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弹词采编录(不断更新)

玉尺楼+ b6 f$ [& S5 m9 i9 w3 A4 @. K0 S
. J/ p% B$ e+ p
王秋桂《中研院史语所所藏长篇弹词目录初稿》中有:
3 B" d" ]# \5 s  K, p6 h& @4 J《玉尺楼》 抄本六卷六册  佚名  卷首题“新编玉尺楼四才子传平山冷燕”  胡目著录  E: `8 R/ R4 Z4 e. Z: g+ Z
惟不知内容为何,旋见《卢见曾传奇〈旗亭记〉、〈玉尺楼〉赏析》(http://ys.httpcn.com/info/html/200739/TBMERNXV.shtml),辨为卢慕僚朱荑稗所撰:
8 l; ]% H+ F' K+ ~: _* Z! w) U) H. Z( T
据清•支丰宜《曲目新编》(一卷)载:“德州卢见曾《旗亭记》、《玉尺楼》(清传奇)二种”,为其所编戏曲,其中传奇《旗亭记》卷端有卢见曾序文。而清•姚燮《今乐考证》(十二卷)认为:《玉尺楼》为朱荑稗所撰,且引沈起凤语曰:“朱荑稗于卢观察幕中制《平山冷燕》传奇。”认为“《平山冷燕》传奇,即《玉尺楼》。今支氏(丰宜)《曲考》(《曲目新编》)以《旗亭记》、《玉尺楼》二种并署‘德州卢见曾作’,当误。卢公删改,或有之,然不得没金、朱两君之名。”
0 x2 F7 R3 B6 s' U6 G% F) Z( }& w9 l( A$ Z& H0 v8 G$ [- q& ^
朱夰,初名杏芳,字云裁,后改名朱夰,字公放,又字山渔,别署荑稗道人、荑稗老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邑诸生,久困场屋,不复进取。以笔墨自娱,放情山水,不治生计,嗜志于金石、篆刻,善叠石。客扬州,与金农、郑燮友善。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庄滋圃中丞抚全吴,延谱《迎銮新曲》,脍炙人口。卢见曾运使至两淮,馆于署斋。后游幕京师,卒于某藩邸。著有《荑稗集》、《倚声杂记》、《宫调谱》、《山渔刻印稿》等。所撰传奇三种:《宝母珠》、《鲛绡帐》已佚,今仅存《玉尺楼》。
( t' _/ Q+ O7 s% P* ^1 m) T. \4 c  }* R# ]6 q. M
《玉尺楼》取材于小说《平山冷燕》,凡2卷40出。剧中写明朝浙江临安沈韵欲得才女为妻,因吟白燕诗,与左丞相韩岳之女韩艳雪、翠薇村马氏女马停云二女结为夫妇。皇帝授韩艳雪女学士,赐居“玉尺楼”,由此而得名。9 S- M; i) e0 Q0 F- d4 \
& v# p- p4 c; Z* K2 }+ P
清•无名氏《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四载录:
; n) D& C4 r0 L* L- J2 q! w; _) X! m* A
《玉尺楼》,未知何人所作。演沈韵与韩艳雪、马停云二女,俱以白燕诗得成夫妇。艳雪诗达御览,授女学士。赐居“玉尺楼”,故名。其事本《平山冷燕》小说。而姓名关目,又系捏造。且捎去平如衡一人。以两女同配沈生。后半情节,则又在《风流配》、《称人心》两剧中割入。
7 X+ B! r1 S4 i5 k/ g! M+ E: `
5 U  L! O( O( Z# }  f" _! C略云:沈韵,字慧生,临安人。乡荐第一,立志欲得才女为室。(小说云燕白颔)西王母之司花玉女二人谪世。与韵有宿缘。王母命月下老人氤氲使者化作白燕,隐为作合。韵所善友翰林李旭(小说无李旭),邀游湖中。狎客宋信在座(小说亦有宋信)。忽见白燕飞翔,韵咏诗云:瑶光分影是耶非,故国何年唤雪衣。宜向梨花枝上宿,水晶帘动月中飞。(小说是七言律诗,各异),一时传诵。左丞相韩岳(小说云大学士山显仁),有女名艳雪(小说云山黛。又有扬州贫家女冷绛雪,今名韩艳雪,似合为一),姿才绝世,闺中亦见白燕穿花。吟诗云:奇毛止许雪添肥,柳陌经过絮染衣。未必当时王谢种,日长故傍玉台飞。岳大喜,携诗袖中。适被召,侍宴玉津园。白燕飞舞殿前,群臣毕贺。上云:前日见于苑中,命学士赋诗,无当意者。李旭遂以沈作进呈。上大赏叹,韩岳亦出女诗,上益称异。岳归吿女,兼述韵诗,艳雪羡服。朝旨授艳雪为女学士,赐玲珑玉尺及紫金如意,勑造玉尺楼,赐居其中。得衡量人才,擅上楼者,挝死不论。(此段情节与小说合)。太尉黄钺之子云:欲委禽焉,以须考试。商之宋信,信拟韩必以白燕为题,遂以韵诗敎云钞写。及试,艳雪知为沈作,付之一咲。云闻笑,以为中选,乃闯入楼。艳雪命婢持金如意挞之,云奔归。愬于父,钺怒,劾艳雪非眞才。韩岳欺君邀宠,朝命内官同钺往试。且出御题飞递,历试诗词歌赋,及眞草隶篆,无不称旨。加赐明珠异锦,艳雪才名益显。(此段据小说。则先有故相之子晏文物闯至楼下,其后又有吏部尙书子张黄求亲,窃取燕白颔诗为贽,被山黛觉察。又有给事窦国一劾山黛事,今合为一)。韵谒李旭,倩求韩婚。会宋信亦至,遂同作伐。岳许以南宫捷后完姻。是时翠薇村有马氏女,名停云。(小说名冷绛雪,扬州人。知府窦国一买送山相国,山黛视同姊妹,亦授女中书之职。后嫁才子平如衡。今以平燕二人合为一人)。才貌与艳雪相埓。偶见白燕,题诗扇上云:不染梁尘迥出群,玉钗飞去影双分。江边鸥鹭无相妒,十二仙峰剪白云。其乳妪持扇卖花,遗于道,为韵拾得。妪觅扇,询沈姓名,遂述停云才貌。韵约来日亲自还扇。停云晓妆,韵往潜窥,眞天人也。入见,通殷勤,停云羞避。韵欲兼娶停云,恐为韩所知,诡云为弟定亲。托宋信密往私聘。信挈黄云家仆周全以行,订期迎娶。然恐韩他日迁怒,乃以韵诡称为弟聘停云事泄于韩岳。岳怒,艳雪闻之,画计预遣人语马定迎娶期。至期,艳雪改妆称沈韵之弟,竟至停云家亲迎。停云索诗催妆,知为才子,遂登舆归玉尺楼。艳雪卸妆相见,结为姊妹。(按马停云,《平山冷燕》所谓冷绛雪也。因绛雪入山宅,与黛同居。剧遂幻出此段情节,则是割截《风流配》、《称人心》两剧中事,移于此者。彼曰尹荇烟阮翠涛,此又云马停云也)。黄云自玉尺楼受辱,嗔宋信失计,与绝交。及周全归,以信为沈聘马氏吿。云闻停云美,谋劫之。甫至村,而停云已为艳雪赚去,悞劫乳妪至家。(此段又别添出)。妪方醉卧,不觉也。云见大骇,逐之出。妪往韵家探望,不见停云,两相惊骇,不知所以。韵乃留妪于家。春闱榜发,韵居第一。廷试复第一。乃请旭诣岳求完姻,岳佯怒。罪其私娶马氏,绐以别赘冯云为婿,才貌什百于韵也。韵且愧且悔,然心未服。乃同旭谒岳,求见新婿。岳命停云男装,诈为冯云出见。复作白燕诗云:瑶圃双飞映玉坛,湘江云影落波寒。珠帘月下都相浑,寄语凭阑莫悞看。韵见新婿容貌字迹,俱似停云,惊疑恍惚,举止失措。归语乳妪,令以卖花为名,入相府探之。猝见停云,知为艳雪计赚,还报于韵。复恳旭求岳,岳双许之,遂入赘于玉尺楼。(此段又是《风流配》中事)。: A  R& [" V) o% W1 f3 E
& }& X8 J2 |" G9 u7 @; G* v9 b0 l
按南宋孝宗干道八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以虞允文、梁克家为之,并兼枢密使。淳熙二年夏四月,宴辅臣于玉津园。(剧中赐宴玉津本此)。时允文、克家已相继罢去,惟叶衡为右丞相。九年,以王淮、梁克家为左右丞相。无所谓左丞相韩岳、及太尉黄钺。剧引玉津园。疑指韩侂冑也。; Q2 ~9 M( d4 ?1 n

5 r% ]; T: k7 F; ]/ [( v" P按剧以为宋时事,而《平山冷燕》小说则以为明时事,且以袁凯时大本诗引子。而点窜前后七才子等云云,以为嘉靖间事,要皆不根之谈。( t/ g/ W3 t  ]# e2 \7 w( \
0 W4 q! j( n; I4 b# U# ]
按淸异录载朱起爱妓女宠之,碍隔难近。路逢靑巾短袍担筇杖药篮者,谓起曰:君有急,言,吾能济之。起以宠事诉,靑巾叹曰:世人阴阳之契,有缱绻司总统。其长官号氤氲大使,诸夙缘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乃成。虽伉俪之正,婢妾之微,买笑之略,偷期之秘,凡仙交会,率繇一道焉。我即为子属之,取篮中坤灵扇授起。凡访宠,以扇自蔽,人皆不见。起如戒,果往来无阻。剧中氤氲使者本此。- J9 R: R" U+ H( W, n* K$ w" A
% l& d  S, M8 W/ O; M
洪武初,会稽杨维桢侨寓松江。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一日,时太初作白燕诗,中有句云: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维桢向坐客称善。袁凯在坐,谓诗虽工,未尽体物之妙。翌日以已作进,维桢击节叹赏。手书数十纸,分散宾客。凯遂以此得名,人皆呼为袁白燕。至今松江有白燕庵,其故居也。袁作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尙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剧中诸作,本此点窜而成)。事载《松江府志》及《列朝诗袁海叟集》。时大本,字太初。其诗云: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翦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尙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 m6 r8 `" t( l" n! g) j

: y, P% Z% T3 L& G4 Z8 _; I) l0 L此剧今存乾隆年间刻本、乾隆年间刻《雅雨堂两种曲》所收本,题为《玉尺楼》,均署“德州卢见曾撰”,藏于北京图书馆。此外,有弹词《玉尺楼》,今存抄本,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金锁记! [2 P$ U/ z4 m5 C9 r$ [

6 \; l$ Q2 D. [+ Q: O( o% N《金锁记》即《窦娥冤》改为团圆结局者,叶宪祖“专改悲剧故事为团圆结局者为后快”,弟子袁于令编定,列《剑啸阁九种》之一,故事略曰:
5 l" l7 ?, `0 @' K元代山阳县秀才窦天章,家中贫困,想去京城应试,又无力照看女儿,只得将十三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家做童养媳。谁知窦娥的未婚夫蔡昌宗外出求学时堕水而亡,窦娥未婚先寡。一日蔡母去向赛卢医讨债,几乎为赛所害,幸得张驴儿及其母张氏搭救,方得幸免。为报救命之恩,蔡母同意与张氏母子合家而住。谁知张驴儿居心不轨,欲逼窦娥嫁给他,见窦不从,便在汤中下毒,欲害蔡母,哪料张氏误服毒汤,即刻丧命。张驴儿逼婚不成,便状告窦娥毒杀张母,昏聩的官吏将窦娥问成死罪。处决窦娥的那天,法场上突然狂风大作,雪降三尺,监斩官恐有冤情,吩咐停刑。这时,窦天章做了两淮廉访使,巡查各地案件,窦娥之冤遂得平反。张驴儿越狱逃跑,遭雷击身死,失职的官吏也被惩处。而蔡昌宗堕水后被龙女所救,又被龙女送人文场,得中状元,举为翰林,最终与窦娥团聚。: V/ f' I  u3 Y  C. g
# K/ Q* {! Z3 u4 i. \5 c
王秋桂《中研院史语所所藏长篇弹词目录初稿》中有:6 C* S- S& s- x0 K0 X4 E; R0 P; x
《金锁记》  抄本二十卷二十册 佚名  卷首题《新编金锁记》 胡目著录道光刊本4 a$ a$ Q7 [  L2 T2 l0 k
按此书已印入《俗文学丛刊》(第6 辑),但归入鼓词类。《清抄本〈金锁记〉鼓词与明传奇〈金锁记〉比较研究》(https://www.docin.com/p-2468899071.html):& Z( l6 o$ C/ _* c% X
从《俗文学丛刊》影印本看,清抄本《金锁记》鼓词20 册,封面题“金锁记”,下方有“x部”字样,首部卷端题“新编金锁记卷之一”,其余各部卷端均无题,直接以“诗曰”开篇。全书20 部,约19.3 万字。2 L: G1 E8 `  u3 _
# ?6 `& s  J" b9 p% a
和《初稿》著录一致,可知就是这部《金锁记》鼓词。《俗文学丛刊》附编撰者提要:
' m, z" J( L7 ~. h
5 I. M. O8 ^# `; O5 I; w2 x* Q7 i明嘉靖年间严嵩当道,蔡益修不满朝政黑暗,告归山林。临行前,窦御史将女儿琼(穷)娥许配给他儿子昌宗,并以金锁为记。益修病故,昌宗十余年后考得秀才,其母遂遣老仆蔡义上京为子迎亲,蔡义临行觅得老妇及其子驴儿协助家务。不料窦御史因蔡氏家道中落,要将女儿另许婚配。琼(穷)娥不满父亲悔婚,改扮男装随蔡义返家与昌宗成亲。驴儿起色心,与友人卢三盗走金锁,再冒充昌宗向窦御史索妻。窦御史在卢三威胁下任他为县丞。而驴儿在昌宗赴京大考途中,将昌宗推下水中。驴儿又在菜中下毒,欲毒死蔡母,却误杀自己母亲。驴儿反指蔡母下毒。琼娥不忍蔡母受刑,自认行凶。行刑日,天降大雪,海巡按认其冤屈,同乡救活的昌宗,高中回乡,得悉琼(穷)娥含冤,回衙重审,将卢三及驴儿严办,而他与琼娥终能团聚。$ J9 t$ I: x4 q. i* I  G: K" _# K
《比较研究》则还揭发出另外一些细节:
! v+ s- U0 k5 R, R: r7 u$ Z* U《金锁记》》鼓词在明传奇《金锁记》的基础上,增添了奸臣当道的历史背景以及小姐女扮男装,私奔成亲和小雄王等江湖豪杰打抱不平、除暴安良等故事情节,扩写了公子遇难,高中受封,洞庭招安等内容,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窦娥冤》故事。1 T& x; D# y+ {7 S( Z! r4 Y! ^

, Q; U* i* c! Z7 x: \0 C《比较研究》还对比了《六月雪鼓词》:+ J8 A# }  T6 O: M* f9 y
《中国鼓词总目》未著录《金锁记》,但在著录的《六月雪鼓词》下列有上海大成书局、校经山房成记、江东茂记书局民国石印本5 种,又名《大字足本六月雪鼓词》、《绣像六月雪全传》、《绘图六月雪鼓词》。 另据笔者检索,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上海炼石斋书局光绪丁未(1907)石印本《六月雪鼓词》,8 册,20卷,113 回。经过与抄本《金锁记》鼓词比较,除了分卷分回、增加回目以及个别文字稍有差异外,二者内容基本相同。

TOP

《新镌后玉蜻蜓娇红传》
1 c* X+ P  Q2 h1 r1 }+ C( k2 g4 e
3 Z" v6 s) a) m& Z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简称《娇红记》)是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o+ g5 e0 k; U
汴州人申纯,字厚卿,居成都,聪明卓异。宋徽宗宣和年间,到舅舅王通判家走亲戚,对表妹娇娘一见倾心,日夜思慕。后来二人常以诗词往来,传情达意,最终剪发为誓。过了一段日子,申纯不能老是赖在舅舅家不走,只好回自己家。申纯相思成病,借求医之由,又来到舅舅家,与娇娘相会于卧室,终成姻缘。如此月余,被舅舅侍女飞红窥见,娇娘略施小惠,让飞红千万不要说出去。
( M" L  ^1 t5 q& F- P, k. f  
* u4 [5 r" r2 I9 r3 m( h申纯这次回家,吃了定心丸似的,虽相思更烈,却不再生病,因为只须假以时日,即可迎娶入门。申纯派人上门求亲,但舅舅却以朝廷规定内亲不得通婚为由,不答应此桩婚事,二人绝望。申纯原与妓女丁怜怜交好,此时婚姻失意,重至丁怜怜处,丁告知曾见到娇娘画像,并求申纯问娇娘讨一双花鞋。未几,申纯又来到王家,又与娇娘幽会,私下偷娇娘花鞋,被丫环飞红发现要回,交还娇娘。娇娘怀疑申纯与飞红有点不清白,辱骂她。飞红又恼又恨,故意让娇娘母亲发现申、娇二人私会,申纯被迫回家。/ @' A" x- @* j7 V

: E, x4 k" Q2 ~1 k6 P3 l不久,申纯高中进士,重至舅舅处,欲图婚姻。但申纯母亲监视太严,无法相见,日夜思想,遂被鬼魅,娇娘与飞红和好如初,飞红主动为申、娇之事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安排二人相会,又请巫婆驱赶鬼魂。而二人行动不秘,又为娇娘母发现,申纯再度离开娇娘家。娇娘父母抓紧将娇娘许配给府尹之子。娇娘郁郁而病,婚期渐近,病情日重,估计不久于世,终与申纯诀别,不久去世。申纯闻讯,一病而亡。两家合葬于濯锦江边。飞红梦见二人成仙。第二年清明,娇娘父亲来到女儿坟前,见一对鸳鸯嬉戏于坟前。后人慕名而来,凭吊感叹,名之为“鸳鸯冢”。+ t* z4 M) k0 V+ y/ P
' p! }! g6 i$ @8 k8 D3 ]1 f' p
弹词把故事从宋朝搬到了明朝,且和《玉蜻蜓》胡乱扯上了关系,题:
$ V4 k+ @+ O/ y& c8 O, y《新镌后玉蜻蜓娇红传》(善) 24卷  清抄本  二十四册  上图、南图。
' U% \6 P8 P: Z# P* [% B$ ~内容略见《弹词经眼录》(增补本),据南图藏抄本撰出。- e$ F5 q! {- G* g7 y

* |1 G: J- ?% L3 x+ k. x' u" ^故事只顺衍了“申纯”和“王娇娘”名字,“申纯” 是“元宰”(申时行)之孙,“王娇娘”是“王锡爵”之女,情节都别撰,和《娇红传》全无干涉。又虽称《玉蜻蜓娇红传》,和《玉蜻蜓》除了人伦上的继承外,其实也没有一点关系。
9 S* |6 l2 V9 a0 |8 ^8 b故事人物众多,线索多头,无甚精彩,团圆结尾,聊添《玉蜻蜓》续书之一。此书极诋“张江陵”(张居正),不知是不是受了小说《小红袍》(大红袍前部为海瑞斗严嵩,后部为海瑞斗张居正,又称小红袍)的遗留影响。

TOP

《御炉香》
+ W6 p2 {+ \6 W; F  ~8 m
: @9 S4 J( c4 [6 k, f  u《胡目》著录:
2 v9 s! N7 Z7 }《御炉香》,旧刊本,太白后人著。+ n. \; y2 ]5 P6 m- x2 B1 p
/ \/ r, Q; B0 b4 y$ @! ?; H
《吴晓铃集 第二卷•1962年访书读曲记》:“《御炉香》传奇2卷32出,一名《凤鸾飞》,剧演吕萃元与宫节之女宫凤鸣及广南洞蛮毗力邪王之女金鸾公主姻缘故事。抄本,首有署‘雍正丙午小春月’序,作者李漫翁,自称‘吴下寄民’,生卒里居不详。”末出“吕萃元金鸾公主成婚,御赐殿前香炉及名香百种,因名《御炉香》。”
* n! E! Y5 ]$ P" t, W1 Y5 g: H" G) y$ L# A$ L. d* [0 k
弹词当据“李漫翁”《御炉香》传奇改编,所以含混称“太白后人著”。

TOP

《秦香莲》
+ ^6 ]. C) H4 z/ A. e- a' g+ M: N; L  s! C3 r) ^8 ^
听了二个版本的《秦香莲》:
9 S6 m: V+ ~7 L- }+ `: m- T) M《秦香莲》20回 曹啸君 高雪芳8 E& H, }! M1 ]( [& m! k
《秦香莲》6回 张鉴庭 张鉴国4 J7 U5 w; e# J

0 j. y" Z4 |+ o% m. U- b2 d发现 曹、高版没有“迷功名”,“寿堂唱曲”词文曲调也不一样。周良《弹词经眼录》:& z0 m% i5 i% U$ }1 e
《迷功名》讲述了陈世美进京赶考,寄居东京高升客栈,同居住宿有一老儒生陈平,他多次赶考,屡试不中,家财耗尽,心力交瘁。不料此番得中进士,狂喜之余,精神失常,冲出店门,投河身亡。此回是陈灵犀改编的长篇弹词《秦香莲》中一折,是借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生发编写的一个独立书目。经弹词艺术家张鉴庭、张鉴国昆仲生动演绎,成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经典书目。张鉴庭刻画的陈平,细腻传神,入木三分。特别是在陈平发疯后的声声惨笑,动人肺腑。- G4 C; I% j% _* f
7 W+ \8 C8 L  M3 T
曹啸君 高雪芳20回,则是53年集体编创,比张版早行于世,虽不比张版唱调动听,但说表也不弱,且于书外另塑造出了一个急公好义的客栈老板“张三祥”(包括他的老婆),颇传弹词“小人物”形象。个人偏好我还是喜欢这个20回的《秦香莲》比较“正宗”。
% w  c; E, V/ f' h  ^8 P8 b
& E3 ]" c5 N, O《秦香莲》有“悲”“喜”两个结局,以“铡美”结束的居多。潮州歌册(包括木鱼书)则以“喜”剧结束,名《秦世美全歌》,且有二续《庞卓花全歌》,三续《双凤钗全歌》,述陈世美子孙事,惟无可圈点处。

TOP

《荆钗记》6 w- v) Z5 E; {2 L( S! M! H
4 Z2 Q4 T. H: @1 \4 r0 o0 }( o
《王十朋荆钗记》为“四大南戏”之首,故事略述:! G1 a9 a! C5 @: y# r4 N" n6 h
    书生王十朋幼年丧父,家道清贫,与母亲相依为命。贡元钱流行见王十朋聪明好学,为人正派,便将自己与前妻所生的女儿玉莲许配给王十朋。十朋母亲因家贫,便以荆钗为聘礼。而玉莲继母嫌贫爱富,欲将玉莲嫁给当地富豪孙汝权。玉莲不从,只愿听从父亲安排,嫁给王十朋。婚后半载,试期来临,王十朋便告别母亲与妻子,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授江西饶州佥判。丞相万俟见十朋才貌双全,欲招他为婿。十朋不从。万俟恼羞成怒,将十朋改改调广东潮阳任佥判,并不准他回家省亲。十朋离京赴任前托承局带回一封家书。不料信被随十朋至京的孙汝权骗走,加以篡改,诈称十朋已入赘相府,让玉莲另嫁他人。孙汝权回到温州后,即找玉莲继母,再逼玉莲嫁给汝权。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节。幸被新任福建安抚钱载和救起,收为义女,带至任所。钱载和来到福任上后,即差人去饶州寻找王十朋。差人打听到新任饶州太守也姓王,到任不久便病故,回来告知玉莲。玉莲误以丈夫已死,悲痛欲绝。而十朋在赴任前接取母亲与妻子来京城,听说玉莲已投江而亡,十分悲恸。五年后,王十朋调任吉安太守,而钱载和也由福建安抚升任两广巡抚,赴任途中路过吉安府,王十朋前去码头拜谒。当钱载和知道了王十朋就是玉莲的丈夫后,就在船上设宴,使十朋与玉莲得以团圆 (另一系统演出本则作夫妇在玄妙观追荐亡灵时,意外重逢,最终相聚)。
) b! [% j9 \- I" p# O% ?# c% x5 C$ m3 x+ S! i
宋元旧本今已不存,今存都为明人改本,苏昆可演17出,以《参相》开头,《钗圆》结束。弹词有周云瑞、陈希安《王十朋》六回(https://www.douban.com/note/795675685/?from=author:); }- i+ F5 T: ^  s: l  j
    周陈档说这个风格太像珍珠塔,钱玉莲继母对应势利姑娘,王母对应方老太太,祭江对应思儿。周云瑞留下的录音资料实在不多,这六回算不少了,略可过瘾,从中可窥见周氏沈调的全貌,软糯、飘逸,丝毫没有烟火气,跟现在很多演员穷形尽相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其中周云瑞一段南无调很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k: }  V: O. p9 }- L
- C* r) c, y* i
旧刊则见:7 X7 M5 h( D6 p9 K4 S! Q
绣像荆钗全传  6卷20回  琴川黄彦光撰  清光绪二年古虞喜雨山房刊本  六册  有图  西谛藏书室
" P4 K9 ?7 D4 y' e9 b另王秋桂《中研院史语所所藏长篇弹词目录初稿》著录:5 V. n- Y# D! d! ]" ?
荆钗记  抄本5卷  末题“道光四年岁次荷月于澄心阁抄录荆钗、金钗、连红鞋  燕翼春严谨识” 五册  史语所  4 E& b& \6 Y3 g, ^3 v% |, B: H
; |7 D% ~7 P. G7 f& C1 R  z$ d
未知和“喜雨山房刊本”是否一本?石印改名《新刻绣像节义奇情全传》  4卷40回  上海书局石印本  。前14回述钱玉莲、王十朋故事,后述其子女事,和20回本没有殊异。木鱼和弹词故事也无别,“疑从弹词出”,但分前后集,“述其子女事”的后集名为《紫罗袍》,周良《弹词经眼录》:$ r6 y/ W9 z& a( n% P, Q0 N5 }# w+ q* a
《荆钗记全传》,上下集10卷,光绪十四年抄本
& q% I" n  a  X从分集情况看,应为木鱼或潮州歌册,详见肖少宋《从 弹词知见综录 看俗曲编目应注意的问题》。

TOP

《粉红襕》0 m( @" J: ?7 J0 O% H# ?8 H& x
1 {% R4 p4 @$ v2 f6 {0 h

2 w2 C; G( B* w$ P《粉红襕》是薛旦的作品。薛旦资料少见,只知他是明末清初无锡人,字既扬,一字季央,号听然子,别署采芝客。所著多不存。《稀见明代戏曲丛刊》(第六册)影印其《续情灯》、《醉月缘》,现仅存明末绣霞堂刊本,藏上海图书馆。《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影印其《喜联登》一名《八义双杯记》,本《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敷衍增饰而成,以张廷秀、文秀兄弟并成进士,故以名剧。+ f3 r) ~3 P  o4 e2 |& ~! S0 I) N& Z

8 c( X; A) N9 A& Z- I, B9 {* I1 A《吴晓铃集  二卷附录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剧曲目录》:& h% e4 l: U- k% f1 Z2 t5 V
《粉红襕》传奇不分卷   残存12出  清薛旦撰   旧抄本一册 。按《曲录》作《粉红阑》,隶无名氏部中,误。剧衍吕俊、卫兰英婚姻故事,甚不多觑。6 d: Q; o/ \9 B. ~( T) Y
此《目录》发表于1940年,不知还存于 史语所 否?此殆是孤本,国内未见藏处。9 m0 R: v# Z) u3 z7 u: C% o% H" }
& M3 c3 ~6 M; S2 W
弹词著录有:$ _5 f6 r- X2 C- G4 v
新刻雅调唱口粉红襕全传  30回  清宁远堂刻本  八册  国家图书馆
" z3 o( M. G8 K( U' w. s* i当据传奇改编。“宁远堂”还见刊:; H0 B" ?0 ], d; c& `
新刻秘本双鱼全传 20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宁远堂刻本  文化部戏曲研究院 北京大学图书馆(书案:西谛藏清抄本。)

TOP

本帖最后由 三眼童子 于 2021-4-30 13:06 编辑 ( H" |0 J7 B1 w- v
7 `4 Q. d' o1 K2 P1 v
《琵琶记》0 J$ O& f$ W5 v* \! x

7 @; R7 c( a! x1 W: D! a+ ~* ]《弹词叙录》著录《琵琶记》,情节和高明《琵琶记》(共42出)无异:
* M1 F0 M* O2 h0 p+ V陈留都人蔡伯喈妻赵五娘,新婚两月,夫妻和顺相敬,蔡的父母身体康健,一家人和和美美;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全家花下酌酒,为亲祝寿。不久,朝廷黄榜招贤,郡县把蔡伯喈申报上司。伯喈以双亲年迈不能远离为由,坚决拒绝。蔡母也恐失去倚恃,不愿伯喈上京赴考。然而蔡父认为此是光宗耀祖的大好时机,硬逼着伯喈赴试。邻居张广才也一力赞成,且答应照顾蔡家。伯喈万般无秦,只得打点上京。伯喈一举及第,登上状元,官拜议郎。他思念父母,正要上表辞官,不料牛丞相此时却奉旨招伯喈为婿,伯喈以有妻室、双亲年迈为由予以拒绝,一并辞婚。牛相非常恼怒,奏明朝廷,圣旨不准伯喈辞官辞婚。伯喈只得与牛小姐成婚。伯喈走后,赵五娘于家中尽心竭力地待奉公婆。当时陈留逢上饥荒之年,生活艰难,蔡家陷入困苦之中。蔡母埋怨蔡父不该逼伯喈上京考试,二人终日争吵。五娘从中百般劝解,并典卖钗簪首饰,换粮米养活公婆,自己却背地里吃糠挨饿,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救济粮,又被恶霸里正抢去。五娘躲在厨房吃糠的行为引起蔡父蔡母的猜疑,他们以为她在背地里偷吃好东西。一日蔡父蔡母突然闯入厨室,抢过五娘的饭食察看,才知道媳妇吃的是糠。悲痛之下,蔡母一哀身亡,蔡父也后悔不该让伯喈上京。不久,蔡父罹病,临终之前,对儿媳妇赵五娘的辛勤待奉深感愧疚,他要五娘改嫁,并留下拄杖一根给广才,嘱其等伯喈归来,打他出家门。蔡父死时,因无力安葬,五娘剪下自己的头发典卖,埋葬了公公,以麻裙包土自筑坟台,然后画出公婆遗像,身背琵琶,一路弹唱行孝曲子,进京寻夫。蔡伯嗜在牛府弹琴抒愁,因为心意烦乱而时时出错。他思念父母妻子,托人往家乡捎信,不料捎信的人却是骗子,信没有捎出去。中秋之夜,与牛氏在花园中赏月,月色皎洁,牛氏心情畅快,伯喈见月伤心,思念家人。牛氏窥探到伯喈的心事,于是劝牛丞相同意自己和伯喈回陈留探亲。牛丞相考虑再三,决定到陈留接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赵五娘只身到京城,适逢弥陀寺做佛会,便去追荐公婆。在寺门前她展挂公婆遗像卖唱。此时伯喈也前来佛寺祈祷父母来京一路平安。伯喈随从因五娘卖唱碍事,赶走五娘,伯喈将父母遗像带回府。五娘寻遗像到牛府,与牛小姐相遇,二人相惜,各诉衷肠,说出原委,才知道“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在牛小姐的安排下,五娘与伯喈相见,彼此细说别后的情况,伯喈痛感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我误妻房。牛丞相也回心转意,同意伯喈偕牛氏、五娘回陈留守墓。张广才也知道伯喈事出无奈,原凉了他。结尾是:牛丞相奉诏书到陈留,旌表蔡氏一门。
0 x7 q& p: D! W! Q' a& x/ Y! h, ~0 ~0 r9 |: J
《叙录》按语郑振铎藏有抄本 ,因未见原书,“不知故事是否有异”,查此书现存国家图书馆西谛藏书室:
" u4 L2 {/ \& ^' {琵琶记弾词  13回  抄本  十三册  西谛藏书室) ]) Y: z$ W, R" n3 C3 O; q
惜未见有人揭发出形制内容。
. O  f7 D" \+ Z1 m4 j
( g/ k- [! d8 @9 b5 ^6 a" c《明万历乐府红珊研究》(https://www.doc88.com/p-5475991012508.html)抄出赵五娘《琵琶词》,辨为“淘真”:
" y' w# N) |1 @! V) F2 t《乐府红珊》 在忠孝节义类中选录了《赵五娘描真容》 一折, 在第七支曲牌【清江引】 后插入了【琵琶词】 , 作为第八支曲牌,(以赵五娘弹唱的形式,对于吃糠、剪发、葬亲、描容。上京等动人情节都有通俗哀婉的描述,基本完整展现了赵五娘的故事线。) 因为【琵琶词】 的标示与其它曲牌相同, 虽然未说明是陶真,但是形式和内容都与陶真相同。……是从民间的陶真直接移植过来的:0 o+ G* d8 ]" G: c  B- P6 @% v
    试将曲调理宫商, 弹动琵琶情惨伤, 不弹雪月 风花事, 且把历代源流诉一场。 混沌初开盘古出, 三才御世号三皇, 天生五帝相继续, 尧舜心传夏禹王, 禹王后代昏君出, 乾坤天地属商汤, 商汤之后纣为虐, 伐罪吊民周武王, 周室东迁王迹熄, 春秋战国七雄强, 七雄并吞为一国, 秦氏纵横号始皇, 西兴汉室刘高祖, 光武中兴后献王, 此时有个陈留郡, 陈留郡有个蔡家庄, 蔡家庄有个读书子, 才高班马饱文章, 父亲名唤蔡崇简, 母亲秦氏老萱堂, 生下孩儿蔡邕是, 新娶妻房赵五娘, 夫妇新婚才两月 , 谁知一旦折鸳鸯, 只为朝廷开大比, 张公相劝赴科场, 苦被堂上亲催遣, 不由妻谏两分张, 指望锦衣归故里, 谁知一去不还乡。 自从与夫分别后, 陈留三载遏饥荒, 公婆受馁谁为主, 妻子耽饥实可伤。 可怜三日无餐饭, 幸遏官司开义仓, 家下无人孤叉苦, 妾身亲自请官粮, 谁知粮米都支尽, 拿住李正要赔粮, 行到无人幽避处, 李正抢去甚慌张, 奴思归家无计策, 将身赴泪汪汪。 幸遇太公来搭救, 分粮与我奉姑舅, 粮米充作二亲膳, 奴家暗地自挨糠, 不想公婆来瞧见, 双双气倒在厨房。 慌忙救得公苏醒, 不想婆婆命已亡。 自叹奴家时运蹇, 岂知公又梦黄粱, 连丧双亲无计策, 香云剪下往街坊, 幸遇太公施仁义, 刻腑铭心怎敢忘。 孤坟独造谁为主, 指头鲜血染麻裳, 孝感天神来助力, 搬泥运土事非常, 筑成坟墓亲分付, 改换衣装往帝邦, 尽取公婆仪容像, 迢遥岂惮路途长。 琵琶拨调亲觅食, 径往京都寻蔡郎。 皋鱼杀身以报父, 吴起母死不奔丧, 宋弘不弃糟糠妇, 黄允重婚薄幸郎, 此回若得夫相见, 全仗琵琶说审祥。 从头诉尽千般苦, 只恐猿闻也断肠。
: F9 |8 T4 |, L; d
9 F, |6 c) }. M* [《琵琶记》正面肯定封建伦理,提倡“子孝与妻贤”,因誉为“南戏之祖”,问世以来,被同时或后期的许多剧种所改编,各大声腔都可改调而歌之,犹其是嘉万年间民间杂曲时调流行,为明代改本戏文提供了新的曲目,且在改造和替换原有曲目的过程中影响了原作的结构和情节,并且还增衍出了新的出目。就《琵琶记》来说,高明《琵琶记》 中原来并无【琵琶词】 ,后来“新增赵五娘弹唱”,就是民间舞台演出中的增衍,后来民间选本多选录之,如:, g6 P8 }* M/ W  T% R! q  ]# T1 n/ V
较早的嘉靖本《风月锦囊》已经收录“新增赵五娘弹唱” ,但为长短句,与《乐府红珊》所收“陶真”句式不同。
1 I2 d9 |! H# s* f5 U) v9 k& H8 ^+ g+ \$ g1 {1 t
万历前后“滚白杂作”的青阳腔选本则多载七字句的《琵琶词》,与《乐府红珊》所收“陶真”同。如万历三十八年(1610)书林刘次泉刻本《玉谷新簧》,卷五中层“时兴妙曲”收有《琵琶词》;万历间福建书林叶志元刻本《词林一枝》、万历间福建书林金魁刻本《大明春》等选本均收入此词。
& l7 q; s0 w& d. u2 ?: J) H
* Z9 w7 Y# e2 m5 e但《琵琶词》是“弦索杂曲”,是不入昆腔的,所以昆腔选本的《月 露音》、 《醉怡情》、《词林逸响》都没有【琵琶词】。

TOP

《白玉簪》" u4 A1 Y- C+ H' A1 ?2 n2 R7 U# U- U( }6 l
! ~0 }4 z3 s. n8 H8 d& T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他约生于嘉靖初年,创作活动主要在万历前期。高濂所作《玉簪记》,描写女道士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故事,基本情节沿自小说《张于湖传》,某些场面的处理也受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的影响:
( Q- c6 {; `7 [1 @7 k. [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途中走失,娇莲入金陵城外女真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居观内。一日妙常乘月明弹琴,潘生寻琴声来访。潘生奏〔雉朝飞〕,妙常奏〔广寒游〕,情意愈合,潘生遂以情挑,妙常以礼相拒。又一日,妙常在屋中假寐,潘生来访,在书桌上得妙常题情诗,遂共明心愿。一夜,潘生赴约会途中,被姑母训诫,又逼他早日赴试,并亲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生,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二人相泣而别。后潘生及第授官,得以成婚。
  @" P$ I: ?/ f6 Q/ U' y
  ^3 y  Q( F3 N/ z箱底之物——明万历刊本传奇《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bb780100ff20.html):" h/ }+ G& p' j
《玉簪记》自问世以来,明清两代刻本不少。这些版本多分藏各处,或流落海外,得见非易。文献记载中有以下版本:
2 c. |4 c+ L/ r6 Y" s 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二卷,国图藏。插图见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金陵古版画》。《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裳校注本即以此本为底本,用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为校本,插图亦采自此本。黄裳在后记中提到  “这里用的底本即是继志斋本。因为它是较早的、近于原本的一个本子。其他的一些明本,都是极难得见、几乎是孤本的秘笈的本子,无从一一借校,现在就用汲古阁本进行校勘。因为汲古阁本在明代诸本刊行最晚,是经过一些细密的校订后后的比较完整的本子。”  可见《玉簪记》明代诸刻本流传稀少之一斑。
3 Y; H" m# ~  @# Z- z( Y 明万历间文林阁刻本,二卷。与鄙藏本同版。民国时藏北平图书馆,于四九年与中央图书馆书齐携至台湾,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后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即当今海内外公藏著录唯一的一部。见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特藏书目。… 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所收本。题:《重校玉簪记》,系重刊万历间文林阁刻本,首叶题:“绣刻玉簪记定本”,无图。3 ^' A4 o  y+ H
5 u" g; N7 v& w% h
选本有:
( u( g3 j4 L3 {! d  g, L《乐府菁华》卷之四上层《玉簪记》有《秋江哭别》,下层有《必正妙常对操》。《玉谷新簧》卷之二上层《玉簪记》有《词姤私情、执诗求合、秋江哭别》。《摘锦奇音》卷之二下层《玉簪记》有《必正执诗求合、妙常秋江哭别、必正姑劝佳期》。《词林一枝》卷之一下层《玉簪记》有《陈妙常空门思母、潘必正姑阻佳期、陈妙常月夜焚香》。《八能奏锦》卷之一上层《玉簪记》有《妙常思凡、执诗求合》,卷之六上层有《姑阻佳期、秋江哭别》。《大明春》卷之一上层《玉簪记》有《妙常思母、茶叙芳心、饯别潘生、秋江泣别》。《徽池雅调》卷之二下层《玉簪记》有《临安赴试》。《尧天乐》卷之一下层《玉簪记》有《空门思母、姑阻佳期、妙常拜月》。《时调青昆》卷之一上层《玉簪记》有《姑阻佳期》。
3 w: C, U9 }& |* v, A1 A) ?
! m9 Z( t% E" o7 g《玉簪记》是弹词“庵堂相会”俗套的始作俑者,《弹词叙录》著录:+ I" @8 G& M1 i1 Y3 @* d  C
白玉簪全本(玉簪记) 1卷5回  道光十九年湖郡乌程夏祥、夏麟抄本
* p' h2 E9 Z! H/ c& D7 U观故事和戏曲并无殊异。开篇有薛调《秋江送别》。

TOP

《摇钱树》(又名张四姐大闹东京、崔文瑞弹词)
9 o7 b  c6 K6 R8 P- |8 C: w3 ~: \2 `, |. E, E, M- C9 }
《摇钱树》为词话体(一段词,一段话),李晶《清〈张四姐〉说唱文本研究》(https://www.doc88.com/p-5877168791481.html?r=1)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并认为:  S0 S) T$ V. [8 E( L
《新刊说唱摆花张四姐出身传》及其相关说唱版本是一批元明时期说唱词话的“历史遗留作品”。* e* E( o' g; K2 q+ y: I
此说证据稍弱,但此唱本大范围属于“南方唱本”应该没有问题。据文抄出故事情节,大致分为十四段:, s) V# P2 y  X9 S$ u2 B
一、 张四姐下凡  宋仁宗时期, 天下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太上老君的仙童来凡间游玩投胎为凡人, 名叫崔文瑞, 崔文瑞自幼苦读诗书, 早年丧父, 带着母亲住在破窑内, 特别贫困, 沿街觅食以活。 玉皇大帝的第四女, 名叫张四姐, 在斗牛宫想着下凡与秀才崔文瑞结为夫妇, 在天宫盗了几件宝物, 便来到凡间, 在东京大街上找到了崔文瑞。, M; z3 B0 A4 W& z% s# ?+ I
二、 崔文瑞遇仙女, 古庙内结成亲  张四姐来到凡间, 路上遇见崔文瑞, 询问崔文瑞一番, 得知崔文瑞并无妻子,便愿意与崔文瑞做夫妻。 文瑞因自己家贫如洗, 不想连累四姐, 让四姐他处去寻夫,四姐听后不乐, 说如果你不依我, 我便让你命丧残生, 崔文瑞听后特别慌张, 将自己无地安身的烦恼说与四姐, 四姐拿宝物金钗一吹, 在文瑞安身的庙中便出现了一张床, 床头有鸳鸯枕、 锦被, 二人结为夫妇。: ~9 b9 E1 H  V3 m: n
三、 四姐见婆婆造房屋  二人结为夫妻后, 张四姐得知崔文瑞有一母亲, 便去拜见婆婆, 婆婆问四姐为何家女, 四姐说父亲为张百万, 母亲是桃花李四娘, 姐妹七个自己排名第四, 因年荒马乱亲人失散剩下四姐一人, 在街上偶遇崔文瑞结为夫妇。 婆婆听后心欢喜, 四姐说文瑞今日有了我, 一生荣华富贵少不了。 三人便来到祖基上, 四姐拿出宝物金钗一吹, 只见房屋一层一层便起来了, 起了四十九间屋, 并在后门栽了一颗稀奇无价宝贝摇钱树, 大门上写了三行字: 天下财主第一人。, `# D: b) N; j0 i  F
四、 王员外拜访起贼心  东京城内有个王员外, 带着四个安童在大街小巷游走, 看到崔文瑞的府门上书“天下财主第一人” , 心有不甘便上门拜访, 文瑞听人通报有王员外拜访, 母亲说王员外与文瑞父亲是朋友如同胞一般, 让文瑞请王员外进门并以礼相待。 文瑞与王员外二人饮酒对谈, 文瑞说自家有棵摇钱树, 将树摇一摇, 地下铜钱三尺厚。 还说家中有七个玻璃盏, 盏里头出现的人物, 个个都能说会唱, 有作揖的、 打双六的、 下象棋的、 踢绣球的。 王员外便让文瑞取宝物来一看。 四姐听后心烦恼, 此物是从龙王三太子处抢的, 让丈夫消愁解闷时用, 此物是仙家宝, 怎么能让凡人看呢?如果让王员外看吧, 怕他起贼心, 不让他看吧, 怕丈夫失面子, 思量过后, 仍将宝物让家仆拿与文瑞。 王员外一见宝物真是神奇, 问文瑞这宝贝哪里来的。 文瑞便说自己三年前在街上遇着一女子张四姐, 与自己结为夫妇, 这宝贝即是四姐的。 王员外听后要与张四姐喝酒, 四姐听后心气恼, 自己是仙家女, 怎么能与凡人饮酒, 但碍于丈夫面子, 只好出来相见, 王员外一见张四姐, 觉着张四姐犹如嫦娥、 仙女、 西施、杨贵妃, 想起自己家中十二个妻子, 个个不如张四姐, 便起了不良之心, 准备设计个牢笼计, 杀了崔文瑞谋得张四姐, 王员外见张四姐后便回自家府中想办法, 四姐一见王员外, 便知此人心不善。
5 s7 z4 L# q. m: o1 W2 w五、 王员外设牢笼计  王员外回到自己府上, 想着张四姐的美貌, 与两个安童设了牢笼计, 三人定于先请崔文瑞来府上饮酒, 安童二人故意把东库门打开, 取出金银珠宝诬陷说是崔文瑞盗取, 将他送到巡捕张指挥处, 买通张指挥, 让他屈打成招逼死文瑞, 便可娶回张四姐。定好牢笼计后, 王员外便写了邀请函, 邀请崔文瑞来家中饮酒。 四姐听文瑞说王员外叫去喝酒, 劝丈夫不可随意相信他人, 王员外定是窥视你的宝贝, 又想谋我做夫人。 秀才听了心大怒, 怒骂四姐并执意不听四姐的劝告, 便去王员外府上了。来到王员外府上, 两个安童依计实施, 污蔑秀才盗取金银珠宝, 将秀才送到巡府张指挥处。
6 M+ J# `+ R$ e六、 张指挥屈打成招  王员外用黄金百两买通张指挥, 张指挥用各种酷刑逼供, 让秀才认罪。 经过一番酷刑后, 秀才难以忍受, 思量认不认罪都是死, 不如认罪免受刑, 便认罪了。 张指挥将秀才押到牢中, 问牌军秀才家中还有何人, 也一并将其抓来。 便派了四个牌军去崔府抓张四姐。3 F6 s; N; j$ N, T
七、 张指挥捉拿四姐  四个牌军来到崔府, 告四姐你丈夫因偷盗被问成死罪, 你可拿些茶饭送与他,让他做个饱鬼。 四姐听后痴呆了, 满眼泪珠往下掉, 知丈夫受了奸贼的牢笼计, 大怒并打死四个牌军, 又接着打死三个牌军, 剩下一个牌军偷跑回去禀报张指挥。 这个牌军说张四姐神通广大, 打死七个牌军。 张指挥大怒, 带领五百牌军, 二十四名刀手来缉拿张四姐。 张四姐让张指挥将丈夫放了, 张指挥扬言要抓住四姐与秀才一同受刑, 四姐将张指挥拿下, 挂在城楼上用尽各种酷刑, 张指挥求饶, 哀告四姐如若放了他, 他便放出崔文瑞, 四姐起了仁心, 便放了张指挥。
4 {, p& x0 u% I2 f5 Y1 Y& \3 J1 u* E八、 四姐牢笼救丈夫, 报仇杀死王员外  四姐放了张指挥后, 辞别婆婆。 来到巡捕牢中, 找到秀才并救出, 牢中其他犯人哀告祈求四姐将他们也救出, 四姐心不忍, 便将牢中许多人都放了, 一把红火烧了牢房。 救回丈夫后, 四姐来到王员外家, 将王员外一家老小全部杀死, 将王员外的身体割了喂狗吃。4 O  T0 @4 I+ S; h/ v. x
九、 张指挥开封府告状, 包丞相缉拿张四姐  张指挥写了申冤状, 来到文曲星包丞相开封府, 张指挥说东京城内出了一个妖怪名叫张四姐, 神通广大, 我去缉拿他, 他把我吊在城楼上重刑拷打, 并将我衙门牢房内的犯人全放了, 一把火烧了我衙门, 又杀了王员外一家。 包丞相听后不信城内有妖怪, 带着三把捉妖索、 狗血三盆、 照妖镜、 斩妖刀, 领着牌军五百人, 骁刀三百, 来到崔家府院门口。 包相公叫牌军用照妖镜照了张四姐, 并不见什么妖精,张四姐与包相公经过一番打斗, 将包相公吊在前厅, 告诉秀才, 秀才一听是包公,连忙让妻子将包公放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