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再谈评话三国,尤其是“张三国”

评话三国,尤其是《前三国》,被评弹界誉为“大王(大书之王)” ,目前在评弹界,主要传承的流派是许文安一脉,它成为主流。许文安原本是说唱弹词《描金凤》的,皆因原本说三国的艺人朱春华早逝,又没有弟子,三国书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故而许文安不忍《三国》湮没,毅然改说评话三国,尽管他跟一些听过朱春华书的听客多方求教,但毕竟没有正规的传承,因此许多内容都是自己原创的,最终使得三国这部书在书坛上重新焕发生机。后来许文安传徒黄兆麟、唐再良等,黄兆麟又传徒张玉书,从而形成“张三国”。而唐再良传唐耿良,形成了“唐三国”。改革后,“张三国”出版了从《千里走单骑》一直到《水淹七军》,一系列评话三国丛书,而“唐三国”也出版了《三国群英会》,从而为人们熟知。当然从影响力来看“张三国”更成系统,影响也更大一点,因此像其他地方的人讲起来都以“张三国”为依据。' q" u& V1 C8 {+ Q, O2 `4 w& k0 \& i
但是,不管“张三国”还是“唐三国”,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人物小器,格局不大,小市民思想严重,以至于在人物塑造上失真。尤其是“张三国”,无论是听书也罢,看书也罢,不通的地方很多,把人物描写小气的地方相较“唐三国”更多。有老听客说过,“张三国”的特点就是“用普通老苏州城小百姓的思想来说三国大将的。”仔细一推敲,信然,“张三国”的确在很多情节上都是以小市民的心态来演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例如夏侯惇相面讨骂,徐庶在他府上骗吃骗喝,想那徐元直好歹也是当世之名士,怎会如无赖般去骗吃喝在骂人呢,这样的情节完全就是小市民占便宜的情景。再看夏侯惇,那里还象一个百战名将,在火烧新野时,一再盼望张辽、许褚们遭遇到比他更惨的境况,而张辽、许褚们如他所希望的那样,遭到比他更为惨重的损失后,他竟然表现的很高兴,这当分明是一个自己吃了亏就希望别人也吃亏的小市民的形象了。在长坂坡前,堂堂的曹营战将千员基本上找不到一个有骨气的大将,有个性的将领,都成了欺软怕硬的人。
$ o% o! r/ a% \3 {9 _再如对于其他刘备敌对方人物的塑造,例如曹操,有时不像个堂堂的丞相,简直像个老饭桶了,例如张松骂曹操,已经把他批得一无是处,曹操居然还会把自己的儿子给张松来评价?还嫌自己被骂的不够,把儿子们也拉出来骂骂?太小看曹操的头脑了吧?例如周瑜,似乎除了嫉贤妒能,别无所长,连三江口之战也变成了孔明代理他指挥,孤舟探曹营被发现后居然会惊慌失措,哪里还像个统帅江东的大都督?至于鲁肃的塑造,更是被塑造成了个书呆子,有时还像个二百五。我曾经听过陆耀良说的“孔明探病”和张国良说的“孔明探病”,两人的同一回书,就觉得在人物塑造上高下立判。陆版里是孔明欲要探病,怕周瑜不见,就委托鲁肃先去见周瑜,在得到鲁肃探明情况后再去探病;而鲁肃也以大局为重,在诸葛、周两人之间极力调和。但是在张版里,就变味了:孔明欲要探病,怕周瑜不见,就利用鲁肃,说都督的病情我尽已知情,是如何如何的,不信你这样这样做去试试看?而鲁肃也真如二百五那样,到周瑜哪里去试试看,看都督的反应,结果试探下来周瑜的反应正如孔明所述,而每一次试探,周瑜一有回应,鲁肃就跑到诸葛亮哪里去汇报,如此鲁肃就反复往返奔走于孔明和周瑜之间?这哪像是鲁大夫?分明是个傻小子嘛。再说孔明,也是一副不占点小便宜不罢休的主。夏侯惇大兵压境,他还想着让孙乾他们假装老百姓去曹军哪里骗饭骗马,那万一被曹兵杀了怎么办呢?像《隋唐》里的徐茂功,也是个专门琢磨人算计人的角色,但也没听到他去骗吃骗喝,占点小便宜什么的。这还像堂堂大汉军师中郎将吗?“张三国”类似塑造人物失真的地方非常多,可谓不胜枚举。! V; K: O8 U. [0 v. ^
过于最求说法的新奇发噱,而往往忽视了情节的合理性,愚以为这正是“张三国”的软肋,不过我始终怀疑这根是在其祖师爷许文安那里就种下了,算是胎里病吧。个人愚见,许文安这一脉的三国之所以充满着小家子气的,应该是从许文安那里就先天不足的,因为他毕竟从说小书出来(小书一般格局都不大,如《珍珠塔》里方卿受到了姑母的羞辱,后来做官后假扮小道士回来羞辱姑母。),受到原来说的《珍珠塔》的影响,改说大书了,格局拉不大,再加上他继承本就不全,基本是自己创作,那就由得他发挥了,想那曹操、周瑜、鲁肃们彻底饭桶化就想来是从他开始的吧。就我所知道的如北方评书、扬评、杭评里都没有这么说法的,如扬评讲到曹操还是一口一个“老才子”的。“唐三国”可能对于原来比较荒唐的地方做了一些修改,如在“张三国”里关公率领50名小兵挡住几万曹兵去路,曹兵就投降那样不合理的情节那里加上了一个关公先摆火牛阵导致曹兵人心涣散,然后投降,多少要合理一些。但毕竟是小修补,总体上跟“张三国”相差不大。应该说到现在为止,我听的长靠书,基本格局都很大,如英烈、包公、隋唐、岳传等,独有“大王”之称的三国,格局就是不大,可见,除了说是胎里病,没有别的解释了。7 e* Q7 o  v) S1 R+ V# C
但是,尽管老先生们在塑造人物方面是从原著“尊刘抑曹”出发,并且还“变本加厉”,过于拔高刘备方面的将领,导致曹孙两方的将领和刘备方面相比实在太不平衡了,但即使这样这样刘备都没统一,那岂不是变相说明刘备和诸葛太没用点了?贬低对手实际也在贬低自己。这岂非是出乎这些老先生们的预料?当然,他们这样说可能也是迎合当时的需要,因为过去的听众也就图个热闹,哈哈一乐就算完了,也不会去研究其中的矛盾,说书的人也是听众喜欢听这样的,他们就这样说了。也不会去管其中合不合理。但是,发展到今天还这样来说,甚至在情节上还是一成不变,那岂非是不合时宜了?经常有人说,说书要有创新,要常说常新。个人理解,所谓创新,未必就是一定要说近现代题材的所谓“新书”,如果能把传统书说出“新意”来岂非也是创新?这种创新岂非更有意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既然知道是故人,就来捧场,哈哈

TOP

有见地,有内容,支持。

TOP

两位老先生的三国都听过 更喜欢张的

TOP

三国除了陆的,其他的都听不下去,还不如听袁阔老的了

TOP

感谢楼主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