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威望
- 0
- 金钱
- 0
|
如何争取新听客 & h; ?; O8 e0 s" Z
石 林 / O: Y7 i9 y1 V% b2 c N- v
最近有机会到苏州一趟,有一次经过书场门口,想进去探访几位若干年前认识的弹词演员。不巧,他们都不在,那天是下午,弹词正在等待开场,书场入口休息处。已经坐满了一排听众。我目光扫视了一下,都是年过花甲的垂垂老者,有的还捻着胡须,互相谈着他们有兴趣的事几.我又向场子里环视了一下,观众却寥寥无几.于是走到书场门口一看,只见演出广告上登的是××评弹团的长篇《状元谱》,啊,我明白了,这又何怪乎观众的既老又少呢?由此联想到一个较为重要的话题,叫作苏州评弹的兴衰。 4 s7 L7 |9 c F
我听过一点苏州评弹的“书”,深为这种精巧活泼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所吸引。数百年来,它一直繁衍下来,在吴语区的广大人民中生了根,这绝不是偶然的,评弹,它是一种专化的讲唱文学,历史悠久。据说,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曾经盛极一时,仅苏州市一地,就有好几个评弹团,从业人员达到五百人以上。除了正式的书场以外,茶楼酒肆到处见到兼业书场。近二十年来.可算是逐渐衰落下来,原因何在呢?大约有以下诸端:一是这许多年来,没有什么人吃闲饭了,能够有空听长书的人.越来越少。一是文艺活动的形式的多样化。“空中舞台”(电视广播)的扩大.三是老听众喜欢听的书。新听客不一定喜欢听,有的书目就不喜欢听。四是新创作一直跟不上。五是新流派、新表演风格出现甚少人才出众的演员难得。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四、五两条。 5 k1 X1 F' ?& B( Q1 z: v
一个曲种要兴旺发达,须得不断获得新的观众。苏州评弹如果没有大量的新的观众,它就必然走向衰落的道路。新的观众不言而喻就是青年。青年也喜欢听老故事,有些老故事的生命力是历久不衰的,例如《三国》、《水浒》、《红楼梦》等名著中的故事,苏州评弹另有一套传统书目。这些书目现在值得回过头来仔细考察一番:何者可留,何者可去何者可以仍然上演,何者只能作为资料。总之,传统书目中应保留青年人感兴趣的、对他们有一定的教育或审美价值的部分.说书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不能象老式说书那样拖拖拉拉,要讲究适当的剪裁,最好每场书能说完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再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创作的书目,或者创造性的改编的新内容的书目.青年人(也当然包括中老年人)。总不能老听些“私订终身后花园.落堆公子中状元”之类的陈词滥调吧,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青年人的文艺爱好,解放后也有不少写得相当成功的现代题材小说,其中尤其是中、短篇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这比起要评弹演员自己创作要稍为容易-点,已经有不少经验说明青年听众喜欢听新作品,作品中要有新的人物,新的思想,新的道德观念。 1 _. |- h8 Q: e3 V" h& ]
其次,要求新演员有新的表演风格,苏州评弹曾经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表演家,其中一些人堪称表演艺术的大师。毫无疑同,这些宝贵财富应当继承。但是要表现现代的新人物,就需要有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评弹要表现社会主义的内容,要体现新的时代风貌,遗就向演员提出了新的课题。这里,墨守成规是不行的。原封不动的照搬,老腔老调也是不成的。对流派唱腔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为流派而流派,有的演员, 不问角色如何,一律唱得嗲声嗲乞,即使下面场子里一片掌声,我看这种演唱也是不足为训的。现在的青年演员,不少人文化仍然不高,有的守前人之成就就不易,发展就更难了,这件事深为可虑。希望有志的青年演员,加强自学,培训青年评弹演员的学校和机构,也要努力抓紧对青年文化知识的教育。 6 ?5 j% f1 |- h$ e+ a: E
苏州评弹应当努力振兴起来,应当在内容上和艺术表演上超越前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