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珍珠塔》版本述

一、4 T% v* [4 W* X$ u
《珍珠塔》几乎是苏州评弹的代名词,不惟其在众多弹词作品中品味独特,专刺势利,而且以后书坛各种流派唱调,都从《珍珠塔》(马调)衍变而来。# z: T* `3 p3 z- F
马调是一种吟诵调,又称书调,大概和念书人吟诵诗词的调调差不多,又和山歌秧歌、宣卷唱佛号多有通同处,因此书调实际上是一种根据七字句的音韵节律生发出来的吟唱调,初亦平直无趣,后来说书人动听之固定之,就成为了唱书调,马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唱书调,马调之前这种原始的唱书调还称东调,在今天可见的旧刊弹词目中,还能看到许多称东调的书目,如《新刻东调珍珠塔》,就是比马如飞《珍珠塔》更早的唱本。
2 b% l% d) P1 x5 d1 F5 K* t% x只是到了马如飞时代(咸同年间),苏州弹词经历了乾嘉年间一个盛兴的发展期,经书会才人赞叹创编,《珍珠塔》在马如飞手里,遂成为书情弹调都称无上的经典。! e! y; F3 {* P6 b) T) x- s: u

& p  a" X" B/ o& `3 G- }和一般听众从锡剧、越剧得来的《珍珠塔》印象不同,苏州弹词《珍珠塔》有九十几回(回均三刻钟),文字有八十多万字,想想鼎鼎大名的锡剧《珍珠塔》,连提示标点在内通共才三万字,就知道弹词《珍珠塔》有多么细腻和辞腴,而且弹词《珍珠塔》唱句特多,比如《七十二个他》、《盘我一盘为甚事》,都是叠句复句,一口气闷倒驴倾泻而下,唱念不当,是有性命之忧的,此话不虚,还真有一个唱《珍珠塔》殒命的,所以称马公弟子的,都以铁嗓豪称,《珍珠塔》又叫唱煞《珍珠塔》。: }( O! f" P- g

( L  Z; n5 ^/ |6 J: x锡剧又叫跌煞《珍珠塔》,因《方卿跌雪》七冲八冲最后有一个后空翻180度直接躺尸的动作,十分危险之至,难度系数堪比婺戏里的高台抢背。其实《珍珠塔》是苏州弹词里少有的毕落匀净之作,有时甚至可以称的上“压抑”,如陈翠娥闺思,方母落庵,都是满腹心事无处可诉以致得病的情节。这是方卿见娘前一段铺垫---《方太太思儿》:
# o1 a4 X0 B" ~0 l. w$ B, x想我老年人作异乡魂,只怕骨殖无由葬故城。短见投河虽未死,余生侥悻到如今,若非甥女垂青眼,我是老死空门有哪个闻?不是采苹常问候,定然王本请安宁。日间里,三炷清香消白昼,到晚来,一灯孤影伴黄昏。万遍思儿千遍哭,梦魂中宛然到太平村,母子依然昔日形。倒是梦中人不识分离的苦,欲诉离情我的梦已醒。寂寂园中悄悄听,把那念经声错成了念书声。被那荒鸡啼破团圆梦,只怕母子相逢在枉死城。既有醒时何必梦,既醒何必入梦寻,颠颠倒倒寻梦神,故将好梦来动人心。但愿得今宵再入黄梁梦,梦中儿常伴我梦中亲,岂非入梦胜于醒。: F1 `# v3 N7 \1 k
寂寞幽怨,寒从心起,确不是油腔滑调可以唱叹得出的。# B9 ?3 J( E( _% Y
书分前后段,前段略沉闷,后段有《碧梧堂联姻》、《抢功劳》等噱书,故书坛重后段,“前段书目(遂)已成舞台绝响”:9 K: D: t" ^( B1 `
本报讯(记者 诸葛漪)作为上海评弹团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0岁的赵开生日前迎来晚年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评弹珍珠塔赵开生演出本》首发。……赵开生对《珍珠塔》的整理、修改从未中断,尤其是《珍珠塔》前段书目已成舞台绝响,连赵开生自己也从未系统听过,更没有说过。
, J0 R+ P4 {9 N& _& J. {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连赵开生自己也从未系统听过,更没有说过”,可见前段之没落。吾友叶毅是资深珠迷,在比较了现存《珍珠塔》传世录音后,语苛且怨说:! x0 K8 J% V: g
魏钰卿的主流徒子徒孙们却没有人弹唱前面的《珍珠塔》,除了薛筱卿和周云瑞的那6个小时不到的《婆媳相会》和近些年赵开生的“火箭式”的前《珍珠塔》之外,说都没有一部完整的《珍珠塔》留存,喜欢《珍珠塔》的我们只能是憾声连连了。
! m8 I( N# V! ]4 u( C2 s" o总之,今日书坛没有全部的《珍珠塔》录音传世,有也是“百衲本”。后段书录音尚多,我见(听)过的,就有朱雪琴/薛惠君、饶一尘/赵开生、陈希安/郑缨……等片档,且录像也有,都是响档名家,但前段确乎只有倪萍倩八十衰年时作为资料性质的抢救性录音,62回,据叶毅兄说:
! W2 h0 }" r  i+ B6 o' G5 y上海的「星期书会」节目在最近的1400期经典回放之前,用了几个星期介绍了《珍珠塔》名家的唱段,细细回味一下都是魏钰卿的传人,其中还没有包括全部,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钟笑侬,虽然他和沈薛、王燕语、魏含英等并列为魏钰卿的弟子,但是他的伯父钟伯泉却是马如飞的首徒,年纪上比较另外几个都大,成名要比沈薛早上十年之久。可惜的是钟笑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去江苏省戏曲学校教书(时年已经68岁),所以没有留下《珍珠塔》的录音,有点遗憾,他的学生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倪萍倩,也已经谢世。……倪萍倩在年届八十之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长达62回之多的前《珍珠塔》,遗憾的是下手不是和他长期搭档的庞学卿(去了加拿大),而是他的女儿、名票倪怀瑜,其实还在文革结束之后,倪萍倩和庞学卿在时隔三十年之后再度合作录制过30回的前《珍珠塔》,可惜被电台的编辑剪辑得面目全非,惨不忍听。当年倪萍倩的师傅钟笑侬拜魏钰卿的时候,钟伯亭(评话艺人、钟笑侬的父亲)把亡兄钟伯泉的后部《珍珠塔》的本子送给了魏钰卿,为魏钰卿补全了整部《珍珠塔》,但是,魏钰卿的主流徒子徒孙们却没有人弹唱前面的《珍珠塔》,除了薛筱卿和周云瑞的那6个小时不到的《婆媳相会》和近些年赵开生的“火箭式”的前《珍珠塔》之外,说都没有一部完整的《珍珠塔》留存,喜欢《珍珠塔》的我们只能是憾声连连了。
. n. `+ r, m8 z: P% U上线索甚是清楚,这62回《前珍珠塔》和今主流的《后珍珠塔》约30回,虽后人有所加工锻炼,但主体仍应属马氏“真传”。4 V, c' p' v1 Q. U. k& j9 H
& O; w4 t& o7 Z* }
脚本和刊本则见消息称:8 x. m4 P$ k, `  r
八十年代中期,陈希安还与另一位擅演《珍珠塔》的艺术家倪萍倩合作,亲手抄录了他们的演出台本。这部老先生用一撇一捺抄下的《珍珠塔》手稿,分97回,共80万字……千禧年之际,年过七旬的陈希安,特地将刚过30的青年评弹演员高博文请到家中,将这部《珍珠塔》演出台本手抄本亲手赠予后辈。8 C8 f& H9 U$ g8 l% l0 q- ~3 n
……% N" }' {3 ?! H  S
《珍珠塔》风行200余年,素有“唱不坍的《珍珠塔》”之誉。全盛时,苏浙沪有多达90多档艺人同时在弹唱该书。赵开生15岁便与同龄的搭档饶一尘登台演出,19岁立足上海滩,不知不觉,演出《珍珠塔》60余年。1984年,赵开生随团进京演出,“陈云老首长看到我就谈《珍珠塔》。他说,‘不是小修小补,而是要大刀阔斧。改错了不怪你,原来的东西还在,还可以改回来’,还当即送了我一幅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赵开生对《珍珠塔》的整理、修改从未中断,尤其是《珍珠塔》前段书目已成舞台绝响,连赵开生自己也从未系统听过,更没有说过。他根据现有的老本子加上自己对脚本的重新认识整理了13回书,填补了前段书的空缺,使《珍珠塔》更为完整。著名评弹编剧徐檬丹见证了赵开生对《珍珠塔》的付出,“他身体很不好,心慌手抖,硬是花了3年时间,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写下《珍珠塔》演出本,手写本共62章,1113页。”在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资金资助下,经过近5年筹备,《评弹珍珠塔赵开生演出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q8 P7 W6 I; E$ ^2 u
上海文艺出版社还出版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魏含英演出本。
% g8 D9 h* Y+ a. d  f. d
; l5 L" x- `  F& `5 d; T上大体上就是今天马如飞传本《珍珠塔》的刊布和流传情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二、. s# j8 P8 C& ~2 E/ I
从阿英开始,癖嗜弹词者就一直都在孜孜寻求马如飞的真本《珍珠塔》,阿英撰有《马如飞的珍珠塔及其它》、《唯亭听书记》二文,片言支语可窥见马本佳胜,但马本从未真正刊刻过 。近考《珍珠塔》续书《玉芙蓉》,才悟马如飞《珍珠塔》一直在艺人间口口相传,从未断绝过。先从倪萍倩、倪怀瑜的 62回《前珍珠塔》说起,这是倪萍倩八十岁时的资料性录音,从《方卿初进花园》开始,到《婆媳庵堂相会》止,据吾友叶毅考证,这是马如飞首徒钟伯泉的传本,传承有序,毫无疑问。在倾听这62回《前珍珠塔》中,我发现马本还吸收了《珍珠塔》早期续书《六美图》故事的痕迹,马本是世代累积型文本,这是符合一般说唱规律的。先从《珍珠塔》的续书说起:) q# \7 s( z$ K# K' i
《珍珠塔》有后传《麒麟豹》60回,这个稍癖耽弹词的评弹爱好者都知道,但《珍珠塔》有前传《玉芙蓉》,前传的前传《六美图》,这大概就很少人知道了。
3 P% Z0 Z! F3 }- b7 _" v( S, I" ^+ F; ^: b
《珍珠塔》前传《玉芙蓉》,未见著录,但锡剧弹词戏中载此目:: M; @5 M# N& ~3 Y) X
据有的老艺人说,该剧又名《珍珠衫》,然遍查历代剧目,在南北剧种中有名《珍珠衫》者,乃是依据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改编而成,显并非本剧。 % U, L$ x5 P# D2 ?- H& Q) B4 r
另据薛明《我写<陈培德招亲>》:
$ f4 A% h& r, N; t锡剧很多剧目,是从评弹那里学过来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锡剧传统剧目《珍珠塔》。“前见姑”、“后见姑” ,评弹均有。到后来彩萍加唱“七十二个他” ,完全是搬评弹的了……我想,能否写一本评弹里没有的方、陈两家的戏。后来,苏州市锡剧团创编了《珍珠塔后传》,写的是红云与彩萍两个丫环的故事,这就推动我加速实现自己的计划:写《陈培德招亲》,即《珍珠塔前传》。起因是几位锡剧前辈编了《锡剧剧本条目》,其中有“玉芙蓉” 一条,总共两行半字,说方朵花是宰相方天爵与小妾玉芙蓉所生。没有故事,也没有更多的人物。 7 T' ?1 I3 n) r" a# k8 I
都传言有《玉芙蓉》,但谁也没见过,也不知道具体情节。
+ x4 N- C& e8 G- ~
/ `$ U7 Q9 _9 @5 M7 S% |+ x旋在孔夫子网(http://www.kongfz.cn/3835175/pic/)搜到一“光绪三十三年杏月”抄《玉芙蓉珍珠塔宝卷》,似是仅见,后记:“前珍珠塔有(又)名玉芙蓉共计四十八班(本?)写完三天”。
& X& s: C, ^& l+ w: ?  
, j% u8 b' P/ H/ U6 G; m2 H. s    : q0 j  N' b& U& N1 U+ u

4 b7 U1 b. u% R1 N  B. I0 l1 t此宣卷本应是弹词改作,证实以前确有《珍珠塔》的前传《玉芙蓉》存在,可惜不知此抄本现竟花落谁家,不能抄出故事内容。
  i1 Y( D" ~" g- q, Z9 t' b- ^7 D. U, X7 E* f
看《锡剧传统剧目考略》,《玉芙蓉》是从承《六美图》(又称 中外六美图)而来的,《六美图》叙杨文学(杨华,方卿外祖),先后娶中外六美(六美中一美叫巴云霞,为外邦安南国公主,因称中外六美图)的故事,是书含四集:《中外缘》(《绣像六美图中外缘全传》)、《双帅印》、《闹卢庄》、《九龙阵》。《玉芙蓉》和《中外六美图》勾搭连环上,是《闹卢庄》中“杨华逃难至开封祥符县太平庄投方天爵,匿居其家”这一情节。
" b3 X. ~3 U7 t9 c; `  V( s因之《中外六美图》是《珍珠塔》》前传《玉芙蓉》的前传。《玉芙蓉》开首即叙:“与安南国征战有功的元帅杨文学六十华诞之际,宰相方天爵率次子锦章前往祝寿,杨以女儿许之,并以御赐珍珠塔作陪嫁。”而“与安南国征战”全本故事在《六美图》中,是《玉芙蓉》的改编也必在《六美图》之后。6 ?- b7 z! x5 V$ T4 d+ Z- p6 a0 h5 Q

! ]3 a7 E, r9 X朱禧《补<弹词经眼录>》抄出南图藏《忠孝节义第一新书六美图》,武林务本堂新镌藏板,前有序:
5 \4 D* }- W* u+ o古人作诗以寓意,今人作词以赏心。……予有二友乃朱镜江、章维善,作有一书,名曰《六美图》也。……实闺阁可瞻,大雅之事也。因而付梓,以供共阅云尔。武林顾务本堂谨识。书末且有:, A3 j; Z  u7 g2 a
翻刻此书者,即本坊外妇之子也。2 k% Z$ W, h" @- _
话说至此,可判此版当是初刻新镌,可惜没有具体刊刻年代。但也是朱镜江撰、务本堂刊刻的《四香缘》有明确刊刻年代:
) r6 M! z9 X/ N, K《绣像四香缘》,封面题“道光癸巳年(十三年)秋镌、秘本新时雅调”,“浙江省贡院前务本堂藏板”,序一署“已酉之秋乞巧后五日吴门朱廷燮识”。自序则云:“道光五年已酉夏日作于浙东赤城官舍、毗陵月坡朱镜江”。! W" {4 h; F' @; j* a  a: e( t
大致可判《中外六美图》刊刻于“道光初年” ,又《珍珠塔》后传《麒麟豹》也刊于“道光二年” ,所以我推测《玉芙蓉》也大约出于这一时期。. E; R2 U* A1 R# V
) s. g# M5 C9 Z) s+ A3 i
近见还有一个黄梅戏的连台本戏,是杂合了《珍珠塔》的前传《玉芙蓉》、前传的前传《六美图》、后传《麒麟豹》)而成的本子,今见改编《珍珠塔》故事最连篇累牍的,还要算黄梅戏的这个连台本戏(六本)。:3 l1 W- x: h) z4 y/ Q  R
《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之十四》(http://www.docin.com/p-1574583637.html! X; C, \" I3 X, A; {
搬演《六美图》的还有绍剧《失安南》:述安南国世子金面聆郎、云阳(霞)公主复国事。也是截取《六美图》片断而张本者。
$ B7 _  |; k1 Z$ v7 W9 F5 @9 u/ M  a9 E* W, C
回过头来再说倪萍倩、倪怀瑜的 62回《前珍珠塔》,在第54回《窥媳》约35分钟处,有一段杨氏(方母)叹芳华易尽,荣华不再,述伊身世是“爷,杨琏杨文学,出将入相;娘,云霞公主;娘舅,琉球国王,金面令郎。”可以说是和《六美图》接上了榫,大概也可以说是马如飞“真本”的一个证据。此段自叹在书中全无交待,倐忽而来,所以听众一直很疑惑,今指出其出处为《六美图》,且“琉球”应为“安南”之误,说明后来者相率死守,忠诚旧说有余,而勘误补阙不足。2 R/ W# E7 M: _( @+ N

$ w* W1 k; t8 z0 R总之《珍珠塔》自出现后,大受听众欢迎,因此不断有人续书,有述方卿子女故事的后传《麒麟豹》,有述方卿父辈故事的前传《玉芙蓉》,有前传的前传《六美图》,这其中犹以前传的前传《六美图》影响最大,反过来影响到了奠定《珍珠塔》书坛地位的马如飞《珍珠塔》。

TOP

三、
$ p' u0 r( U) a- S; g马如飞前《珍珠塔》,前人总结约有四种:# x; s. Q9 X7 ?2 b) Y4 N8 V4 Q
(1)《新刻东调珍珠塔》 4卷不分回  不署撰人  旧刊本  《弹词叙录》
3 j' }- p, Q# B- y3 Q4 x(2)俞正峰20回本   嘉庆十四年吟余阁刊刻。, t" P# w& ?9 U6 \$ m
(3)《绣像珍珠塔》 题周士珠、陆士珍编评  4卷56回12册  飞春阁刊本  有嘉庆十九年(1814)鸳水主人序, o) G. H+ j8 |& ^) q! I
(4)《孝义真迹珍珠塔》4卷24回  山阴周殊士撰   乾隆四十六年写刻本   阿英旧藏/ K, s. W) C* X2 m
- `& ~6 p% b6 S' W4 H6 r- j5 f
其中犹以乾隆四十六年刊刻的周殊士24回本(下简“周殊士本”)影响最大,后来各种翻刻都是“周殊士本”的改头换面,又因为马如飞的名气,书商就在“周殊士本”的回前增添几首马如飞的开篇,就号称是马如飞的真本了。其实书场弹词脚本连传徒都很难抄全,更不用说公开刊行了,只要看评弹艺人的一些谈艺录回忆录,如严雪亭说《杨乃武》,抄录脚本花了七十大洋,这在当时是真正的天价了,又如《白蛇》名家曹啸君说《白蛇》,脚本连听带偷记,只有半部到《散瘟》止,艺人到书场“偷师”,本门尚且不许,外道那更是极忌讳之事,门派作风比武林中人更森严璧垒。这也是今日弹词目多见闺阁拟词,而书场弹词反而绝罕见的最主要原因。
- P# s; D. _$ W- j虽然现在都把周本作为《珍珠塔》书场弹词的祖本看待,但“周殊士本”,还是文人作品,不是实际书场弹词。近来吾友左怡兵考证出来周殊士就是清代绍兴师爷周大榜(1720~1787) ,他还有花部戏曲《十出奇》《庆安澜》、传奇戏曲《一帘春》《晋春秋》等作品传世,弹词还有另外一部《十玉人传》也是他所作。此论出,大概绍兴平湖调就要和苏州弹词来抢祖师爷了,就象当年苏州弹词抢扬州的柳敬亭做祖师爷一样,着实把个扬州人紧张的要不得。: }: p* Z3 L+ U7 L. k) W
6 {5 O  ?" Y! W+ h: b; t+ B
周殊士改编本《珍珠塔》说方卿是天上“虎星”下凡,在书房打瞌睡现出原形,被毕太太窥见,所以把毕赛金嫁给他。今本则演绎出一回全本噱书的《碧梧堂联姻》,述毕太太看中方卿,自做媒人把女儿强许方卿,其间笑料百出,胡绉出个“岳王坟做媒”的乌有事出来,使方卿推托不得。其实“虎星”是有周大榜影子的,因为周大榜自己字“虎木”,号“珠士”,到了刻本里,就讹作“珠上”、“殊士”了,所以到今天才把他考证出来。更扎实的证据还在《十玉人传》里,上图藏本扉页上就有“虎木”、“周大榜”的镌印,所以周殊士就是周珠士就是周大榜可以确定无疑。《十玉人传》又称《双鱼佩》,因砌末为“红白双玉鱼佩”而得名,以江西宸濠谋逆事为背景,和《唐伯虎月夜梅花梦》(又称十美图)所叙差不多,所以又有《后十美图》之称,当然这是在《梅花梦》刊刻之后的事了。

TOP

四、
5 Y& m+ k# r1 Z. [《珍珠塔》的唱说现在只追溯到马如飞的父亲马春帆,当然这是拍马屁的做法,以示马如飞《珍珠塔》的正宗都根地位不可摇动,马春帆前说唱《珍珠塔》的大有人在,否则就不会有前传、后传、前传的前传这些续书了,即“陈、姚、俞、陆”前四家之一的“陆士珍”,就是说唱《珍珠塔》的大名家, 现存嘉庆十九年(1814)鸳水主人序、飞春阁刊《珍珠塔》,56回,题周士珠/陆士珍编评,北大“马廉专藏”、国图“西谛藏书室”都有藏本 。随着周珠士身份的解决,我们可以说“周士珠”当然就是“周珠士”,说明周殊士改本当时影响确实很大,书坊刊刻《珍珠塔》,都要带上周殊士,此周士珠/陆士珍编评本,大概还是陆士珍编评本,两人地域身份时代都不同,恐怕并没有什么交集。
3 C- |+ B. b6 z; X据凌景埏《〈珍珠塔〉各本异同考》所说:(56回本)……方卿跌雪为驿丞姚国栋所救,后荐至毕府,后又以珠塔银两遣仆送回河南坟堂。也就是说珍珠塔并未被劫,当然也就没有什么邱六乔事了,甚至连邱六乔这个人都不会有,而“周殊士本”最大的改编就是增饰了邱六乔劫塔、当塔之事,所以56回本并不出自周殊士24回本。事实上从凌文抄出看,56回本应该是俞正峰20回本 的增编,两本主要情节都同。7 r9 K  u' i7 P" l5 [! r
) A, Z8 v0 Y: q5 o& }8 v8 G" o
陆士珍生卒不详,“陆士珍”之名还见之吴毓昌《三笑•第21回•评对》,此回即今之《祝枝山大闹明伦堂》:
$ ~" c) F0 I0 r6 g6 P4 J6 z' E" I(介)分付完毕俱已到,但只见不衫不履笑哈哈,(啥个路数介?)才是个星笑谈挥扇风生坐。无馆先生吴德三,张凤高搭子金亮采,好将评话与他谈。陆士珍、俞秀山,还有那陈遇、 施金、 杨驾帆。又有个世态炎凉熊逼肖,(才是公帐里个蔑片吓)。妙不过,言如黄鸟语绵蛮,因而子建多邀集,(倘若说勿明白介,烦俚朵醒木一拍,挥扇扬风,上关子哉活),以待奋勇争先上将坛。舌战群儒非小可,方知危日见才难。
2 u; Z+ ]! E  N% I. l( A# v- T其中“张凤高、金亮采、陆士珍、俞秀山、陈遇、施金、杨驾帆”都是乾嘉时说书名家,不是书中捏造。; s) J) A: m9 u+ x
《弹词综录》又录《麒麟豹》、《绣香囊》两书,相传也为陆士珍说部。《绣香囊》全称为《绣像新镌秘本陆调唱口绣香囊全传》,有嘉庆十九年(1814) 环春阁刊本,与《绣像珍珠塔》同年刊。则陆士珍,乾嘉时人,说《珍珠塔》、《绣香囊》有名,称“陆调”。 《麒麟豹》是《珍珠塔》续书,其实完全是另一个故事,都不能算在《珍珠塔》体系内,今见最早刊本为 道光二年(1822) 观志阁本,当因陆士珍说唱《珍珠塔》有名而伪托陆书者 。                  
. N, [2 T! r6 _! E  {, X+ W; o( O
. I4 {7 H! L, w7 D! g  S! y0 @俞正峰本,今各家图书馆都未见藏,可能已失传,《弹词综录》转录的是“谭叙、胡目”。此书最初见于凌景埏《〈珍珠塔〉各本异同考》,赵景深作《弹词考证》时也没有目见,全从凌文转抄。丁春华《清蒙古车王府旧藏弹词述考》追踪凌景埏旧本 ,找到了周陆本:; u# q& k' B. v/ m# o
《绣像珍珠塔》四卷五十六回,清嘉庆十九年飞春阁刊本,现藏北大,为马氏(廉)旧藏 。但未见俞本:2 |2 b' `! Z" m$ O
孔德学校旧藏及各图书馆中皆未见俞正峰编嘉庆四年(按:应为十四年) 吟馀阁本。7 v+ M0 ~$ d3 s/ y. C+ [( Y/ L
: o+ W$ [. W. R3 x
《弹词叙录•珍珠塔》:
6 w% x4 n. j$ N0 X  z0 ]清嘉庆吟余阁刊20回本,首题俞正峰编次,后有玉泉老人跋,略云:“姑苏俞正峰语妙天下,而文笔更活跃,近编《碧玉环》 、《鸳鸯谱》、《绞绡帕》、《珍珠塔》等南词四本,而《珠塔》尤其中珠玉也。. _' k. q5 p' ~# Z5 S. W
子圭《长篇弹词〈珍珠塔〉名家名段唱片文案》 :
$ ?% e7 x$ P1 H% n另有嘉庆十四年(1809年)吟余阁刊本《珍珠塔》,题俞正峰编次。依书后跋有“姑苏俞正峰语妙天下”一句推断,俞正峰可能是嘉庆年间弹唱此书苏州弹词艺人。嘉庆俞正峰本全书有二十回。与乾隆周殊士本及今本相比,并无劫塔、当塔、哭塔等事,方卿冻饿雪地被毕云显救去后即以珍珠塔作为与毕家联烟的信物,一座珍珠塔贯串陈、毕两女与方卿的婚姻;有毕琴途中嫖妓但无毕假冒方卿的一系列情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并无陈廉九松亭许婚一节,方卿与小姐是在“园会”中赠塔私订终身,最后在方卿高中后才得与小姐“说亲”团圆的。
) P9 k2 z) P4 }4 l* Y此说和凌文抄出稍伎,(如赵景深《弹词考证》抄出凌文,说俞正峰本《方卿跌雪》为驿丞姚国栋所救,后荐至毕府),但都肯定“珠塔未被劫,没有邱六乔”,有“毕琴途中嫖妓但无毕假冒方卿的一系列情节”,到周陆编评56回本,据抄出回目,则有了“诱仆、究仆、谒宦、考仆”,也就是有了“捉拿假方卿”。此一可以看出俞本没有剿袭周殊士本处,(俞本20回、周殊士本24回,如剿袭参考周本,没有情节短缺回数反少之道理;俞本刊10年后,有了剿袭参考周本的《碧玉环》,但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二可以看出56回本确是20回本的“扩编”。
( _: c" r7 q: l- C' @. m# t此辨周殊士、俞正峰据X本各编了一本《珍珠塔》,绍本(周本)“增邱六乔故事”,苏本(俞本)“增毕僮事(未展开)”,苏州弹词最初的说本是据的苏本路数,而不是绍本,56回本仍“没有邱六乔故事”。

TOP

五、0 l' q" D& M& a1 [% f) D
赵景深《弹词考证》假设乾隆本之前有一个X本(即原叙中所谓之俗本),乾隆本原叙曰:+ M! t' P) _" ?
《珍珠塔》传奇一部,弹唱久矣。第旧刻喷饭有余,劝世不足。但词句多俚,抑且情节欠佳,则传之非其真也。余游楚十二年,至襄阳者再,遇方秀才宝书。曾言其远祖明少保公,以避中州水患,移家于襄。而少保未遇时,访亲不合,流落南昌,其后登科甲,官至尚书,先后为陈、毕两家之婿。则知旧刻所云,事本有据,乃俗本为之,遂鄙不可医。嗟乎!人赖事以传,事赖文以传;至文不足传事,而其人又乌乎传哉?秀才又谓:余阅〔见姑〕事,炎凉情态,亦未若俗本之甚,竟作三家村诟辞声。又〔赠塔〕后,有〔劫塔〕、〔追塔〕、〔当塔〕、〔认塔〕、〔哭塔〕、及〔造塔〕为止,而俗本概未备载。……云间方茂才元音先得我心,于俗本悉为改正,惜未成书而殁。余所见仅十八回,间亦多挂漏之处,九仭方高,合尖不易,余因为之完好,凡挂漏处补缀靡遗,又增至廿四回。……山阴周殊士识
# B/ W5 c# Q: I+ w- l' t/ V, ~' P可以肯定X本是“没有邱六乔故事”的。其实在乾隆本中 中除《原叙》外,还有一段话论及X本:% m8 Z6 y% O! f. r8 B
要晓得小姐为人惟重义,岂可当他表计称。列位吓,不知哪个平空来嚼食,说是花园自许亲,后来自缢般般丑,几乎屈杀女千金。亏我到过襄阳陈府上,曾将此事细查清,所以书中前后通身改,事迹搜求的的真。列位多是高见的,切莫信从前刻本荒唐话,其中经纬实分明。(第三回)) c6 s1 H3 z- G8 k8 ]
可见X本有“花园自许亲”、“后来自缢般般丑”之事。子圭《长篇弹词〈珍珠塔〉名家名段唱片文案》:* |  E, i6 S4 |) z1 ^! z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指俞本)并无陈廉九松亭许婚一节,方卿与小姐是在“园会”中赠塔私订终身,最后在方卿高中后才得与小姐“说亲”团圆的。9 ]7 V9 X, Q6 a
可见乾隆本前刻本“无邱六乔故事”、有“花园自许亲”(无九松亭许婚)、有“陈翠娥上吊”事。最主要的是“陈翠娥上吊”,乾隆本后所有诸本直到马如飞,都未闻有此情节。' _) e, [$ k4 H7 e, c3 {

' x4 i" e3 X% |9 }; ?$ A7 O《弹词叙录》另著录《新刻东调珍珠塔》:
! F+ i9 _8 T  ^2 g/ T( |( G《新刻东调珍珠塔》,4卷不分回,每卷有目,为〔见姑娘〕、〔表姐赠塔〕、〔婆媳尼庵相会〕、〔方卿私行〕,不署撰人,旧刊本(四本)。
, D' O# W1 n$ u8 ]据叙录,此东调本无邱六桥故事,也无毕僮事,方卿跌雪为毕云显所救,有陈翠娥上吊事。方卿字元音------“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太平村有秀才方卿,字元音……”和周殊士本、俞正峰本(包括俞本的扩充本周陆编评本)都不同。谭氏认为此书既“无邱六乔事”,当早于乾隆本。
) h8 T6 H  }6 C# L
; C& p* z. m8 C" f8 q# }4 U谭正璧藏书后都归复旦大学图书馆,此书当仍存复旦,惜不能看见原书为憾。旋见北大图书馆有藏《新刻东调珍珠塔传》4册(卷?)16回(据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读者检索系统),附有书影一页:
( j) j& W1 y3 n/ d( V. P
7 b) Q: g8 R+ e  o* ^* m! u
, |, ]2 q3 v- H" l: u3 r当就是《弹词叙录》著录之本,虽不能窥全本,但情节约略可观,但见用词也并不弱,远非“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分乾坤”的三家村诟辞声的“俗本”可比。词中“深闺主婢哭春风”语,据《弹词叙录》,应就是指“陈翠娥上吊事”。在上海槐荫山房书庄石印本《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这是个七字唱本)中,可以看到这段情节是:
3 @5 Y! B; h9 s( E6 W- l; |3 A翠娥叹罢心如割,一心一意觅无常。汗巾一条拿在手,打了扣子悬二梁。……扣子一紧姑娘死,万事皆休见阎王。……不表合家来啼哭,再言土地共城隍。招牌上面写大字,能看死人转回阳。……吃了仙方方一刻,翠娥微微开眼光。
. J5 w: T. K; p. f6 B% S" ^% b4 `5 e& V6 |  G
在今见诸本中,只有《新刻东调珍珠塔》,最(全)符合X本特征,所以我认为它即使不是X的唯一解,也是X的解之一,而且在旧刊弹词书目中多有称为“东调”的弹词唱本,如:, `4 p/ \8 X! S  k
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    : B- D$ z, a0 I1 a1 M/ B. B. K
新刻东调秘本白鹤图
! |4 x: ?  a+ y; I0 M6 @9 U+ M新编东调棕蓝扇
4 y2 s/ m0 G- X. c& j新刻东调雨雪亭  
( A6 L! P8 k+ ~% P& L新编东调吉庆图全传
$ W# u+ b# m6 r5 J. E! _5 d. |新编东调刘海台  W& {* H! f/ Z/ c4 y1 N
新编东调龙凤姻缘( f1 v+ R" m: q1 i% M% t) B) t
新刻东调紫金钗  
) p2 }2 {# C& g8 e4 e新刻东调珠蝴蝶  
+ N. N/ y' E6 Z( j+ B# z. O. |$ m1 }新编秘本东调三喜图
2 w0 E( w% p1 b! O1 [/ Y6 ~新刻东调金枪宋传
  r1 Y1 ?3 I* }* P/ w, r新刻东调忠孝呼家将全传. s1 V; E1 U: N# b1 B+ n5 e9 i
东调薛仁贵征东+ N3 R. _  U: \3 [/ ]
新编东调螭虎钏  # G# [$ [7 I' |! d
新编东调二度梅合集/ o, l$ U; L1 g3 f: a
东调古本金瓶梅
6 R9 a# }/ c3 \$ G新编东调大双蝴蝶
- R6 X% ~( l5 v9 A1 a" G新刻全本双金锭东调
5 R/ L( x! R( ]/ q新编东调唱口龙凤袍) {# b" N: q  I- q% R+ @; {7 H
东调忠孝节义说唱双剪发铁胎弓全传
0 a) U2 p7 y% N' q- @《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 还可追溯到宋元的“淘真”,可见“东调”是早期唱本之称,又据大名鼎鼎的吴信天《三笑•例言》(嘉庆七年苏州吟香书屋刊本)中说: ( T% b0 y8 |( R7 ^( z( {
是词是西调而非东调。从前最著名者何王强宗,各擅其长,是为东调。殆后施金、陈御、沈建、王渭辈出,以表白为介,以七言为长短句,宕句,别开生面,各务新奇,以观动听。是编集四家之法而法之。
, P9 B, \' n' z, }说明“东调”是“西调”之前的弹词唱调,是很原始的唱书调。
( E1 e6 b, D- [( _  ^8 v2 l% i! z
1 q# a$ t. |$ v4 Z) R) o4 L2 Q. H- \各地各时期的民间七字唱本是弹词最主要的来源,(也是许多其它艺术形式如鼓词的来源),许多经典的弹词如《白蛇传》、《梁祝》等都可以追溯到它们七字唱本的源头,这些唱本因为初创,情节往往简单,词句鄙俚,所以经常被认为是“简略本、节刊本”,不为人重视,其实它们才是刊本的“祖本”,弹词《珍珠塔》最初的“祖本”也就是这样一个七字唱本,此本“无邱六桥故事,无毕僮事,无九松亭许亲事(陈翠娥是花园自许亲),但有陈翠娥上吊事。槐荫山房《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或即据之翻刊重编”;云间方秀才元音据七字唱本,改正为《新刻东调珍珠塔传》,4卷不分回(或16~18回);绍兴周大榜、苏州俞正峰各据东调本(或七字唱本),改编有24回本和20回本,24回本增邱六桥故事,20回本增毕僮事;前四家之一之陆士珍,据20回俞本扩充到56回,但仍没有邱六乔故事。
$ e* L% J; A0 T& `5 M我们拈出“东调”本之可贵,是因为“东调”本是更早的唱本,据文辞之雅鄙,“东调”本之前应该还有一个原始的“七字唱本”。赵景深《弹词考证》有另抄出阿英藏《珍珠塔》版本十二目中有二种“七字唱本”:
3 Y+ n0 x, |/ m7 `+ @1、        道光宝贤堂刊本。……道光间有人为了时调难唱,便改编了一种简略的七字弹词本。(《弹词考证》)" b7 \* J7 o$ a5 s6 l
此本阿英自己《马如飞的珍珠塔及其它•附录一•阿英藏珍珠塔版本目》著录较详:
! |. G5 \! V. X- |0 L' ^3 m" X《新刻时调珍珠塔传》八卷,《后传》四卷,道光庚子上洋宝贤堂写刻改编简本,无各卷总题,无曲,无叙,页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
; Q3 W+ B2 C* ^& C4 s知此本又名《新刻时调珍珠塔传》,中州排印本前言:3 V! U+ H! I' m7 A* k+ Y0 U
《新刻时调珍珠塔》,……细观全文,无非是据周殊士本简缩改订而已,其情节大略与周本相同,而字数却只有周本的六分之一左右,因此脱节和不联贯处甚多。7 `& }- ?  m; }8 T& f0 M
按此《新刻时调珍珠塔传》已附《后传》 四卷,说明刊刻已晚。缩略为七字本,大概更多考虑的是节板易刊,不是“为了时调难唱”。- A! v4 m+ d% K/ y7 }

$ J! L$ r: t6 F另一种道光(?)抄七字唱本:
1 A+ t4 S; C/ J  u; n2、 “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一卷、旧抄本、七字唱”、“道光(?)抄本,七字唱,二册”、“七字唱抄本没有邱六桥故事,也没有俞正峰本 故事,只说:再表方卿在路上,鹅毛雪片降下方。……却不言,方公子,雪中冻死;表起那,毕云显,去把任上。”(《弹词考证》)5 {: n/ u/ n8 g
这和《弹词叙录•新刻东调珍珠塔》之叙录完全相合,所以我颇疑心此本就是《新刻东调珍珠塔》据之“改正”的俗本,也就是槐荫山房《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据之“重编” 的原本,总之,这一本才是乾隆本叙中所谓之“旧刻、俗本”。

TOP

六、
/ f2 Z- ?0 |, E& }: _. D  r( p3 C《新刻东调珍珠塔》作为第一个文人改写本,大概情节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字词作了修饰和雅化,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前人还把《新刻东调珍珠塔》作为俞正峰本的简缩本,(如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乾隆排印本之前言)。此说究之还是从《弹词叙录•珍珠塔》条按语不清所致:& C8 L. j$ s* ^# L6 {
《新刻东调珍珠塔》,4卷不分回,每卷有目,为〔见姑娘〕、〔表姐赠塔〕、〔婆媳尼庵相会〕、〔方卿私行〕,不署撰人,旧刊本(四本)。, Y& v) x6 D' y9 }1 }
按此书有清嘉庆吟余阁刊二十回本,首题俞正峰编次,后有玉泉老人跋,略云:“姑苏俞正峰语妙天下,而文笔更活跃,近编《碧玉环》、《鸳鸯谱》、《绞绡帕》、《珍珠塔》等南词四本,而《珠塔》尤其中珠玉也。”据此,则俞正峰为此书创作者。此四卷本,或即二十回本之删节本欤?
" u) X, v: ]* W1 ~) o' `( ^. f又如盛志梅《弹词综录》:
+ r$ y4 ?* [. t(2)《新刻东调珍珠塔》4卷 ,旧刊本,4册 。(谭叙)
/ z7 f/ B5 n% Z) g(3)《新刻东调珍珠塔》20回 ,俞正峰编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8) 吟余阁刊本。(谭叙、胡目)0 R" b( g3 c( h6 P9 a
把俞正峰20回本和《新刻东调珍珠塔》4卷本归入了一类,实际上是因袭了以上说法。
$ W% h: ~; r; Z* ~
6 E' V' Y/ c/ C( k& z0 i0 x( r“东调本”之可贵,是因为“东调本”是据俗本“改正”的文人本,是第一个雅化的文本。然见《佚名弹词目》 中有四种题《新刻东调珍珠塔传》的版本:1 y! j) V( x$ W* W; m- {4 K
1、        新刻东调珍珠塔传(新刻九松亭全传) 口口撰 清光绪十五年三益斋刻本
" q+ A( Z- K: d2、        新刻东调珍珠塔传(新刻九松亭全传) 口口撰 清光绪三年杭州小酉堂刻本
# {7 q& L" {4 ~3、新刻东调珍珠塔传(新刻九松亭全传) 口口撰 清集文堂刻本* Z; |9 U# ^+ Z% X
4、新刻东调珍珠塔传(新刻九松亭全传) 口口撰 清咸丰七年文碎堂刻本
' d) m* y! b. N8 {5 A9 e查《弹词综录》:光绪三年杭州小酉堂刻本,6册24回,题《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又光绪十五年三益斋刻本,这个刻本稍复杂,但流传有序,据《弹词考证》“阿英所藏《珍珠塔》十二种”所说:
% k6 N: k& ?) ^6 G# a% U( o0 D(七)光绪十三年(1887),方来堂本,六册。
+ x8 i" W$ }6 [(八)光绪十五年(1889),无锡三益斋本,六册。9 `) K8 {6 y2 L+ b! M$ M
三益斋本又与方来堂本同,不仅内容相同,即每行字句也都相同,任抽一页对校,地位字句完全一样。( k. x" @! V/ |- {% C) _
查《弹词综录》:方来堂刻本,有道光十三年本、同治八年重刻本、光绪八年、光绪十三年本,阿英还藏有咸丰本:$ S: d6 g# ^7 M' B/ }
《绣像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6卷24回,咸丰方来堂写刻,毗陵青霄居鹏程校本,版心作绣像九松亭,曲牌名全删改作(唱)字,页二十二行,行二十四字。
  Y1 i; v9 c  X1 F. z. D道光十三年本,《弹词综录》:“此本为陈遇乾修改本,起脚色,用词牌曲牌如黄莺儿北调等,标明对白,如贴白净唱表唱等。”
0 @" q% n/ F1 g. _4 r% H/ l* G可见此本之(节刊)每况愈下。
5 x1 I1 b+ M4 I$ C; B% O; z/ c2 {! M/ B$ \8 r7 r1 e
三益斋刻本也题《绣像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有道光十五年,光绪十五年刻本。8 b$ t  X$ H8 Q) q1 O
( V! T0 X, Q: w
总之,上题《新刻东调珍珠塔传》(新刻九松亭全传)其实都是乾隆本的翻刊,著(题)录有误,这是珠迷不可不知道的。                  2020-08-11 二稿写定

TOP

非常感谢,非常欢迎。

TOP

非常好,辛苦了!
人可

TOP

本帖最后由 三眼童子 于 2021-6-11 12:00 编辑
  s6 {9 R5 J9 l
( S% y) V) L" q: E; F0 Y  n$ d# k补:/ V/ R+ R9 x. I& j! `
. I. u# ^, g" ?8 d1 I
一、) I/ @; x/ L4 _; W  y) {
前文引排印本《珍珠塔》(佚名著、黄强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年),据前言,此本是据道光恒德堂本为底本校点的:
: r! y% a) S6 u" p6 K5 t1、前言中透露了恒德堂本《第10回•大盗无心当劫珍》末尾增补了〔审塔〕一节,补者云:“此本绍本辞文查未有,今将审塔续完全,本堂重价新编就,兰闺寂寞可消闲”。
1 i  H# k* a8 f! e4 Z) P/ w2、正文(第3回):要晓得小姐为人惟重义,岂可当他表记称。列位吓,不知哪个平空来嚼食,说是花园自许亲,后来自缢般般丑,几乎屈杀女千金。亏我到过襄阳陈府上,曾将此事细查清,所以书中前后通身改,事迹搜求的的真。列位多是高见的,切莫信从前刻本荒唐话,其中经纬实分明。% M3 v4 @  `, d$ _8 b0 w
来说明我的观点,即:0 _% m0 s6 a" L
先有一个俗本:“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一卷、旧抄本、七字唱”(又作道光(?)抄本,七字唱,二册,阿英藏)、 上海槐荫山房书庄石印本《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
) X8 h$ D  f% T8 L5 A) x4 n( ~) t, |: ?- C《新刻东调珍珠塔传》4卷不分回(或16~18回)
1 A9 A& x2 i8 Y3 J. n: v/ q( g# E9 j周殊士《绣像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24回 、俞正峰20回(扩本陆士珍56回)- I7 c5 b7 ]/ p4 |4 c
《六美图》、《麒麟豹》、《玉芙蓉》
: `$ ?; V2 E) M$ R1 K8 t马如飞《珍珠塔》: m# R; V4 V7 s
( z3 |; H& _2 g5 D
这个谱系和以往所有的观点都不同,主要是重新认定了石印本《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的“祖本”地位:! ]9 m# @; \" S8 h7 c. \
《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石印1册,上海槐荫山房书庄批发,封面题《九松亭珍珠塔》、重编善本,封腰题: 翠娥私赠珍珠塔 方卿冻死九松亭 老夫人讨饭寻子 遇静方死而复生 唱道情刺讽姑母 都巡按三美团圆。9 w: _" h7 ?% {, N" W
此本有别通行24回本,不分卷,为七字唱本,间十字。无邱六乔事,无毕仆事,但有陈翠娥上吊事。“俗本”赖这个“重编善本”保存了“陈翠娥上吊”的原始事实。. [5 B& K; F% c8 K, h5 }
$ h) w' j' X& H) A3 y( ?: s1 {
二、! U6 D/ e/ u( F
近查阅了国图藏的一个抄本,此书载《善本书目》,但藏所我查为“北图”,未知是否一本?:4 h7 {1 j4 Y0 L: W# o1 X
封面题“同治癸酉年季夏月录  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  啸春馆存注”,接《引》文“《珍珠塔》传奇一部,弹唱久矣,……又〔赠塔〕后,有〔劫塔〕、〔追塔〕、〔当塔〕、〔认塔〕、〔哭塔〕、及〔造塔〕为止,而俗本概未备载。……云间方茂才元音先得我心,于俗本悉为改正,惜未成书而殁。余所见仅十八回,间亦多挂漏之处,九仭方高,合尖不易,余因为之完好,凡挂漏处补缀靡遗,又增至廿四回。…… (山阴青衫小吏书于啸春馆)”。目录24回,同乾隆本。
' k1 [7 }4 j7 ?7 N8 K8 @" O" Q2 [3 B) q% x! }
此本无上述评訾“从前刻本”的一段话。(第10回)回末是这样的:# Q3 y* v$ S* D' b
老爷一面吩咐家人到县并备细开明情迹,要县尊立刻出差,拿邱六乔去审,自然是三敲六问的了。列位,要晓得前几回是赠塔、别塔、追塔,这一回是当塔、认塔,后一回就是审塔、哭塔了。(唱)可知宝物能为祸,不信,但看珍珠塔内文。犹可恨的是,俗本概行删削,岂非冷落塔中珍。- Q, e: n7 W$ u" y! |" s
但紧接(第11回)即是《忆夫君多情哭塔》,并无〔审塔〕一节。
7 x: H: l2 _4 S, {. v
- R! C, q' a1 E) I6 M- [* P. y4 }现在知道恒德堂本(第10回)末确增加了“绍本辞文查未有”的〔审塔〕,并(第3回)陈翠娥下扶梯前评訾“从前刻本”的一段插话。正是这段话透露了“从前刻本”的一些原始情况。" K( E2 L! Q. R& r# C
国图藏同治抄本可能是一个很忠实乾隆刊本的抄本,但肯定不是抄自稿本系统,因为新的考证表明,周殊士就是乾隆年间山阴人周大榜,字(或号)珠士,此本末句“赢得元音与珠玉,旧珠粒粒换新珠”,当以恒德堂本“赢得元音与珠士,旧珠粒粒换新珠”为确。: P6 i, J* u; u9 O. y8 K. U
和同治抄本比较,可知恒德堂本是一个经细心修改的本子,堪称“善本”。" S$ t( q" c  r  ]8 _
2 }1 O1 q) ]" Y& f- `' W
三、
) m9 U, E; w; _2 z0 h& O6 \$ M. w(日)黑田谱美《弹词<珍珠塔>版本研究札记》(https://www.docin.com/p-2190217139.html)目验了:
' |; e, I) ]0 z8 |# r《新刻东调珍珠塔》  16卷16回   周殊士序  咸丰七年(1857)维扬文碎堂梓本  全4册  半叶10行*20字  国图。
$ v0 L6 h* `2 R( P7 K
! j8 n  [7 K! q0 O8 C抄出回目有5回同乾隆本(下有划线):
7 ~, h( t  J8 v  X0 ~子别母吉凶占卦走长途、方卿见姑爹、侄见姑贫富亢颜抛至戚、花开能有几时红谁人保得千年、翠娥请转方公子、翠娥珠塔为记、陈御人追回九松亭为媒正、方卿宿庙托梦、翠娥想夫服药、方母杨氏寻子在庵婆媳奇逢、方卿中状元七省都巡按赐剑、登门窃笑状元唱小道新腔、陈翠娥白绫自尽、积福堂见母亲、亲上亲出庵聚会、喜中喜同榻和谐珠塔团圆. n# ?9 H7 a# X; x
% f# g' k1 p+ K/ i3 D
和《弹词叙录》著录卷数、题目都不同。看回目,这是个捏合了“东调本”和“乾隆本”的本子,应该是书坊所为,在《珍珠塔》版本中也算别具一格。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