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金瓶梅》中有【张秋调山坡羊】;《琐闻录》:“因大河以北有所谓夸调者”;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之曲运隆衰:
予犹疑南土未谐北调,失之江以南,当留之河以北,乃历稽彼俗,所传大名之”木鱼儿”,彰德之”木斛沙”,陕右之”阳关三叠”,东平之”木兰花慢”,若调若腔,已莫可得而问矣.惟是散种如”罗江怨”,”山坡羊”等曲,被之蓁,筝,浑不似(即今之琥珀词)诸器者,彼俗尚存一二,其悲凄慨慕,调近于商,惆怅雄激,调近正宫,抑且丝扬则肉乃低应,调揭则弹音愈渺,全是子母声巧相鸣和;而江左所习山坡羊,声情指法,罕有及焉。虽非正音,仅名“侉调”,然其怆怨之致,所堪舞潜蛟而泣嫠妇者,犹是当年逸响云。
可知“侉调”虽因【誇调山坡羊】起,但“侉调”并非只指【誇调山坡羊】,也不只指中原一地的弦索小曲,范围还包括“河北彰德、陕右、山东东平、山东张秋”---所有“大河以北”的弦索小曲和与当地土腔融汇形成的弦索曲目,这包括后来的“弦索腔系剧种”和“弦索曲艺”。
“侉调”在明末之前已经形成完善的风格,即“侉调”又有称奤调、誇调、 呔调(襄阳)的别称。汲古阁本《西楼记》第六出中有一段情节描模了唱“侉调” 的情形:
( 小净) 我每那班弯话朋友, 少不得我的弋阳曲子 ……〔 众催 唱 介 ) ( 小 净 ) 唱 了 新 时 曲 罢 。… …( 小 净 随 意 将 时 曲一只唱 作 夸 调 介 ) ( 众 笑 赞 介 ) ( 净 附 丑 耳 舌 )方 才 老一唱 的 曲 儿,这 几 个调 ,我 都 摹 拟在 此 了。 ( 丑 ) 你 摹 拟 像个 什 么 来 ? ( 净 ) 那一个 阔 调 呵【 黄 鸯 儿 】 如 把 破 筒 敲 ,( 丑) 哑 调 呢?( 净) 癞蛤蟆 猛 醋 哮,( 丑)低 调 呢?〔 净 ) 雨 中 曲 鳝 啼 阴 调。翻 高 字 , 雌 猫 怕 交,做 拖 腔 , 绵 纱 漫摇, 快 来 好 似鸱鸮 叫 。( 净搔 喉 介 ) 〔 丑 〕把 喉搔 , 接 连 几 套,〔 净 )越 听 越 难 熬 。
情节提到唱“侉调”用到“阔调”、“哑调”、“低调”、“翻高字”、“做拖腔”等口法,显然“侉调”不是指单一曲 ,而是指一类曲,因而有这么多花样,可“随 意 将 时 曲一只唱 作 夸 调 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