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8 B1 ~7 X* C) x5 C) X4 s
“弦索调时剧”是乾隆年间“花雅相争”时,昆腔为挽留颓势,从其它杂部戏曲中摘取的,受当时人们欢迎的短剧、单出戏,“改调而歌之”的剧目。徐凌云:
" i- ~7 H/ y- d所谓“时剧”,是指昆腔以外的一些其它曲调的戏,像吹腔、梆子、弦索、高腔……等等。大概在昆腔衰落,乱弹崛起的时候,一些受到观众喜爱的乱弹戏也被吸收到昆班里来,因为它们是新兴的曲调,所以统称之为“时剧”。实际上这些曲调也不是真正新兴的,它们也有悠久的历史了。: j/ V9 y% L! F, Q$ R' E( x- v4 ]; {% c
《昆曲辞典》:
" ]9 `8 ^" j) H5 G- R* X3 M- N% a$ o这些被吸收的“时剧”,唱腔有的逐步昆曲化,有的仍用原有声腔;曲文有的改动不大,有的有较大的改动。
5 W5 E! j; }, K' t. G8 H) M5 v. M. ^3 O2 Y# Y
这些“弦索调时剧”主要刊载在《太古传宗•弦索调时剧新谱》、《纳书楹曲谱》、和《缀白裘》中,三书刊行有先后,所载详略也不同,因而可互订有无。
6 t5 ?6 K1 D1 D6 S, n# w3 n: v6 A" c" f7 y
《弦索调时剧新谱》,附于乾隆十四年(1749)刊行的《太古传宗》曲谱之后, 共上、下两卷,《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有影印。此书刊行虽晚,但编订可上溯至乾隆六年官修《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之前。上卷收录曲子 12 套, 依次为: 《小妹子》、《崔莺莺》、 散曲【四朝元】、《来迟》、 散曲【柳穿鱼】、《大王昭君》、《小王昭君》、《琵琶词》、《思凡》、《僧尼会》、《花子拾金》、《北芦林》。 下卷收录曲子 12 套, 依次为: 《醉杨妃》、《罗和做梦》、《红梅算命》、《金盆捞月 》、《旷野奇逢》、《夏德海》、《临湖》、《踢球》、《花鼓》、《唐二别妻》、《借靴》、《李逵磨斧》。共24套,不载说白科介,除二套散曲外,《小王昭君》、《琵琶词》、《临湖》这三套在《纳书楹曲谱》中也标散曲(见下),所以实际可供演出剧目是19出。这些作品中有很多唱词没有曲牌,应来自于滚调的变化,反映了“弦索调时剧”尚处在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度的阶段。1 N' J' v5 ?4 @
$ I! v* p' y6 |6 Z4 U9 ~" F明确这些“时剧”为“昆唱时剧”的,则始自《纳书楹曲谱》。《纳》谱是苏州曲家叶堂选辑校订的昆曲清工曲谱,共24卷,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乾隆六十年(1795)间陆续刊行,其《外集》、《补遗》中载“时剧”23出(含散曲5出),与《弦索调时剧新谱》所载多重复。对比两谱曲牌、曲文、工尺,---“绝大多数都有着近似的面貌”,“二者成书相差45年,而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些剧目各方面的变化并不大。”(《昆唱“时剧”探究》)8 g, U* _4 p5 `3 P# H. c1 n8 w$ V
# Q1 j; H1 h6 g; w
两书互订有无,去其重复,可得目22出。而在这22 套曲子中, 可确定经弋阳腔、 滚调转变而来的有《来迟》、《大王昭君》、《小王昭君》、《思凡》、《僧尼会》、《花子拾金》、《北芦林》、《醉杨妃》、《罗和做梦》、《红梅算命》、《金盆捞月 》、《旷野奇逢》、《花鼓》、《唐二别妻》 等十四种。如:
" |- i |9 T1 [* K# G! R7 z1、《思凡》3 h; J/ a9 A% L* {
《弦索调时剧新谱》眉批云:“《思凡》一套,法派甚多,皆彼是此非, 无从划一, 而弦索调中惟此最为时尚。” 《纳书楹曲谱》 外集卷二“时剧” 条收录该剧。由【诵子】 及【山坡羊】 两只曲子组成。) P: B. {3 n3 g, f
此曲最初见于《风月 锦囊》 本《尼姑下山》, 总目题【山坡羊】 ,由【引子】、【山坡羊】 两支曲子组成, 内容基本相同。 从这种短小的体制来看, 应为嘉靖时最主要的俗曲,说明嘉靖时,已经有用【山坡羊】来唱说短剧。 但是弦索调并非直接据此而来, 一个最主要的证据就是《风月 锦囊》本【山坡羊】 中的宾白(字体不同), 在弦索调中变成了唱词:0 P2 R8 y6 `4 D& Z( }% D
【山坡羊】 ……每日 间见几个子弟门来来往, 在佛面前烧香递火。 他把眼儿睄我, 我把眼儿睄他。 不由人满身上苏麻。
- z1 i* E0 L) z4 i# U3 s: \# V而这几句《弦索调时剧新谱》 则作:1 I/ b2 _* N |
【山坡羊】 ……每日 里在佛殿上烧香换水, 见几个子弟们游戏在山门下。 他把眼儿瞧着咱, 咱把眼儿觑着他。 他与咱、 咱共他, 两下里都牵挂。- y' H" t& U! f0 Z1 k& W! M* l# F6 f
另《群音类选》 本作:
$ z' }* [+ Q! s/ G【山坡羊】 ……每日 里在佛殿上烧香换水, 见几个子弟们游戏在山门下。 我把眼儿觑着他, 他把眼儿瞧着咱。 我与他、 他与咱, 两下里都牵挂。 , h' u2 T8 R/ O/ q" N4 ~2 l
对比词文,可知《思凡》更接近万历中编选的《群音类选》和《玉谷新簧》中的《小尼姑》,这说明弦索调《思凡》 的源头并非来自《风月 锦囊》, 而是经过中间弋阳腔系统的转换, 最后才变为弦索调。5 e3 ? v; o4 m
张允和《我与昆曲》:
# [- @: J6 Q, k" V7 I时剧《思凡》中的【山坡羊】原为弦索调,是滚调。
6 m5 P/ |+ p8 }8 f, T1 Q7 A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
) }* p* e- c7 `, i弦索调的唱法,……虽然也用曲牌,但和昆腔的唱法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弦索有过门,而昆腔没有。# J* q" C% V9 b
+ m$ J3 b+ E5 Y2、《僧尼会》
0 q# I, {! j% P该剧又名《双下山》, 出自《劝善记•和尚下山》, 常接《思凡》 演出。 清代中期, 常题名为《孽海记•下山》,《纳书楹曲谱》、《缀白裘》、《遏云阁曲谱》 皆有收录。! V2 ~. a O( v
该剧还是有将滚唱作为唱词的例子,如【江头金桂】 一曲,《劝善记》本作:$ j7 p9 m, C' O& K0 { u7 Y8 G
【江头金桂】 自 恨我生来命薄, 襁褓里淹淹疾病多 。 因此上爹娘忧虑, 将我八字推算, 那先生道我 命犯孤魔, 三六九岁定是难过, 我的爹娘无奈之何, 只得靠赖神明将我舍出家, 我自 入空门奉佛。 谨遵五戒, 断酒除荤。 朱楼美酒应刍分, 红粉佳人不许瞧,雪里孤眠寒悄悄, 霜天削发冷潇潇。 万苦千辛, 受尽了 许多 折挫。
0 N6 i" j U3 B8 K4 X B) ?4 `引文中的小字, 说明其是滚唱的, 只是这些滚尚为较早期的滚, 尚处在散韵之间。《乐府万象新》 卷二上层, 收有该剧, 题《和尚戏尼姑》,“谨遵五戒” 前明显加一“滚”字, 可知此段原系滚唱无疑。《大明天下春》 卷五上层亦收录该剧, 题《僧妮相调》,虽然没有写“滚” 字, 但是亦为双行小字排版。 事实上,《乐府万象新》 标“滚” 的文字, 原是出韵的, 只能以滚调来演出。而这段文字, 《弦索调时剧新谱》 本则作:. z! {1 S/ x4 Y3 ?/ K
【江头金桂】 自 恨我生来命薄, 襁褓里厌厌疾病多 。 因此上爹娘忧虑, 他道我命犯孤母, 道我三六九岁难得过, 他把我来舍入空门奉佛修宅, 奉佛修宅, 学念经。需要谨遵五杰断酒荤, 烧香扫地, 念佛看经, 那香醪美酒全无分, 那红粉佳人不许瞧, 雪里孤眠寒悄悄, 霜天削发冷潇潇。 似这等万苦千辛, 受尽了 许多 折挫。
. v# G# ?! {, s" S. S" a5 K, |谱中所有的唱词都谱上了工尺谱。二者虽然文本略有差异, 但是依然还是可以看出,《弦索调时剧新谱》本将原有的滚调文字, 加入了弦索伴奏, 所以此剧依然为先弋阳腔、滚调,后变为弦索调。
6 o1 t" P' F7 R" z/ c0 s d
$ Z3 d7 P. Y1 _/ d确定这些弦索调剧目来自“中州调”的一个依据是:这十四种剧目中,《大王昭君》(《出塞》、《送昭》)、《小王昭君》、《思凡》(六编乐集)、《僧尼会》、《花鼓》(六编共集) 五种,在《缀白裘》中被明确标为“梆子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