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玉钏缘》中提到几个唱本(三)/ _: B/ B/ y9 \9 v6 S

0 ^. D" m' R0 n包公审案弹词见谭叙载《滴水珠》及续书《太平山》。《滴水珠》又名) B/ s& R  T1 U) l) F& v
赵琼瑶滴血成珠5卷  口口撰 清万顺堂刻本 文化部戲曲研究院  http://book.kongfz.com/156813/984416629/
- t* T1 e! V! e3 Q0 X& z5 s此书流行楚剧,应是楚湘一带唱本。! c, d$ B& L* y6 b5 Q
; r" B- `0 v5 X8 X5 j4 v* j5 w
其它包公都在“杨呼狄家将”小说改编的弹词中“客串打酱油”,所见弹词著录目中有:4 ~3 b: L2 ]* x, x! h. o
绘图呼家将钦赐紫金鞭忠孝全传  4卷4册   光绪二十年甲午刊本& {9 f, V& f* x4 s; H
另:新刻东调忠孝呼家将全传  二十四卷  清末民國刻本  6册  首都圖書館  谭叙未载/ t) F( j' o. f! X( p% W& k

5 w( P9 B1 x2 ]7 r; m3 @又:新刻雅调秘本珍珠旗全传  8集56卷8册  抄补旧刊本  谭叙,又西諦藏書室藏二残本可参:一存四十九卷  清云龙轩刊本  七册  存卷一至二十八、三十六至五十六  / 一存二十二卷  清云龙轩刊本  三册    存卷一至十五、五十至五十六)
7 c9 g; m1 V; H9 ?! F# }此书据小说《五虎平西南》改编,大概尾末编句不清,遂使人有误认为“此书接五虎平西”者,其实小说《五虎平西前传》即《珍珠旗》,《五虎平西后传》即《五虎平南》,谭叙已辨析甚明白。现在仍在说的有顾宏伯评话《狄青取珠旗》,除《秦香莲》、《狸猫换太子》新编二类书外,未见有以包公为主的弹词说唱(成化唱本另说)。包公形象在弹词中比较固板,不若海瑞可塑性强。5 v: O4 N! H/ Q* F
6 _1 O, ?6 T  ^; [% F. Z& D
又:
1 u( \/ \6 u7 O& a新刻秘本弹词五虎平西全传     45卷  瑞云阁刻本  苏图
6 Q2 p2 s7 k/ j2 _* T5 k- R8 \9 ^  
# H+ _+ \2 T8 q, q6 c# I- [此书谭叙未载。“瑞云阁”是苏乾嘉时著名弹词书坊,所刊有:
% V9 O' k- U+ x/ X- v7 A9 j8 Z' G, b新刻时调唱口真本九丝绦全传    口口撰、郁惠嘉评  清乾隆五十年瑞云阁刻本% I  s% h* ?8 R* l) G
新刻时调唱口乾坤印九集        口口撰            清乾隆四十年瑞云阁刻本4 k5 T- [# M/ R+ R$ v
新刻时调玉蜻蜓                口口撰            清瑞云阁刻本1 j% D8 t! S8 e& f
新刻秘本云中落绣鞋            口口撰            清瑞云阁刻本; l. A: }& C# l- b' \
双仙缘                        口口撰            清瑞云阁刻本
& Z, y3 v' j- W$ W" i
/ v. H* U' w4 H此 瑞云阁刻本《新刻秘本弹词五虎平西全传》,未睹原本,不知是否有“五虎平南”的内容?但可确定弹词“说狄青”在乾隆四、五十年就很流行了。8 p) r4 l5 Q) }  z9 |
0 \9 w5 M$ ?. v  g; t5 E' G
弹词“宋传”其实线放得很长,以“杨包狄韩(琪)”演义为线索,从《金枪传》一直说到《轘龙镜》(新刻轘龙镜合集(韩廷美:韩琪子)  17卷17回3册  乾隆三十一年武林红罗山人序  同年集贤斋刻本  首图)
* c; B3 T" r0 d; }" }+ Q/ |《轘龙镜》写北宋灭亡,康王赵构男扮女装,一路颠沛流离,除险些被纳为妾室外,还被虔婆卖为侍女。而赵构之妻龙珠则女扮男装,习得武艺仙法,不仅营救赵构,还大败金兵,将二帝迎回临安。& G0 H2 ~6 k5 T" I" U" S1 F
5 z1 k$ Y" m6 {. R. B
潮州歌也有《五虎平西南》,续《五虎征北大破群仙阵》、《狄龙、狄虎下棚平北》(即后宋慈云走国全传),已叙“狄青”子女小辈英雄事。又下续《新造双退婚鸾凤图》,又下续《双退婚下棚紫荆亭》。- [' z' {7 d4 a# a
弹词《新镌忠孝节义弹词鸾凤图》(一作龙凤报)  8卷8回4册  同治十一年玉烛山房刊本,是《轘龙镜》前集,同《新造双退婚鸾凤图》。从渊源看,我颇怀疑《鸾凤图》和《轘龙镜》是潮汕歌本改编过来的,因为潮州歌《鸾凤图》中的“慎王”,在《紫荆亭》中作“田王”,显是“滇王”之讹,正是“狄龙、狄虎平北”之云贵番地,和《五虎平西南》是遥接的。8 F" y' Q1 [& z( }) m' Q/ g: r7 b
而到了弹词《鸾凤图》中,“田王”又变成了“京中田近仁,以平琉球功封王”而称“田王”,显然弹词在后,潮汕歌本在前。(待续)

TOP

《玉钏缘》中提到几个唱本(四)
* v) x1 B' \, m8 n1 W
9 @: l' t+ W) p  Z; ~小说《五虎平西南》分《五虎平西》(狄青取珠旗)、《五虎平南》(狄青征南蛮侬智高)前后部,木鱼、潮州歌册均取袭之,弹词只有前部《珍珠旗》。
  P2 C2 a5 C8 s潮州歌册自《五虎平南》后又衍生出讲狄龙、狄虎“小五虎”的《五虎征北》(五虎征北大破群仙阵)和《慈云走国》(狄龙、狄虎下棚平北)来,《慈云走国》实际讲的是“宋徽宗出身传”,此书网上有“小说版”绍介较详(https://www.vrrw.net/wx/11912.html):
8 T) i) R  g. |! E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全称《后宋慈云太子逃难走国全传》,一名《后续五虎将平南后宋慈云走国全传》,又名《后宋回龙传》。八卷三十五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嘉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福文堂刊本,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二友堂刊本;清道光二十年(1840)坊刊小本,藏南京图书馆。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福文堂刊本。# w: N5 U3 b1 d0 h- T2 z! T$ A. S4 L2 ?
) }! z* u3 z6 }8 I4 H: R
     宋神宗时,左丞相陆云忠,长女适东平王高勇,次女为正宫昭阳,一门显耀。子陆凤阳奉母命进京省亲,闻右相庞思忠之子庞云彪强抢秀才之女王玉兰为妾,怒将庞云彪打死。陆丞相押子登朝,司马光、韩琦奏请开封府尹包贵审理。包贵系包拯继子,素称鲠直,受理此案,甚觉难办。乃先命夫人归隐本土,又赠银令陆公子逃亡,己则吞金而亡。庞相见其遗下奏本,劾奏陆相纵子行凶,即将此本焚去。陆相与庞相金殿相殴,误中神宗额上,神宗大怒,将陆相绞死,陆后贬入冷宫,兵部尚书寇元即致书高勇(高怀德之后)、郑成(郑恩之后)、呼延庆(呼延赞之后)、狄龙(狄青之后)、杨文广(杨宗保之后)五位藩王回朝保救陆后。陆后于冷宫中产下太子,寇元惧庞妃陷害,将太子抱归抚育,而以他人之女代之。神宗怒,即将陆后绞死。高勇入朝,责打庞相,郑恩等亦因羞辱庞妃,均被收禁天牢。
! W+ I& x+ w. ?  陆凤阳逃出京城,于路投伏波神庙歇息,神祇指示直走西北,勿向东南,且赠钢鞭一双,授以鞭法。过铁裘山,得遇故交张梦虎,恰梦虎又娶玉兰为妻,感其相救之恩,邀之上山,拜为异姓兄弟,招兵买马,待时复仇。5 a  N4 _$ C& |7 }
善善国主狄虎得狄龙夫人殷氏书,欲兴兵伐宋。太后曰不可,主张以朝贡为名,会同五路藩王兵马杀进汴京,诛杀奸党。狄虎乃托国后王兰英监国,自与太后带雄兵十万,到山西太原与殷氏相会,遣使往汴京呈送表文。神宗赦出五王,寇元因将太子之事说出,与潞花王等一同至寇府见太子并国母血书。血书上写,因生产时一朵祥云照下冷宫,故名太子曰慈云。
8 P$ H) S4 G3 b3 F  高勇道经铁裘山,告陆凤阳真太子未死,嘱其招军操练,为国除奸。庞国丈派镇国将军韩成彪往捉陆凤阳,为所擒杀以祭国后太师。庞相又保奏岳全忠带兵征讨,岳不忍绝忠良之脉,诈病不进。庞相命种谔代印,子庞云雄为参谋。种谔深悯忠良之后,与陆凤阳战,诈败,后陆凤阳得紫纲、岳全忠点醒,孤山死守,实为下策,乃与张梦虎一同逃走。 至山东,投刘迪庄上,为其女刘丽容驱除邪鬼。 往登州双龙山访李豹,一同落草。 又接刘丽容到山成婚。+ X; ~* q/ c' `5 Z2 T
  寇元之舅冯陛为通侍婢事,往庞府出首寇元私养太子。寇元命心腹家人周勇夫妇携太子奔逃。神宗因将寇元打入天牢。神宗由是思忆成疾,潞花王进见,神宗深悔昔非,重托孤儿,赦寇元。神宗崩,哲宗登位,大赦天下,唯不赦慈云、陆凤阳、张梦虎三人。
1 g% s# b* u' U  H7 @- G- z, D! _  周勇将太子冒为己子周英。周勇死,太子只得佣工为牧童度日。周勇妻贾氏复得一病,临终乃以实告。太子为葬贾氏,卖身石俊家为奴,石俊收为义子,改名石英,延请名师教授。太子梦中得太祖传授拳艺,因梦中呼太祖,石俊盘诘,方说出真情。石俊将女凤鸣许配太子。指挥孙玉闻太子消息,点兵往石府捉获,押送来京,道经双龙山,李豹、陆凤阳活捉孙玉,救出太子。! W% v- I) v' m- r) n2 b$ q
哲宗闻之,有爱弟之心,无奈庞太后当朝称制,命范正平征剿双龙山。庞相次子庞云勇为先锋,大败,范元帅斩之,率众投降上山,保辅太子,共同诛奸。太后又命庞清兴兵十万征伐,庞清为庞相之侄,自思难以投顺,临阵不许一卒跟随,听凭陆凤阳打落尘埃而亡。后庞相命金霞仙道人施妖术,陆凤阳为飞龙镖所伤。太子遂乘船逃遁,遇狂风大浪,将舟打折中桅,随风飘流而去,遇安周平等救,为牧童。日久渐露其为慈云太子。安周平听信妻言,欲往出首,瑞兰小姐改扮男装告知太子,二人逃走,中途失散。太子遇盗,乞丐求食,为巡按御史程光带回开封。小姐玉霞愿托以终身,太子以陆后包裹血书龙凤白绫相赠,暂为表记,真情遂露。程妻杜氏乃修书招族弟怀庄府镇台杜景,杜景领兵将太子带回营中,又为其妻郑氏放走,遇赵普之后赵彦龙,拜为兄弟。至潼关,君臣大会,扯起“为国除奸”大纛,各府州县,望风归附。高王修书五王会兵,狄王段夫人又破了妖术。太子修书潞花王,潞花王面见哲宗,允其入朝捉拿奸佞。庞相欲篡大位,战败被擒。慈云还朝,封为楚王,哲宗崩,传位于楚王,是为徽宗。
, ~, c/ V; M8 w# M, g
  V& N' x. K9 z: O$ k; X歌册在《慈云走国》后接《双退婚鸾凤图+紫荆亭》、《轘龙镜+红书剑》,讲南宋的成立,再接《宋帝昺走国》,讲南宋的灭亡。
8 ^7 V; _2 @7 q/ v* w( i3 k  z前文误“韩廷美”为 “韩琪子”,书中实说他是“韩世忠的儿子”。述“韩琪和韩琪儿子”故事的弹词有《昼锦堂》。历史上“韩琪”和狄青约同时,一文一武,但因为“韩琪”是文臣,所以为“狄家将”名气所掩,史实中“韩琪”地位远高于狄青,可参《狄青与韩琦的矛盾_》(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149ada90102w8ht.html)。又:
; j+ J# k) o7 ?+ [( A2 d4 j      韩琦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重。韩琦作为宰相,又有考虑立储之事。他向英宗劝道:“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英宗同意,立颖王赵顼为皇太子。次年(1067年)五月,英宗病逝,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 R: [9 Z9 H7 O8 N1 |. a可见其位重不是狄青可比拟的。; ~. D& y# U: w- u0 g7 b9 w
3 T  Y3 g+ y# K5 Z3 m2 N
前文“慎王”、“田王” 、“滇王”之辩,是基于潮州歌册《双退婚鸾凤图》是小说《五虎平南》(狄青征南蛮侬智高)的续书线索而言的,全凭记忆,不免有差错,今撰此文,又复检了一遍:- f6 G1 `/ @4 B& v( t6 r
潮州歌册“慎王”作“田慎王”,简称“田王”;弹词作“田近仁”(同治十一年壬申/玉烛山房刊本、弹词叙录),但见周良抄出(同治十一年壬申/立文堂刊本、弹词经眼录增订本)回目中也作“田慎王”。' S& L5 D- \2 b# X$ c

9 P8 S: u( |# R1 G* h; E惟未见原书,不知“田慎王”是否又叫“田近仁”?容后有见再说吧。总之潮州歌册“宋运传”的线索比较清楚,为了转入“小五虎”的《慈云走国》,从“大五虎”的《五虎平西》就开始就有意识地改编小说情节了,肖少宋《潮州歌册研究》:# t: |5 R; |, S- A3 @7 o3 f9 n
      此歌册(《五虎平西全歌》),上承《杨宗保归天》,下接《五虎平南》。歌册改编自小说《五虎平西前传》,二者回目与诗赞全同,歌册在回数上略有删并。将小说1/2/105/106并为一回,删103/104/106、/110/111 五回,所以小说有112回,歌册只有105回。
# F6 Y+ r* A) [$ J# R  W# t+ S6 R' g9 S+ N6 E1 R3 X* [
所以《慈云走国》后的续书大概都是在小说《五虎平西平南》之后才出现的,《鸾凤图》、《轘龙镜》应该都是。

TOP

鼓词《回龙传》(王华买父)2 n# s% e/ Z9 l
1 H6 i3 t& U# i, l
宋朝十八帝,传说有四帝有“走国逃难”的经历:第5帝宋英宗赵曙的《回龙传》(王华买父),第8帝宋徽宗赵佶的《慈云走国》(后宋回龙传),第10帝宋高宗赵构的《轘龙镜》,第18帝宋卫王赵昺的《宋帝昺走国》。0 M% s8 h2 I- I* i  z% ]
& ?% e* }0 K4 a) G3 i
后三部主要为南方唱书,第一部《回龙传》(王华买父)主要以鼓词、坠子形式存在。《弹词综录》著录:
/ N" L* g- F( w7 R0 s! ?+ _& E  I《回龙传》 章福记石印  4册  (西谛目)  O$ p& E. R, {: n5 U
即“王华买父”之鼓词《回龙传》,故事叙:5 f0 `+ ?- p' O' K% V5 I8 e% m  i
大宋第四帝仁宗年间,八王赵德芳与狄后苏州游湖,归途中狄后生产一奇胎(肉卵),八王将其抛入渭水河中,后被以打鱼为生的王彩夫妇所救,取名王华(王启太)。王华八岁,父母双亡,家产被地痞抢占,只好讨饭为生,受尽了饥饿熬煎,勉强度日。状元之女杨秀英因与父亲口角,被父亲杨继风赶出家门并硬配给十八岁乞丐王华为妻,此后谨守妇道,打鱼为生,后生下粱儿、柱儿二子。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军,生活虽然清苦,夫妻感情却很好,过着贫穷却快乐的生活。( u1 a2 y. O3 `+ {& [
万岁身患重病。朝中没有继位太子,八王受卜人指点,江南访子,扮作庄稼汉,自卖自身,王华受人愚弄,把化装寻子的八贤王赵德芳买回家中。王华为奉养八王爷,耗尽家产,为办御宴,将梁柱二子卖到了天官府。经过若干曲折,父子终于相认团圆。八王挂念朝廷形势,连夜修书一封,以找兵部司马刘文晋借银为名,差王华两次进京搬兵,让王华进京传旨接驾。八贤王卧龙岗被困,命杨秀英进京卖衣,被刘文进外甥苏州知府押进南监,包拯伸张正义,最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幼主王华,王华登基,大赦天下。3 w8 W, r# J+ A8 I8 D

0 \& p3 E* _" F$ \9 u" B据:回龙传之:宋英宗继位为皇帝的前因后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9 x+ Q+ g8 K9 J9 p
在北宋王朝里,只因为宋太宗赵光义弑君夺得皇位,然后开始子承父位,传承北宋的换位,但是皇帝的子嗣总是比较凋零,在宋真宗赵恒的时候,皇帝在40岁之前,所生的皇子基本没有过十岁就夭折了,在40多少岁的时候,才生下了宋仁宗赵祯一个独苗,而倒了宋仁宗时期,也是如此。所以出现了皇位后继无人的现象,才会在民间有《回龙传》的戏曲,八贤王赵德芳下江南访子,才得以让大宋江山后继有人。% \$ G9 G8 J$ @' s; ?! T2 C
而历史当中的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北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于公元1032年的春天出生,整整比宋仁宗小23岁,但他并不是宋仁宗的儿子,是宋仁宗赵祯的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同属宋太宗赵光义这一支脉的后代,为什么不是皇子承继大统呢,因为皇帝宋仁宗没有儿子,不是无法生育,而是生下来之后夭折了,连续夭折三个儿子之后,宋仁宗赵祯也深感无奈,所以在宗室之内挑选合适之人,过继而来他的儿子,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出现意外,大宋江山后继无人。
$ a# ^6 E* P# k; h公元1035年,把年仅三岁的小英宗接进了皇宫,赐名赵宗实,暂有曹皇后抚养。首先来看,小时候的宋英宗是幸运的,在北宋宗室之中,后辈男丁不可能只有他一个,而且宋英宗也仅仅是濮安懿王的第十三个儿子而已,能够选到他来给宋仁宗赵祯做皇子,而且将来继承北宋王朝的江山,成为万民之主。选择他的原因,是因为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濮安懿王天资浑厚,外庄内宽,受人爱戴。总之是一句话,祖上积德后辈得福。, j' ]5 M- z/ a6 |! u5 V* b9 C
同时,宋英宗也是不幸的,因为在公元1039年,宋仁宗赵祯的新生儿子降生了,而年仅8岁的宋英宗在皇宫生活五年后,因为皇室有了亲骨肉,就又被打发回老家了,再次回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身边,也就是说,他仅仅是皇帝的备用罢了,人家已经有亲生的了,这个备用的皇子只得卷铺盖回家。
3 E7 [5 A& V/ p. }* d但是天不遂宋仁宗赵祯的愿,公元1043年,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儿子年仅四岁,夭折了。宋仁宗赵祯这个时候也是欲哭无泪,毫无办法,在1044年皇帝宋仁宗升宋英宗赵曙为大将军,但是并没有再让他回皇宫,在公元1058年,也就是年轻时期的宋英宗赵宗实27岁时候,宋英宗赵曙的亲生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去世。在濮安懿王去世的同年,丞相韩琦和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均给皇帝宋仁宗赵祯建议,应该考虑立太子之事了,但是宋仁宗赵祯说,后宫已有怀孕的,暂时先不考虑。结果,生出来的只是一个小公主,宋仁宗赵祯再次失望,不得已再次对宋英宗赵曙升官,但是这宋英宗却以为父守孝为名,多次推辞皇位对他的加封。  [" L" I2 ]( B& u7 m: G( K
像这样的事情,搁谁谁心里都会很不爽,你确实是皇帝,在没有儿子的时候让我进皇宫当儿子养。但是,有了亲生儿子后,就又把自己撵出去皇宫了。现在,你皇帝实在是没有了亲生儿子了,再次想到我赵曙,这明显的就是用着人朝前用不着人朝后,开始和皇帝宋仁宗闹起了脾气。但是此时的宋英宗赵曙只是臣子而已,根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做无声的抗争,为他以后登基之后,掌权做筹码。
  p5 ~! \' F- m在这种情况下,最着急的反而是宋仁宗赵祯和众大臣了,因为不知道这位爷宋英宗赵曙到底是怎么想的。一直到宋仁宗赵祯四十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病重,他自己也感觉到时日不多,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宋仁宗赵祯下旨接宋英宗进宫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于公元1063年,也就是宋仁宗四十一年,宋仁宗赵祯走完自己的一生,赵曙继位称帝,也就是宋英宗。
; f& E5 k! T/ L  {# |/ f& E1 C
, B0 x1 O" c: R% ~知宋英宗为“王华”原型,八贤王赵德芳即“濮安懿王赵允让,他是宋仁宗的堂兄,宋英宗的生父”。戏曲故事、包杨狄演义中,每见“八贤王”上打昏君,下除奸臣,如何大拿,不是没有原因的。! x8 F+ \2 C2 h" P0 q6 S4 L8 P) v& L
此文还见被“狄家将”名气所掩的“丞相韩琦”,实拥立了 “英宗赵曙、神宗赵顼” 二帝,实在是宋史中无两的人物。

TOP

弹词中的“狸猫换太子”(一)
# }9 w' `: _" J! {& k+ y! [& D- F4 X: C- M6 L0 G* @% U2 f
完整表现“狸猫换太子”情节的是小说《万花楼》(又称 杨包狄演义),演义说唱一般归之“大书”(评话),所以“狸猫换太子”题材上就不是弹词,不入弹词目。但仍有属之弹词(大书小说)的:! |' V$ w7 I1 J3 \* }$ w

; {/ P3 Z6 V& T4 u( ~9 i新刻东调忠孝呼家将全传  24卷  清末民国刻本  六册  首都图书馆( W/ ^! M9 s, G
绘图呼家将钦赐紫金鞭忠孝全传  4卷4册  光绪二十年刊本  8 q8 x. }6 O8 S3 Q4 Y& `0 O# A8 M4 l% p

: Y2 R) z3 L: B. c& k7 J重复这一情节。1 S1 N0 P2 w) M. p5 i
" b$ P. n" P8 T' J# |0 j. A/ S4 F
另有:
8 `+ z0 s9 j& B; s绣像薛平贵龙凤金钗传(一名现金龙) 上下卷10回 咸丰八年宁城汲古斋刻本 二册  复旦
+ }. _; j3 d6 g7 v0 N
; T9 l* a& i4 F# G, k, `7 z此本 “上卷述王三姐薛穷故事,即王宝钏苦守寒窑;下卷述太平郎登基故事,事实且是狸猫换太子”,所以是捏合了“王宝钏苦守寒窑”和“狸猫换太子”情节的一个异本。《弹词叙录》谓这一情节(指狸猫换太子)的引入,比后来《武家坡》中薛平贵是借西凉军上位“来得合理”,所以是早期唱本;《王宝钏戏文探秘》(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02/21/20226523_460184649.shtml)则认为:“(薛平贵龙凤金钗传)…最迟在明代初年就已出现。”. i9 r8 m3 V; T# c9 t

  X$ O; S6 u0 K$ P+ Q“狸猫换太子”背后的故事:$ u! P6 ?( Q7 _
宋朝幕后女人:大宋王朝最厉害的八位摄政皇后 第一位:刘皇后 (仁宗时期)幕后女人:温柔而强悍的刘后
: f7 ?0 T, }3 t1 x3 i, D* X6 y献明肃皇后,名刘娥(968―1033),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 E1 F) I! D" ], `" c, Q) U真宗先后有三位皇后,第一位妻子潘氏是名将潘美第八个女儿,在真宗即位之前就去世了,后追封为皇后.郭氏是真宗第二任妻子,真宗即位后封为皇后,景德三年去世.真宗第三位皇后,就是著名的刘皇后.真宗去世之后,刘皇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达10余年之久.作为宋代八位摄政皇后之第一人,这位对北宋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皇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W  ~0 K: |' d6 {
刘娥是四川成都人,生于开宝二年.她出身贫寒,从小父亲就死了,跟随外祖母家的亲戚四处流浪,十几岁时就嫁给银匠龚美为妻.后来,龚美带着刘娥到京城做生意.龚美生意不好,走投无路,就想把刘娥卖掉.* G3 Q. D! e4 l6 c# H
真宗(当时还是襄王)的幕僚张F见过刘娥后,觉得她聪慧貌美,想起真宗曾说起想纳一个四川女子做侍妾,就安排两人见面.真宗见到刘娥后非常满意,便把她买了下来.刘娥颇得真宗的欢心,两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太宗知道此事后大怒,勒令真宗把刘娥逐出襄王府.父命难违,但真宗实在舍不得刘娥,便偷偷把刘娥寄养在张F家.张F安排家人悉心照顾刘娥,自己为了避嫌,每天睡在襄王府,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怀疑,甚至是杀身之祸.
$ h+ @3 `* q% N/ N/ u+ ^* Y真宗即位后,没有忘记刘娥,把她接到了皇宫,疼爱依旧.刘娥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大中祥符五年已经升为德妃.当时郭皇后已经去世,在后宫中,刘娥的地位最高,离皇后宝座只有一步之遥.! |' ]- q$ W& y+ X7 v  p
刘娥不仅温柔美丽,且生性机敏,通晓书史,对国家大事也颇具见识.真宗批阅文件,刘娥常陪伴左右.凡有疑难,刘娥总能提供恰当的建议,深得真宗信任.在郭皇后去世之后,真宗有意立刘娥为后,但他也知道刘娥的出身是最大的障碍.
- x: C4 K: n& _1 \! u真宗拿不定主意,就找参知政事赵安仁商量.正因刘娥出身卑微,赵安仁反对立她为后.真宗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又找王钦若商量,并把赵安仁的意见告诉了他.王钦若对真宗说:"陛下不如问问赵安仁,他认为应该立谁为皇后."改天,真宗问赵安仁该立何人为皇后,赵安仁建议:"德妃沈氏是前朝宰相沈义伦的后人,可以做皇后."真宗次日跟王钦若说明了赵安仁的意见,王钦若说:"陛下不说,我也知道他会这样说,赵安仁过去曾经做过沈义伦的门客!"真宗觉得赵安仁徇私,就罢免了他的官,下决心立刘娥为后.但刘娥为人处事颇为谨慎.当真宗决定立她为后时,宰相王旦忽然请病假,刘娥担心王旦持反对意见,就劝说真宗推迟此事.后来王旦上疏表示同意立刘娥为后,这件事情才最终确定下来.
0 @) k1 O( o9 p( K2 Z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娥被册立为皇后.刘娥由银匠之妻成为一国的皇后,绝非单单因为美貌.此时的刘娥已经40多岁,早已过了花样年华,吸引真宗的是她的智慧和能力.精明能干的刘娥把后宫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在朝政方面能给真宗以帮助.真宗十分信任这个陪伴他多年的枕边人,甚至有一点依赖她.当真宗的身体状况日趋恶化时,刘娥便顺理成章地帮丈夫处理朝廷日常政务,裁定军国大事.另外,刘娥的前夫龚美将自己的妻子让给真宗之后,也留在真宗身边为其效力.真宗即位后,龚美改姓刘,与刘娥以兄妹相称.由于刘娥的关系,刘美升得很快,逐渐掌握了京城军权,成为刘娥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真宗统治晚期,刘娥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其一举一动,对当时的政局,尤其是寇准、丁谓两派之间的斗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 n+ [/ j2 v8 i& Y$ E刘娥虽受真宗宠爱,但自己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正巧,真宗看上了刘娥宫里的一个侍女李氏,受到真宗宠幸的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当时刘娥还没有被封为皇后,年近四旬的刘娥可能认识到自己不会再有孩子,便接受了李氏的这个孩子,由她和另外一个嫔妃杨氏共同抚养,严禁宫人向孩子说明真相.真宗很宠爱刘娥,默许她抱养李氏之子.拥有子嗣,对刘娥能册立为皇后,以及真宗死后顺利垂帘听政具有重要的意义.聪明的刘娥十分明白儿子对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刘娥还真是充当了一个合格母亲的角色,细心地抚育赵受益,母子感情十分融洽.这位皇子从小就叫刘娥大娘娘,叫杨氏小娘娘,一直认为刘娥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直到刘娥去世后,才知道真相.# T2 H0 {. [. y4 ^: G
真宗先后有5个儿子,但都陆续夭折.赵受益的降生,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从小就十分疼爱他.等到受益年纪稍大一点,真宗就细心为他挑选老师,关注他的学业,培养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天禧二年中秋节,真宗正式下诏册立8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3 ?! i. f# J# V1 k& G
乾兴元年二月,真宗病情急剧恶化.弥留之际,真宗放心不下年幼的太子,丁谓等人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太子,真宗这才稍稍安心.二十日,真宗死于延庆殿,享年55岁.太子赵祯即位.遗诏规定: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之前代为处理军国大事.真宗时代结束之后,开始了长达12年的刘太后垂帘听政时代.

TOP

弹词中的“狸猫换太子”(二)$ i: p( l. G' Z6 r* a" \! e
# [1 x# j+ |5 e) A+ \" {
“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即“第4帝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 嘉佑八年(1063),在位40年。弹词讲唱接第5帝宋英宗赵曙的《回龙传》(王华买父),治平元年(1064)- 四年(1067) ,在位3年。下面就是宋神宗赵顼,在位17年。  b( T# o7 }- G& A
% b: m- C- S. x& Q7 ^
明神宗万历之前的“嘉靖和隆庆”,简直是“宋仁宗、宋英宗”在明朝的“借尸还魂”。 明世宗嘉靖是明武宗的堂弟,武宗暴卒后,因无嗣由嘉靖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未久就是“大礼仪事件”,就是嘉靖继位后,管自己亲生爸应该叫“爸”还是叫“叔”、叫“皇兄”还是叫“皇考”?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宋英宗”身上就发生过,史称“濮议”( 宋英宗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见前文)。5 }, ^, p! E+ r; o: I. |6 _+ l* L
2 z: @* p) _, F3 s
明神宗万历则是穆宗隆庆还是裕邸(就是蕃府)时和宫女所生(母贵妃李氏原为裕邸宫女),这就好理解为什么万历迟迟不肯立也是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为太子的原因。“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虽未在万历时期发生,但围绕在“立长还是立幼”的问题上,其激烈程度不亚于“狸猫换太子”,其对历史的影响,一般史实爱好者都是熟知的。一说:《金瓶梅》就是影射的“嘉万年间”的事实,“狸猫换太子”演变为“波斯猫吓死官哥儿”,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民间版本了。

TOP

本帖最后由 三眼童子 于 2021-7-12 12:41 编辑
" U$ ]% y9 ?; L7 w* Q. c' N* q& i  M' F4 O
《金冠记》' J) F* Y9 h" w# }9 }
8 ?. b+ ^# @2 x& X  l' e
候芝所编订弹词四种中有《锦上花》24卷48回,“系组合弹词《锦笺缘》、《金冠记》情节而成”,前叙“宋真宗时王曾娶刘舜英、刘舜华姐妹事、套用红叶题诗故实,因名锦笺缘”,后叙“王曾子王铎、王泽事”,犹以三子王泽娶奸臣丁谓女采仙较出彩。# m) D  k  G$ j

3 c8 \, I5 G1 U! {当我理了一遍《玉钏缘》的前生后世后,才明白《玉钏缘》专注 “宋史” 题材,所以此《锦上花》大概是候芝校订《玉钏缘》后的副产品。《锦上花》里的“王曾”,即宋真宗、仁宗时“连中三元”的王曾,是继寇准后有名的干臣,因罢脱刘太后(就是“狸猫换太子”里的恶人刘妃)垂廉听政,扶位宋仁宗临朝,而受仁宗赏识,三度出任宰相。
; `& e8 d) H- ]4 V6 _
# R! O; g9 B+ j《锦笺缘》约略事实:王曾殿试前(25岁),已有名声,当时的宰相为李 沆,正好求婿,语其夫人曰:吾得婿矣。乃举公姓名曰:此人今次不第,后亦当为公辅。公闻言曰:李公知我。遂从李,后果唱名第一。
; O$ x: j8 M3 A! a( v所以王曾是先“洞房花烛夜”后“金榜题名时”,《 王曾年谱》(https://www.docin.com/p-1619983878.html)载李 沆的二个女儿先后嫁王曾,“刘舜英、刘舜华”或本此。
2 l3 V, b5 X5 R4 c$ ?6 }; k- H又宋仁宗继位时只12岁,遗命刘氏垂廉听政,“丁谓”是顾命王大臣,因和刘氏勾结擅权,所以《金冠记》里是“奸臣”,历史上是被王曾巧计黜除的。忠良之后和奸臣之女结亲,也是弹词的一大套路。
) G! I/ }7 m; ?4 C* x0 J+ y/ U9 _( e6 H( R1 k1 W
《弹词叙录》又载《新编金冠后本无双传》,也叙“王曾子女事”,只是长子名王文,娶九妻,次子名王叶,女贵为后。和《锦上花》中人名不同。但可以确定弹词《金冠记》主要叙“王曾子女事”,应是《锦笺缘》的续书。, n! X5 G* y) G. @% v+ e9 U; e
婺剧【前后金冠】中唱“徐策跑城”,则是讲“薛刚反唐”故事,非弹词《金冠记》内容无疑。$ y+ V' n. B. ^8 A, z3 d

, z% V) A% Y* @7 o) g4 d' r' X6 q; N& p2 ?) p
《金冠记》(二)
6 A+ E6 u4 m% P9 U6 A$ @4 W6 R
" C) I2 k! j' z4 R6 p6 B& ?) X8 u$ H弹词《金冠记》有《锦上花》里的“金冠记”和《新编金冠后本无双传》,都叙宋真宗、宋仁宗朝时著名宰相“王曾子女事”,但二本事迹有殊异,所以《弹词叙录》“疑非一本”。: G- Z7 G2 g# t( P* u$ v
我查到《金冠记》的传奇版叫《百顺记》,《远山堂曲品》载,其中的一折《百顺记 三代荣》,因是喜庆题材,(王曾连中三元,子孙多连捷),为宴筵时常点的折子戏,小说《儒林外史》、弹词《何必西厢》宴筵场景都有点唱此出。
! k( \+ H0 }6 e, }+ p
: I* b9 A! y6 [3 `7 ~《百顺记》为明朝无名氏所作昆曲传统剧目,剧情简介:
4 F3 j. y# \; c, k( Q( J' U* c1 g北宋才子王曾,以连中三元致位宰相,封沂国公,富贵、功名、寿考,一时无比。其子王绎,亦得中武状元,破契丹立功,被封为平虏侯。
6 x9 j! E6 o2 _# q《召登》王曾在庙中接获圣旨,皇上密召进宫,坐讲经史。
  [  i) t% i, f& R《荣归》王曾连中三元,夫荣妻贵,衣锦还乡,拜谒慈母。
0 z6 x0 ?4 J/ l. d, l' X《贺子》王曾自京中荣归后,喜得一子,取名王绎,诸亲好友都来祝贺。+ g: r$ B/ I  l9 i; T: {) ?
《三代》王绎长大后中了武状元,祖孙三代,恩荣无比。庭中灵芝显瑞,福禄寿齐全( m- n, N( x/ ^# X# ~

; h5 `+ }% }, g0 e5 e  Z该剧目有清乾隆年间懋得堂抄本及《缀白裘》所载《召登》、《荣归》等四折舞台演出本。因剧中人物全家百年皆处顺境,故名《百顺记》。旧时宾筵吉席,常演此戏,以资庆贺祝福。清同、光年间,苏州昆班仍常演《召登》《荣归》《贺子》《三代》四折。按昆剧传统分行,其主角王曾,前三折由小生扮演,《三代》属老生应行。民国十五年(1926年)昆剧传习所在上海新世界游艺场实习演出阶段,由吴义生传授《召登》《荣归》二折。嗣后,“传”字辈演员常将此二折作为开锣戏演出,但王曾已改成老生(不戴口面)扮演,屈传钟、郑传鉴均饰演过此角
# @" k( o- Z- n8 j
1 t2 K8 B$ N1 K2 x$ t' L另有小说《锦上花》 清 啸花轩刻本,16回不分卷,题《新镌风月佳期》,见《小说书坊啸花轩考》(https://www.doc88.com/p-0863293409851.html?r=1),从题名看当是艳情小说,和“王曾”无关。

TOP

《画图缘》8 `6 J% e. K, H( ^) B5 G& M5 H

7 T* I& E8 d- c+ A孙楷弟《戏曲小说书录解题》(按此书原为续收四库戏曲小说部份之解题):% Z% q" U. Q: w3 O5 `
    《画图缘》二卷二十六出 乾隆丁亥刊本 题“汾上誰菴手编”。谱张灵、崔莹事,与十美图所演、黄九烟所制皆同。唯旧文张灵以忆崔莹死。崔莹为宸濠进于上,宸濠败,崔莹放归,谒张灵墓,自缢于坟前,唐寅合葬之,树碑于前,题:明才子张梦晋、佳人崔素琼之墓。其始末如此。传奇乃改殉情为团圆,谓崔莹谒墓,遇唐寅,告之张灵未死,且媒合俾为夫妇。5 ~* Y5 N. z" R, k9 t$ r
7 j' ]7 g' {% Z" ~7 y0 q7 d$ H
弹词有:+ ]; u$ I: `- U2 e  n. W
画中缘弹词   8卷  枫溪醉侯撰   嘉庆九年甲子刊本  八册  浙图 (阿英藏书陈列室有  画中缘  清风月主人撰  嘉庆己卯(1819)飞春阁刊本  七册。抄本题新编陶调画中缘弹词。)
! B8 y) i2 y# g, G此书《弹词叙录》不载。

TOP

《画图缘》(二)
, U  \0 |" l# L% ]& ]/ ]& `. u3 w2 h% \* e
, @6 N: H1 E6 _* e
《画图缘》有小说、戏曲传奇、弹词三种。后二种述“张灵、崔莹事”,小说同名异事:
% a8 i: H2 j( k4 [% N      《画图缘》是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花天荷传》《画图缘平夷全传》《花田金玉缘》,四卷十六回,不题撰人。首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殆即作者,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清康熙间原刻本。首序,尾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全称《新编绣像画图缘小传》,又题《新镌评点画图缘小传》,实无评无图像。【藏大连图书馆】春风文艺出版社校点本《画图缘》,因所据底本系大连馆之天花藏主人序本。《古本小说集成》将《画图缘》原本影印行世。- F& v+ s+ M" S  p
书叙明朝时温州秀才花栋,得仙人赐图两幅,一为两广山川地形,一为名园;言功名婚姻均出于此二图。时两广“峒蛮”作乱,花栋应诏军前献策,统帅不用其计而返归途过一园,园景与第二图相仿。适值主人遭事,花栋为之排解,遂即客居其家中,并与其女柳姻定婚以图为聘。统帅征剿不力,钦差派人礼请花栋到广东议计。但花栋已因父病返浙。女据图假托花栋之名,定破敌方略。钦差依计进兵,获胜,保举花栋为两广总兵。后花栋与柳姻成婚,因平乱有功封侯。' m3 X- ?8 U" D) V  z
此书亦如天花藏主人其他作品,以才美作为择偶的标准。文笔尚佳,惟主旨不在于表现青年男女对自主婚姻的追求,却宣扬天赐姻缘。
  |9 A8 u( R3 w* R6 P( x
' n5 k; ^) T, i) [; Q《天花藏主人为秀水张匀补论》(https://www.docin.com/p-57448986 ... flash=0&toImg=0)论“天花藏主人为秀水张匀”。文又提及张匀有《十眉图》传奇,《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第二函 载《十美图》:1 N: K! y9 l8 |, x  |' f, K
十美图二卷,清张匀(?)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二十六出。& A* r" N, o  I$ ?; |0 [$ X) m* R
署“张匀撰”。然此《十美图》叙“郭子仪奉旨巡游,才子辛茹、佳人黄李娘、黄夜舒和合团圆故事”,和“后崔张”完全无关。- J) d0 s' c4 Y) k3 L/ R
又黄周星有《补张灵崔莹合传》(小说),其引言谓:“顷阅稗乘中有一编曰《十美图》,乃详载张梦晋崔素琼事”,因据敷衍而成。《古本小说集成》第三辑211~212载《十美图》话本,吴晓铃私藏,直到94年《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出版,“此后的小说目录类著述中方才出现了它的条目”,前有李梦生所作前言:9 _4 i+ D7 T+ z& ?
     《十美图》一卷,不知撰人。今仅见吴晓铃藏旧刊本一部,前有残缺。首入话有:“就象无声戏里的阙里侯”句。《无声戏》为清初李渔所撰话本集,初刊于顺治末年,此书通卷不避康熙帝讳“玄”字,知此书当创作及刊刻于康熙初。
" M1 o5 k; t4 C- q9 r# y4 Q, w  v2 i书叙:
1 a1 v: ~) m! P       张灵是明正德年间江苏吴县的著名才子,家贫而放浪形骸,无意于功名仕进。他认为如今才子、佳人唯有李白和崔双文可以当之,执意要寻一个双文那样的佳人为偶。一日,酒兴未尽,听说唐寅、祝允明等人正在虎丘畅饮,便化妆为乞儿前去乞饮。恰值崔莹船过此地,二人一见钟情,但未及成言,崔船便开往南昌。不久,藩王朱宸濠召唐寅去南昌,张灵便请唐寅乘便成全他们二人之事。岂知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朱宸濠将十名美女献给皇上,为首者即是崔莹。后朱宸濠反状败露,唐寅便佯狂返回吴门。此时张灵因思念崔莹已病逝。朱宸濠败亡后,崔莹等也被遣返回乡。崔莹得知张灵的信息后,便专程来吴,由唐寅陪同前去吊唁张灵,乘人不备,便一死报答知己。唐寅为二人合葬立碑。次年仲春,唐寅又来到墓上拜奠,夜宿茔房,梦见万树梅花,一天明月,张崔二人先后翩翩而至,张灵口吟: “花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本是明初高启《咏梅》诗中的名句,张灵将“雪满”改为“花满”,高启不允,前来责难。唐寅一惊而寤。
' G1 z* T) g/ t3 X# c
, t% c0 ~: `: [4 }《明清戏曲作品中的唐伯虎造型研究》直捷将此书归之“天花藏张匀”,虽未有确凿证据,但我认为大致不差。因而张匀实际上有二本很让人混淆的话本《画图缘》、《十美图》传世。
! R# y' v, d& v2 B' r  O* r
' N+ v5 w$ V* e) |1 r" I1 ]6 \! @& S# J   题“汾上誰菴手编”之《画图缘》传奇二十六出,改《十美图》悲剧为团圆结局,迄虽未有人指正“汾上誰菴”为谁?但据《天花藏主人为秀水张匀补论》,我认为很可能就是张匀子“张劭”,是其游历“汾上”时据其父话本《十美图》手编。

TOP

《新编洒雪堂合情缘分弦记》( m! R$ s- x( S

3 x  t' D' H8 N' P《善本书目》载:
; K; A1 q' }8 [0 m新编洒雪堂合情缘分弦记(善) 2卷  清抄本  复旦, p/ R# w& `& L  y

2 }' u# j2 j5 e4 a/ d1 N题“洒雪堂”的只见 梅孝巳《洒雪堂传奇》(有冯梦龙改订本)和小说《剪灯余话 贾云华还魂记》(文言)、《西湖二集 洒雪堂巧结良缘》(白话),所以可以肯定弹词《新编洒雪堂合情缘分弦记》即讲“贾云华还魂记”故事:
* Y+ _4 u. T2 X: T) o, o书生魏鹏与贾平章之女云华有指腹婚约,而贾母邢国夫人却无端赖约。魏、贾二人不满夫人行径,便私下恋爱以至同居。贾在魏被逼回家后,感到与魏婚姻无望,便郁闷致疾,不久逝世,夫人始有后悔之意。二年以后,长安丞宋某之女忽然死去,贾云华便假宋女之尸还魂。最后与魏“再缔前盟,重行吉礼”,夫荣妻贵,且享寿考。

TOP

《杨排风扫北大祭祖》(改良唱本)
9 v% H, g2 q8 D0 t2 T1 z( X$ f% I, B1 ?) _: ~( [/ }  T' [' _: x
《弹词综录》458/459/460条载:3 J% }) k! |$ q  w
458、《续杨八妹取金刀全传》 4卷  道光十四年 堂新刻  2册 (福师)4 I8 }6 i4 x/ A2 E1 M+ i
459、 《新刻杨家将八虎闯幽州》 2卷  民国上海槐荫山房书庄石印本  1册(南图)
. S- \% O0 J* S+ E460、《杨排风扫北大祭》 1卷民国上海槐荫山房书庄石印本  1册(南图)1 O8 n+ K9 }! z1 Z* }
《杨排风扫北大祭》:又名《金枪传》。唱本。佚名撰。一卷。一万余字。讲唱宋代杨家将北番祭奠令公杨继业,辽主将韩昌之女翠平求师借兵,抵挡杨家将。翠平师龟连老母遣鹏飞姐下山,鹏飞布阴兵阵,连败宋将,吓死佘太君之孙矮子杨宗登..., N+ Y, A4 e1 T$ X& j! r3 s
《清末民国石印本杨家将鼓词综述》https://www.docin.com/p-977563034.html?docfrom=rrela载《杨家将》鼓词14种、存目5种:: h( G. ^4 l* e1 Q
说唱杨家将(又名 杨七郎打擂)、八虎闯幽州、寇莱公审潘洪、牤牛阵、天门阵、大破洪州、杨宗英下山、洪羊洞、杨金花争帅印、杨文广征南、十二寡妇征西、迷仙阵、金陵府、归西宁 共14种。
" K) i( C' `9 |" J/ Y5 |0 m《中国鼓词总目》存目5种:《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又名 新刻杨六郎二气还魂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槐荫山房)、《金枪传两狼山小祭祖》、《杨排风扫北大祭祖》、《杨七郎三下南唐》(以上椿荫书庄)、《兵困甘州城》。7 D0 A7 D1 b8 J) N7 u+ V- i) U7 B

7 c; E# f5 R4 H4 c: F7 M以“槐荫山房书庄”为代表,清末民国石印“改良唱本”有多种为《弹词综录》误录入。清末民国石印“改良唱本”以看本为主,改良重印了“鼓词、弹词、宣卷、神书(道士唱本)、木鱼、潮州歌、影词(皮影)、杂唱本...”,有的即原刊翻印,仍保存原题如“鼓词”、“影词”等,这易于判别。不易判别的是一些新编唱词,南方唱书,来源很杂...但总以“七字”为率,所以很容易被误作“弹词”。为和“弹词”区别开,今单列“改良唱本”一类,附骥弹词之后,如:$ N6 M( @% l6 s! U4 j
1、改良唱本(江淮神书):陈子春被害龙宫招亲(又称唐僧出世、江流儿出世、三元传、三佛忏)
% J# `7 [6 A. f. x4 B2、弹词《跃鲤记》 。另见改良唱本 《绘图姜安安送米三孝记》  民国 槐荫山房荣记书庄  石印一册 。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