9 {" ^0 D: N" x0 @. v现在说说我仅有的一次去久安书场听书的经历。那是在进了评校以后,学校安排我们去观摩。那天听的是日场,好像生意不太好,场子里没坐多少人,显得有点空空荡荡。东西向的场子,东面是书台,没有什么灯光。我们几十个学生在书场后面集中坐了下来,场子里顿觉有了生气。
: F' u }$ A. d3 v$ ~1 q6 s7 j' o0 d: a# s3 Z
这是由苏州市曲艺管理小组的男女双档弹唱的长篇弹词《秋海棠》。那天的具体情节是:秋海棠毁容后,为生活所迫,瞒了女儿梅宝去给人家戏班子卖苦力,做“跳壁虫”,梅宝知道后悲恸不已。那位演梅宝的女演员嗓音有些沧桑,唱了一段丽调唱腔,演唱时声泪俱下,表情似乎有些过头,不太自然。那位男演员叫王士兴,演的秋海棠还较沉稳,就是说表有一些拉腔拉调。听带队老师说,这位王先生的妻子和女儿都是苏州市评弹团的演员呢。9 O& i6 {; o, h. P' I
) o7 a" G, V: W* {那天下午,我们排着队来回二次在观前街上走过,在众目睽睽下展示了评校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负责带队的是评话班的任课老师朱汉文,只见他高高胖胖的身材,面带微笑地走在队伍最后面……
4 Q8 L1 V" Y- X; M9 n6 F. R1 t2 |( }4 G# Q
这是1965年,唯一的一次久安听书。
2 y) y8 C1 n3 T% e' q( W6 A# l3 i# n
1966年,当观前街上的梧桐树叶枯黄飘落时,开了十五年的久安书场悄然离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