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0 l' q" D& M& a1 [% f) D
赵景深《弹词考证》假设乾隆本之前有一个X本(即原叙中所谓之俗本),乾隆本原叙曰:+ M! t' P) _" ?
《珍珠塔》传奇一部,弹唱久矣。第旧刻喷饭有余,劝世不足。但词句多俚,抑且情节欠佳,则传之非其真也。余游楚十二年,至襄阳者再,遇方秀才宝书。曾言其远祖明少保公,以避中州水患,移家于襄。而少保未遇时,访亲不合,流落南昌,其后登科甲,官至尚书,先后为陈、毕两家之婿。则知旧刻所云,事本有据,乃俗本为之,遂鄙不可医。嗟乎!人赖事以传,事赖文以传;至文不足传事,而其人又乌乎传哉?秀才又谓:余阅〔见姑〕事,炎凉情态,亦未若俗本之甚,竟作三家村诟辞声。又〔赠塔〕后,有〔劫塔〕、〔追塔〕、〔当塔〕、〔认塔〕、〔哭塔〕、及〔造塔〕为止,而俗本概未备载。……云间方茂才元音先得我心,于俗本悉为改正,惜未成书而殁。余所见仅十八回,间亦多挂漏之处,九仭方高,合尖不易,余因为之完好,凡挂漏处补缀靡遗,又增至廿四回。……山阴周殊士识
# B/ W5 c# Q: I+ w- l' t/ V, ~' P可以肯定X本是“没有邱六乔故事”的。其实在乾隆本中 中除《原叙》外,还有一段话论及X本:% m8 Z6 y% O! f. r8 B
要晓得小姐为人惟重义,岂可当他表计称。列位吓,不知哪个平空来嚼食,说是花园自许亲,后来自缢般般丑,几乎屈杀女千金。亏我到过襄阳陈府上,曾将此事细查清,所以书中前后通身改,事迹搜求的的真。列位多是高见的,切莫信从前刻本荒唐话,其中经纬实分明。(第三回)) c6 s1 H3 z- G8 k8 ]
可见X本有“花园自许亲”、“后来自缢般般丑”之事。子圭《长篇弹词〈珍珠塔〉名家名段唱片文案》:* | E, i6 S4 |) z1 ^! z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指俞本)并无陈廉九松亭许婚一节,方卿与小姐是在“园会”中赠塔私订终身,最后在方卿高中后才得与小姐“说亲”团圆的。9 ]7 V9 X, Q6 a
可见乾隆本前刻本“无邱六乔故事”、有“花园自许亲”(无九松亭许婚)、有“陈翠娥上吊”事。最主要的是“陈翠娥上吊”,乾隆本后所有诸本直到马如飞,都未闻有此情节。' _) e, [$ k4 H7 e, c3 {
' x4 i" e3 X% |9 }; ?$ A7 O《弹词叙录》另著录《新刻东调珍珠塔》:
! F+ i9 _8 T ^2 g/ T( |( G《新刻东调珍珠塔》,4卷不分回,每卷有目,为〔见姑娘〕、〔表姐赠塔〕、〔婆媳尼庵相会〕、〔方卿私行〕,不署撰人,旧刊本(四本)。
, D' O# W1 n$ u8 ]据叙录,此东调本无邱六桥故事,也无毕僮事,方卿跌雪为毕云显所救,有陈翠娥上吊事。方卿字元音------“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太平村有秀才方卿,字元音……”和周殊士本、俞正峰本(包括俞本的扩充本周陆编评本)都不同。谭氏认为此书既“无邱六乔事”,当早于乾隆本。
) h8 T6 H }6 C# L
; C& p* z. m8 C" f8 q# }4 U谭正璧藏书后都归复旦大学图书馆,此书当仍存复旦,惜不能看见原书为憾。旋见北大图书馆有藏《新刻东调珍珠塔传》4册(卷?)16回(据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读者检索系统),附有书影一页:
( j) j& W1 y3 n/ d( V. P
7 b) Q: g8 R+ e o* ^* m! u
, |, ]2 q3 v- H" l: u3 r当就是《弹词叙录》著录之本,虽不能窥全本,但情节约略可观,但见用词也并不弱,远非“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分乾坤”的三家村诟辞声的“俗本”可比。词中“深闺主婢哭春风”语,据《弹词叙录》,应就是指“陈翠娥上吊事”。在上海槐荫山房书庄石印本《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这是个七字唱本)中,可以看到这段情节是:
3 @5 Y! B; h9 s( E6 W- l; |3 A翠娥叹罢心如割,一心一意觅无常。汗巾一条拿在手,打了扣子悬二梁。……扣子一紧姑娘死,万事皆休见阎王。……不表合家来啼哭,再言土地共城隍。招牌上面写大字,能看死人转回阳。……吃了仙方方一刻,翠娥微微开眼光。
. J5 w: T. K; p. f6 B% S" ^% b4 `5 e& V6 | G
在今见诸本中,只有《新刻东调珍珠塔》,最(全)符合X本特征,所以我认为它即使不是X的唯一解,也是X的解之一,而且在旧刊弹词书目中多有称为“东调”的弹词唱本,如:, `4 p/ \8 X! S k
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 : B- D$ z, a0 I1 a1 M/ B. B. K
新刻东调秘本白鹤图
! |4 x: ? a+ y; I0 M6 @9 U+ M新编东调棕蓝扇
4 y2 s/ m0 G- X. c& j新刻东调雨雪亭
( A6 L! P8 k+ ~% P& L新编东调吉庆图全传
$ W# u+ b# m6 r5 J. E! _5 d. |新编东调刘海台 W& {* H! f/ Z/ c4 y1 N
新编东调龙凤姻缘( f1 v+ R" m: q1 i% M% t) B) t
新刻东调紫金钗
) p2 }2 {# C& g8 e4 e新刻东调珠蝴蝶
+ N. N/ y' E6 Z( j+ B# z. O. |$ m1 }新编秘本东调三喜图
2 w0 E( w% p1 b! O1 [/ Y6 ~新刻东调金枪宋传
r1 Y1 ?3 I* }* P/ w, r新刻东调忠孝呼家将全传. s1 V; E1 U: N# b1 B+ n5 e9 i
东调薛仁贵征东+ N3 R. _ U: \3 [/ ]
新编东调螭虎钏 # G# [$ [7 I' |! d
新编东调二度梅合集/ o, l$ U; L1 g3 f: a
东调古本金瓶梅
6 R9 a# }/ c3 \$ G新编东调大双蝴蝶
- R6 X% ~( l5 v9 A1 a" G新刻全本双金锭东调
5 R/ L( x! R( ]/ q新编东调唱口龙凤袍) {# b" N: q I- q% R+ @; {7 H
东调忠孝节义说唱双剪发铁胎弓全传
0 a) U2 p7 y% N' q- @《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 还可追溯到宋元的“淘真”,可见“东调”是早期唱本之称,又据大名鼎鼎的吴信天《三笑•例言》(嘉庆七年苏州吟香书屋刊本)中说: ( T% b0 y8 |( R7 ^( z( {
是词是西调而非东调。从前最著名者何王强宗,各擅其长,是为东调。殆后施金、陈御、沈建、王渭辈出,以表白为介,以七言为长短句,宕句,别开生面,各务新奇,以观动听。是编集四家之法而法之。
, P9 B, \' n' z, }说明“东调”是“西调”之前的弹词唱调,是很原始的唱书调。
( E1 e6 b, D- [( _ ^8 v2 l% i! z
1 q# a$ t. |$ v4 Z) R) o4 L2 Q. H- \各地各时期的民间七字唱本是弹词最主要的来源,(也是许多其它艺术形式如鼓词的来源),许多经典的弹词如《白蛇传》、《梁祝》等都可以追溯到它们七字唱本的源头,这些唱本因为初创,情节往往简单,词句鄙俚,所以经常被认为是“简略本、节刊本”,不为人重视,其实它们才是刊本的“祖本”,弹词《珍珠塔》最初的“祖本”也就是这样一个七字唱本,此本“无邱六桥故事,无毕僮事,无九松亭许亲事(陈翠娥是花园自许亲),但有陈翠娥上吊事。槐荫山房《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或即据之翻刊重编”;云间方秀才元音据七字唱本,改正为《新刻东调珍珠塔传》,4卷不分回(或16~18回);绍兴周大榜、苏州俞正峰各据东调本(或七字唱本),改编有24回本和20回本,24回本增邱六桥故事,20回本增毕僮事;前四家之一之陆士珍,据20回俞本扩充到56回,但仍没有邱六乔故事。
$ e* L% J; A0 T& `5 M我们拈出“东调”本之可贵,是因为“东调”本是更早的唱本,据文辞之雅鄙,“东调”本之前应该还有一个原始的“七字唱本”。赵景深《弹词考证》有另抄出阿英藏《珍珠塔》版本十二目中有二种“七字唱本”:
3 Y+ n0 x, |/ m7 `+ @1、 道光宝贤堂刊本。……道光间有人为了时调难唱,便改编了一种简略的七字弹词本。(《弹词考证》)" b7 \* J7 o$ a5 s6 l
此本阿英自己《马如飞的珍珠塔及其它•附录一•阿英藏珍珠塔版本目》著录较详:
! |. G5 \! V. X- |0 L' ^3 m" X《新刻时调珍珠塔传》八卷,《后传》四卷,道光庚子上洋宝贤堂写刻改编简本,无各卷总题,无曲,无叙,页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
; Q3 W+ B2 C* ^& C4 s知此本又名《新刻时调珍珠塔传》,中州排印本前言:3 V! U+ H! I' m7 A* k+ Y0 U
《新刻时调珍珠塔》,……细观全文,无非是据周殊士本简缩改订而已,其情节大略与周本相同,而字数却只有周本的六分之一左右,因此脱节和不联贯处甚多。7 `& }- ? m; }8 T& f0 M
按此《新刻时调珍珠塔传》已附《后传》 四卷,说明刊刻已晚。缩略为七字本,大概更多考虑的是节板易刊,不是“为了时调难唱”。- A! v4 m+ d% K/ y7 }
$ J! L$ r: t6 F另一种道光(?)抄七字唱本:
1 A+ t4 S; C/ J u; n2、 “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一卷、旧抄本、七字唱”、“道光(?)抄本,七字唱,二册”、“七字唱抄本没有邱六桥故事,也没有俞正峰本 故事,只说:再表方卿在路上,鹅毛雪片降下方。……却不言,方公子,雪中冻死;表起那,毕云显,去把任上。”(《弹词考证》)5 {: n/ u/ n8 g
这和《弹词叙录•新刻东调珍珠塔》之叙录完全相合,所以我颇疑心此本就是《新刻东调珍珠塔》据之“改正”的俗本,也就是槐荫山房《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据之“重编” 的原本,总之,这一本才是乾隆本叙中所谓之“旧刻、俗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