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最后说《倭袍》的大家是陈瑞麟(1905—1986),可惜除了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的的六张唱片都是选段,没有长篇录音传世,陈瑞麟长女陈丽云(1934一 )、次女陈美云(1944一 )也说书,吴藕汀《书场陶写 陈瑞麟、陈丽云弹唱倭袍》:1 S; P( R5 ^8 r9 O& }+ K
倭袍早受淫词臭,改名果报遮人诟。端午毒时辰,南楼命丧身。 茶坊官易服,私吊逢家仆。五世久经霜,除刁单说唐。(瑞麟出身弹词世家,女美云、丽云皆传是业。《倭袍》以刁家书多淫词而久遭禁演。世人好“洁本“,精华顿失尽。)
& v$ v+ F2 Y" F4 l0 u9 _4 l2 u2 [* |. m5 o) j+ t$ `; p1 n- M
但两个女儿也似乎没有把《倭袍》传下来,网上倒见有陈美云《九丝绦》44回录音:# ^& r* o# q4 E/ t1 r& q
清 咸 丰 年 间 艺 人 朱 静 轩 编 演 。 静 轩 传 子 幼 轩 。 幼 轩 晚 年 落 泊 , 为 陈 士 林 收 留 , 感 恩 而 赠 此 书 脚 本 , 遂 成 为 陈 氏 家 传 书 目 。: Z* S) P+ d; P! w; z8 r V/ U
陈士林有一个师伯朱幼轩,单传弹词《九丝绦》,因为性格孤傲,弄得潦倒不堪,难以/ f# q' v0 j. ?- ]4 ?0 q$ ]+ e
为生。陈士林把他接到家里,供养他生活,还供酒、供鸦片烟。每当陈士林夜场演出回
* [4 p, |6 l/ b# S% F0 `) J家,正是朱幼轩酒醉烟足劲道十足的时候,就给陈说一回书。如此四年,陈土林又学会
" ]% V- z9 o) d/ d6 ^了《九丝绦》。陈士林对这部书又进行了加工。这部书小书大说,唱篇少,陈士林请人
3 M4 E ]2 q" V7 z5 {- N6 d; D增写了唱篇,原来内容中神怪、斗法都有,进行了整理。使这部长篇传了下来。
( ]% y9 {( B" H! U: ]5 i陈士林把《倭袍》和《九丝绦》都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陈瑞麟、陈云麟、陈惠麟、陈德麟
) D/ ?/ s0 [" Y5 S- y) n* s。他的第三个儿子陈瑞龙,拜许继祥为师,学说评话《英烈传》。) {) x* G7 W' |2 ^1 ~( Y5 L
所以这《九丝绦》也算是陈家的“祖传书”。& U$ J8 e5 Z- N9 l5 g$ Z1 D
* X' P. k0 r. S5 r- K# _
其实《九丝绦》刊本甚早:& {9 E- c. H) J
《新刻时调真本唱口九丝绦全传》 35(?)集 144回 、6册 郁惠嘉评、清乾隆五十年瑞云阁刻本。 首图 (书案:此孔德旧藏。)
8 ~5 W/ O* }0 r- a/ m+ L* h 《评弹艺术•第七集》刊发《马如飞手迹》二册,其中《评弹始祖》说到:“(光裕社)三皇神位从祀者四人……,附祀两庑者:陈遇乾、郁惠嘉……。”提到了前辈名公“郁惠嘉”,和“陈遇乾”是齐名的。题郁惠嘉评本的还有:4 ~! Y+ ~) D: _, t% h( `+ F
《新编双玉杯全传》 嘉庆十六年清梦轩刻本、郁惠嘉评。(西谛目)( Y4 _3 S! N. `9 P
郁惠嘉生卒事迹不详,从上署“郁惠嘉评” 二弹词刻本看,郁惠嘉当是“乾嘉”时人,说《九丝绦》、《双玉杯》。/ H9 G# \: _& \7 s/ P& {
) G8 |/ M0 C7 p) Z
《九丝绦》还有前传《万花楼》:
; r, v: I5 }, _: ~" }5 X《万花楼全传雅调》(又名万花楼双连笔) 35卷12册 嘉庆十八年坊刊本 首图 $ B! d: P$ g! q3 [" I. l
是书即“三看御妹刘金定”,下接《九丝绦》, 非叙狄青之《万花楼》。# X' w: g4 t. S
5 H; y; b, W& V A* i2 e E3 Q) c# y
则此《九丝绦》早在朱 静 轩 编 演前,就已经名望瀑瀑了,声誉看上去还不在《倭袍》之下呢,否则怎么会有续书(前传)呢?
1 J8 F8 ]; V1 p" i# F( U& x- ]2 |1 B: M# _& ~" n/ c- W2 t
观《九丝绦》叙录,是“小书而每多开打”,这类书在书坛有个专有名词谓“小书大说”,与之相反还有“大书小说”。这种类型的书还有很多,如《双珠球》、《七美图》。。。,是介乎弹词和评话之间的一个类型,反映了弹词和评话本身就“评弹”不分家,所以我整理《旧刊弹词丛编》,每有:五虎平西、狄青取珠旗、唱口乾坤印、东调金枪宋传、东调忠孝呼家将全传 、东调薛仁贵征东 。。。诸如此类今日目为“评话”的“弹词”入目,也是源自有自。今日“评话”、“弹词”分家,也是约定俗成,昔统称“唱口”,可知昔日“评话”也是有说有唱的,今日弹词也有只说不唱的,也不用大惊小怪,此亦约略可见弹词之“词”原就是“话”。
/ {* J; C6 T; x
6 R: l. b) r$ @# X“瑞云阁”是较早的(乾隆年间)一家专刊弹词的书坊:8 U0 t3 ~- A S5 N' ^; K- R: {
新刻时调唱口真本九丝绦全传 口口撰、郁惠嘉评 清乾隆五十年瑞云阁刻本" v# S; i9 Z8 r, A& A
新刻时调唱口乾坤印九集 口口撰 清乾隆四十年瑞云阁刻本
! m/ w4 ^7 G8 b9 R3 ?/ D新刻秘本弹词五虎平西全传 口口撰 清瑞云阁刻本
( z+ x( R; [, ~& q+ I+ ?新刻时调玉蜻蜓 口口撰 清瑞云阁刻本( I! D0 h) E# B8 U
新刻秘本云中落绣鞋 口口撰 清瑞云阁刻本( X4 x/ u" Q4 y" h4 i
双倦(?)缘 口口撰 清瑞云阁刻本- ^, i% v+ o) A! G3 \
所以说这《九丝绦》还很开了弹词“小书大说”的风气了呢,《节义缘》(玉蜻蜓)有“吕东湖征番”,《描金凤》有“汪宣剿(淫)寺”,大概是很受了这种风气影响了呢。
Q* {$ U% ?, D& C& `0 \) K/ w) Y! ]9 }, z1 V) D5 s. t
不说祖传书而说“夹里书”的还有 魏含玉/ 候小莉 《二度梅》24回,魏含玉是魏钰卿女孙,魏钰卿一向被视为马如飞《珍珠塔》最正宗的传人:
: e6 @5 \1 g8 y《二度梅》是弹词名家魏钰卿的“夹里书”,魏钰卿传魏含英,魏含英传魏含玉,从未外传。自从魏含玉淡出书坛后,这朵“梅花”已经难得在书台上绽放。9 |6 s/ A; d# j' w# ~9 }0 b
候小莉则是“候调”创始人候莉君之女,这两位都是名门之后,也是此书最大的卖点。
- o- t' \& L9 c1 S6 V* }8 x# l( O. S& Y; S
谭正璧《弹词叙录》著录有:( J4 A, X* v3 Y4 y
《新刻二度梅玉蟹记全传》 4卷4册 遵义王天生堂刊本
, e- l6 h' p u% N9 n( B未知刊刻时间,但不会早于光绪年间。 又国图“西諦藏書室”、芜湖“阿英藏书陈列室 ”都藏有:
% [) b7 |* p7 S6 K新刻时调盗金刀全传 十卷 坊刻本 三册
7 L+ V3 v) \6 _. a1 [未见叙录,《弹词综录》谓是《二度梅三集》,谭正璧《木鱼歌潮州歌叙录》:( m# y( @0 f6 @7 s9 x- ~
《新抄两度梅蟹针记》,九卷,不署撰人,。。。封面作“潮州李春记书坊”。此歌故事与小说《二度梅全传》大致相同,并有同名的弹词、鼓词和木鱼歌。叙唐吏部梅魁子良玉与陈杏元、孙云英婚姻散而复合事。梅陈两家为奸相卢杞所害,杏元被逼和番,良玉与别时,杏元赠蟹针为记,后来两人复合,亦以针为线索,故称《蟹针记》。: g2 d$ n2 }* G! S5 S
. b. o- k2 F7 f- n+ \
《新造梅良玉下棚两度星》,十四卷,不署撰人,“潮州府前街李万利藏板”。。。。此歌上续《两度梅》,续梅、陈两家告老归常州,新君宠妃卢桂兰,为卢杞侄多巡女,欲害陈后(杏元伯父陈日高之女)并太子。陈后被贬冷宫,太子得救,逃往常州。二家子弟欲出兵除奸,良玉不许,自己销假入京。红毛国主红龙反,攻入京师,唐帝、良玉等被囚。红龙立桂兰为后,多巡为国丈。良玉曾有信请西凉出兵,兵到,射死红龙,捕获群奸。此时良玉已饿死狱中。唐帝传位太子,封春生为相。鼓词有《五龙剑》,又名《二度梅二集》,与此书内容不同。
. e r4 g; m0 { { 谭氏所谓“鼓词有《五龙剑》,又名《二度梅二集》”见有:: Z: C3 w' E# a% O
二度梅二集五龙剑 上、下卷 上海槐荫山房书庄石印本 复旦
3 S5 i& e$ A Q o- h$ o1 M新编东调二度梅合集(新编五龙剑续二度梅合集) 二十八卷 清抄本 文化部戲曲研究院! [7 A) Y9 }* J5 a9 g
/ q: L. s8 `. ~8 W* d
二集谓“东调”,三集谓“时调”,则二集、三集是弹词的可能性更大,惜不能寓目一观。今见论及说部《二度梅》的,都未提及《二度梅》的续书且有二集三集的,此亦稍可为附骥尾耳。0 v8 l: ?# h6 ?( g5 c
* U3 O: O* g( |. y
话扯得远了,再说书坛有王静芬《倭袍》(毛家书)30回,孙扶庶/张碧华33回,评价都不高。倒扬州弹词《审刁案》(张慧侬整理本)还有可读。" m! v6 q# u |( W) r1 B
. P' l. V! S7 E# T F1 x总之,苏州弹词《倭袍》,算是基本失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