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听钱蓓斐《后三国•取东川》有感

近日正在听评话《后三国•取东川》,对于网上颇有争议的钱蓓斐先生的说书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来以为,随着张翼良先生的过世,说“张三国”的名家,没有嗓音清亮的了,象张国良、陈希伯他们都是嗓音沙哑的。但是钱蓓斐先生打消了我的疑虑,钱先生不仅嗓音清亮,而且中气充足,很多时候说表都是一气呵成的。同时,钱蓓斐先生的书听得出来,对于前三国的书情非常熟悉,因为后三国的许多情节都要同前三国的情节互相印证,后三国中的许多根都是在前三国中都种好了的,因此,如果不对前三国非常熟悉的话是很难说好后三国的,所以说,如果听后三国的话,就会对前三国有个大致的了解。钱蓓斐先生在引用前三国的相关材料时,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其熟悉程度。同时,还觉得钱蓓斐先生的知识非常渊博,在外插花时经常会介绍一些民间掌故和历史知识,令人眼界大开,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外插花时很少出错,这对于说书人来讲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说书人毕竟不是历史学家,在旁征博引时难免会出错,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而钱蓓斐先生基本上是找不出明显的错误,说明他至少对于相关的材料作过一定的研究,有努力当然就有回报——少出错,这也是他说书的一种风格吧。 3 ^8 b3 R1 ^& H% o- r: Y9 ]

" O/ q/ g- T6 \# b# w- `    不过“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钱蓓斐先生说书有几个地方个人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他外插花太多,记得吴韵上有人曾经说过,钱先生的后三国的肉段实际上都在前三国,因为他不停地翻插前三国的内容,我深以为然。当然这也是难免,前面说过,后三国中的许多根都是在前三国中都种好了的,不停地翻插前三国的内容也属正常。但是钱蓓斐先生在插前三国的内容时插得过多了,有时候觉得不是在说后三国,而是在讲前三国了,不免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第二,岔出去后收不笼。象吴君玉老老也擅长外插花,但收放自如。钱蓓斐先生在这方面就感觉差点,往往是外插花岔出去后收不住,只能是嘎然而止,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跳回到后三国的情节,让人感到很不适应。第三,钱蓓斐先生似乎经常会煽情,当然说书煽下情也是正常,但经常煽就不大好,如曹操哭夏侯渊、哭许褚,曹洪哭二子,他都进行了煽情,有点过了。第四,行书太快。书目虽为《后三国?取东川》,但实际上他是在初出祁山后才剪书,但从取东川到之间初出祁山应该还有“水淹七军”、“走麦城”、“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情节,对于这些,他都是一表而过,且表得比较散乱。实际上,从“取东川”的文本来看,按理说半个月是绰绰有余的,但很多地方钱蓓斐先生都没有展开,以至于过早地说到了“十虎战曹彰”,到后面只能拿初出祁山来剪书了。但这样一来有个疑问了,众所周知,“张三国”是到六出祁山,孔明秋风五丈原结束,他到初出祁山剪书,那还剩下五出祈山,到时不知道钱先生会怎么说?
5 \1 F/ B7 s/ S1 c( i5 Q/ Z" s) L2 K* I, a
    但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钱先生的,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后三国书。目前留存的后三国书的音频,应该都只有讲到捉张任,而几个说书先生么象张国良老老肯定是说不动了,张翼良先生已经去世,陈希伯只说前三国,至于王池良嘛,还是等他先把《康熙皇帝》说好再说吧,因此现在说后三国的,恐怕只有他了,衷心祝愿钱先生身体健康,祝福他把后三国说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再说说《后三国?取东川》的内容,实际上,以前曾经看过张国良的文本《兵伐东川》,并把这部分制作成电子文档,也算比较熟悉的一段。说句老实话,关于“张三国”,从《千里走单骑》到《袭取成都》都是比较精彩的,而后两部《取东川》和《水淹七军》,与前面部分相比,无论是书路、人物、情节,都要逊一筹。其中《水淹七军》是比较平平的一部,且不去说它,单就《取东川》这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这部,因为它“颠覆”了蜀汉方面一些人物的正面形象,咱们逐一谈之。
0 \8 }/ m8 n7 ]4 f2 X7 N9 B1 X8 l6 I+ G; `
    刘备:如果在前面的书里还有几分“枭雄”的味道的话,那么到了《取东川》里,他已经彻底成为一个“摆设”,说得难听点就象是孔明的“傀儡”,他出场的基本作用就是来看孔明用兵,并表示同意的,甚至到后来大封“五虎上将”都是由孔明来加封,刘备仅是点头赞同而已。这里的刘备,不象枭雄,而象可怜虫。 3 F- x) h; K  r- H
    诸葛亮: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述:“状诸葛之多智近妖”,遗憾的是鲁迅先生是没有看过或听过评话三国,尤其是《取东川》一段,如果他看了不知会如何评价,因为这里的诸葛亮比演义里要强的太多了,无论是智谋还是权力,都到了能代替刘备大封文武的地步了,还会利用老天来击败敌人。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包括前面书里周瑜、庞统,跟诸葛亮比,都显得很草包,矮了一截。殊不知,贬低诸葛亮对手时,也捎带着贬低了诸葛亮。这里的诸葛亮,真是“妖”了。
5 \0 ^8 }% E: T# ~9 U    张飞:虽然说,从后三国开始,这位武力曾经很恐怖的爷们的武力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但到战马超取成都为止,还算得上是个头等头的大将。但到了取东川时,除了剩下智谋外,武力方面简直是二流了,从战曹彰的表现来看,他可说是愧对“二虎上将”的封号,这还是那个面对百万大军也毫无惧色的燕人张翼德吗?
* C; k9 f) l4 L. ^# C    赵云:前面的书里,是个完美的英雄,基本找不出他的缺点,但到东川书里,他的缺点暴露无遗,如为争令而与黄忠大打出手、一见面就用杀手“蛇盘”枪杀死喝得烂醉的许褚、与魏延争先锋时有仗势压人之嫌、胜利后骄傲而中姜维的埋伏等等,可以说原来那个光芒万丈的完美形象完全被打破了,毫无大将风度了,而原本在演义中有表现智谋的地方也被删减了,有的只是对他武力的描述,尽管说书人一再强调他是个“巧将”,但从情节来看似乎说书人不想塑造其智谋用兵的一面,只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单纯的武将,因此,还是喜欢“袁三国”里面的赵云形象。 3 F0 Q2 x4 U3 M' z: m) ~
    黄忠:经历了前面那段书的低迷后,终于在东川书里扬眉吐气了,真可谓是凤凰涅磐。对于这个老头,倒是一直很赞赏的,在东川书里可能唯一让人不爽的是斩夏侯渊时还要假扮关羽(后来还引起了关羽的不满),在战长沙时,他的武艺又不弱于关羽,真不知说书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 e7 x* p) K6 b* \+ ^" I# @    严颜:与黄忠一起,号称“阎(严)王(黄)”,在东川书里也是大放异彩,可惜风头一直没能高过黄忠。
* W% A3 m2 J# ]- W+ v    张苞:之前对这个小戆大还是比较喜欢的,但他在东川书里作为总觉得很卑劣,杀曹洪二子在敲诈曹操的行为给人感觉就是不但卑劣,而且无信,虽说点子是赵云出的,但他执行得比赵云想象的还要完美,这很能说明问题。
) t  W! q% }+ M    马超:比较忠实于演义中的形象:有勇无谋。但似乎说书人认为他才是蜀汉武将中第一块牌子。 * X1 \- B9 l& y9 N6 L! F5 N# r
    曹操:奸雄乎?英雄乎?还是饭桶乎?草包乎?在东川书里,似乎除了狼狈逃窜、疾贤妒能、不懂装懂之外,就不会做什么了,简而言之,就是“洋盘”。在毛泽东笔下是“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的曹操,何以如此不堪?
% L9 S, o8 a7 P- r% I3 y6 Y3 V    杨修:对这人一直没有好感,无论是在评话里还是在评书里,感觉这个人只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但偏偏自我感觉良好,最后枉自送了自己的性命。其实他是自寻取死之道,但说书人却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 ?4 u6 d( t" R
    曹彰:是书里第一个给蜀汉带来巨大麻烦的人物。对于他,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了:“战神”。其实,就他的外表而言,黄发黄须黄面皮,再穿一身黄金甲,简直就象一尊金甲天神。以一人之力独战十虎,并最终战而胜之(在张国良老老的文本里还是给了十虎面子的,让他们给黄须儿制造了很大麻烦,但在钱蓓斐先生的书里,则丝毫不给十虎面子了:向宠一照面刀险些脱手,杀手回马连三刀也告无效;张飞干脆敷衍两下就溜了;赵云竭力使出百鸟枪只消耗了黄须儿两成体力;马超曾经短暂地与黄须儿对峙,但不久即力气不加,下马肉博却打得自己脸色发白,嘴唇发紫;黄忠一路快刀后见好就收;阳群仿效黄忠也是一路快刀后见好就收;张苞使用飞爪反被黄须儿夺去;马岱仿效阳群,一路花刀后见好就收;严颜最后也是一路花刀。最后十人一拥而上群殴,但都被黄须儿打退。),这份战力恐怕温侯重生也做不到啊。而且说书人明确说明曹彰是后三国里武力最高的人,以至于最后孔明要凭借老天的力量才能对付他,这在严重尊刘抑曹的“张三国”里是绝无仅有的事,所以这段书听得的人荡气回肠,大有跟曹操一起扬眉吐气的感觉。但这样一来却是严重地贬低了五虎。 & w; ^( i! C4 Q0 s. t" C- g, b
    司马懿:曹魏方面第二个给蜀汉带来巨大麻烦的人物。重新复出后,困马谡、击魏延、破王平、取列柳、夺街廷,逼得孔明唱空城计,这在后三国里找不出第二个来。
4 A5 z+ t0 m4 \8 y3 `* h    曹魏众将:基本上都是被说书人充当“绿叶”,不说也罢。   ]) ?* a! t/ H& H
  A1 X& \& b% h1 A( b" a4 W9 ^
    平心而论,虽然到现代,已经有无数人为曹操翻案,为曹将翻案,但由于从小到大,看惯了《三国演义》,听惯了“袁三国”,因此,从内心来将,基本上还是尊刘抑曹。但是评话《取东川》,可能是书里对于蜀汉方面的正面刻画和对于曹魏方面的反面刻画,都太过火,所谓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反而使人觉得蜀汉一方奸猾,曹魏一方厚道,容易激起人的逆反心态。因此对于这段内容,始终不大喜欢。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欣赏陆耀良的三国书,至少他部分地修正了对于曹魏、孙吴的态度。

TOP

今天没事来逛逛) w7 B) P% j: {' j" G* H. Q
! K# W7 R) {+ ~* K
! `, O% U1 k1 `9 @' c; ~( s! ~2 W
2 t+ j. W( E9 H' |4 M5 I

4 _  `8 N* z* |$ d4 w7 b4 ]% w
1 v& I  A( G; H) B
4 r9 H; C4 q2 v+ B9 G, ?. P
1 Q  ]' w$ ^% V  Z1 C6 t5 S2 c
* W# _) ~& ~+ c1 i# J1 _6 J3 `  N

& v' e+ i* e; b+ a0 S  e3 e- Z5 ^! J# S# X- @3 ^0 ?

2 R1 Z5 q6 l/ D2 i川岛电器  http://www.kawasima.cn 川岛电器授权代理,淘宝店铺搜索“方凌电器”就可以找到。

TOP

能写这么多  下了功夫的

TOP

研究得深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