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华云龙,别人打仗靠手脚,这个人打仗全靠张嘴。在朱元璋手下的大将里,这位是比较特殊的,给人感觉不像个武将倒像个文人,武功平平,厉害之处全在于他的口舌。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使命——做卧底,成功地无间掉了江西数十万人马,因此他这张嘴胜过别人的刀枪。- l( n: C. G7 Q8 u3 K) N
蒋忠,前段《英烈》朱元璋手下头号勇将,两膀有五千斤神力,在反武场时曾经搬到北梁楼,手托千斤闸,大战刀祖宗,解了众人的大围。跟随朱元璋起义后,在北和州,曾经跟刀王大战三天部分胜负,后来挑灯夜战,终于把刀王累吐血。由于为人过于憨厚耿直,尽管得到全军上下的爱戴,但遇事未免反应慢,所以后来在兴隆会上为保护朱元璋被乱箭射死。
- l/ K( p7 {6 C+ T' l: L吴福,绝招是暗器“掌中箭”,且箭上喂有剧毒,是隐士冷谦的得意弟子,靠着这手独门暗器,基本上是横行天下,没人敢阻拦。曾经帮助朱元璋逼死刀祖宗。生平畏惧的是其师兄四川元帅李长生,因为李也有一独门暗器“肩尖炮”,果然,后来在朱元璋方面与四川方面交战的过程中与师兄遭遇,结果同归于尽。
. P0 p1 \/ y# G) N4 W3 H( S傅友德,隐士周颠之徒,刘伯温的师弟,原来是天下四大反寇之一,割据安庆,后先投陈友谅,后投朱元璋,是后段《英烈》中朱元璋手下头号战将,六战俱全,智勇双全,曾经跟四川名将飞天将岳能比试六战,最后取得胜利。* T2 r, a+ \; G
沐英、李文忠,这两人是小辈中的佼佼者,不过从书里来看似乎李文忠更有大将之才,而沐英似乎要平庸一点,尽管从军官等级来说沐英要高一级,因为沐英是貔貅将,而李文忠是虎将,但的确看不出沐英有什么地方高于李文忠的,可能唯一高的地方就是他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李文忠只是外甥吧?7 D( A+ G' T2 J+ E
蓝玉,常遇春的小舅子,伯颜图的孙女婿,为人心狠手辣,为了投向朱元璋,不惜杀死妻子,典型的“杀妻求将”,完全不顾多年夫妻之情,也不顾他们之间已经有个孩子了,因此,连朱元璋都有点看不上他,因此一开始就没有得到重用。
& i5 o9 p$ i; c1 Y& b3 l陈友谅,江西汉王,天下四大邦反王里实力最强的,原来是江西徐寿辉手下元帅,后来杀掉徐,自立为汉王,应该说这个人前期还算个人物,厚黑学也很到家。但到后来杀掉徐寿辉称王后,智商水平直线下降,变得如同《三国》里的袁绍似的人物,志大而才疏,有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后被朱元璋打败也属不冤。
" Q! D1 t7 f' x方国珍,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台州王,枪祖宗伯颜图的大徒弟,为人倒是还算仁厚,但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没有图天下之志,最后干脆就投降朱元璋了。
+ \, I6 h1 d6 L, Q" A: u/ ?张士诚,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姑苏王,早年靠着十八条盐扁担起家,从高邮起义后攻占平江(苏州)割据称王,但称王后就身陷在江南温柔乡里,不思进取,小富即安。而且仗着自己富裕常常当冤大头,给人以草包的形象,不过最后苏州城被朱元璋攻破他选择了自杀倒还算条汉子。
4 A+ N6 k! ]: t1 _' [8 X明玉珍,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四川王,实力非常雄厚,尤其是其手下武将,是天下反王里平均水平最高的,但明玉珍为人显得有点过于忠厚,忠厚到常被人忽悠,如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战争原本跟他无关,但他两次被陈友谅忽悠两次插手,结果损兵折将。
$ L5 m; Y( k8 q' v+ u, I元朝四庭柱一正梁:脱脱,类似与《封神》闻仲、《隋唐》杨义臣和杨林兄弟,都是忠心为国,独立支撑危局。但是从结局来看甚至上述几人,上述几人都是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而脱脱是被朝廷昏君和宵小所害,从这个意义上看有点象岳飞。不可否认,老太师脱脱是书里朱元璋方面唯一不能通过军事手段而只能使用政治手段解决掉的厉害对手,但是,在那样的年代,也注定了这样的人物只能收获悲惨的下场。伯颜图,13岁就从军,随元世祖东征西战,后得遇异人传授鼍龙枪,从此纵横无敌,并获得“枪祖宗”的称号,到元末,年届百岁高龄的他还能枪挑明军主帅常遇春,可谓老当益壮了。葛也先,元朝刀王,孤守北和州,与朱元璋手下大将轮番交手斗取得胜利,后与朱方勇将蒋忠连战三天不分胜负,最后挑灯夜战被累吐血,伤愈后中徐达之计城关失守,老母也被胡大海误杀。后欲杀朱元璋报酬被常遇春飞鎕射死。赤福寿,元朝刀祖宗,江南集庆路总管,孤守金陵,受到朱元璋手下大将群殴尚且不败,但生平畏惧吴福,最后刘伯温利用这一点设计谋用吴福逼死了他。李金荣,元朝老驸马,在镇守卢沟桥时被四盾牌将偷袭杀死,但这人从表现来看远及不上上面几人,更像个龙套。
/ `) a" n) Z# U" E5 m0 c2 n王保保,元朝的地方军阀,割据山东,似乎是听宣不听调的,他手下的人即使是脱脱也只能借用而不能直接调。本人的武力又高的吓人,后段《英烈》里朱元璋手下的大将精英全出,一起上去群殴斗不能打败他,可见其水平。而他手下的大将武力也高的离谱,心腹的四将几乎都有傅友德的水平,可见其厉害。可惜的是之后的内容现在见不到,只是提到了:常遇春带领金枪蓝玉、金枪将、银枪将,四盾牌兵进山东,在张胜祖乌鸦兵协助下,消灭了山东全省军门王保保之后,直扑元都大都路。至于王保保是怎么死的,则不清楚了。0 f# \( v+ Y; I  z! m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元朝最终灭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内部不团结,奸臣一党就不用去说了,他们这些所谓的忠良呢?葛也先在北和州被围时居然没有其他的人马来救;赤福寿孤守金陵时也是孤家寡人,没有支援;脱脱手下缺人居然要向王保保去借,最后被奸相撒敦陷害时除了他学生李思奇站出来替老师鸣冤,基本上看不到其他忠良出来。像脱脱向王保保去借的大将牛千斤被杀后,奸党利用赤福寿弹劾脱脱,这说明平时脱脱跟赤福寿关系也不好,如在布置武场的时候凡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被脱脱安排上贵宾席,只有赤福寿却得了个皇城巡哨的差使……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是一点也不错的,内部不团结的话,你再怎么厉害都没用,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 ]+ }# g* M& _* u- ~, \; _7 G综上所述,可见,《英烈》这部书在角色的塑造上与其他评书的不同之处,你几乎很难找出一个道德楷模式的英雄。
# ^8 Q5 S* |4 o8 G% }从形势设定来看,《英烈》这部书倒是比较符合与元末历史的,元末天下大乱,出现了很多起义军和割据势力,从书里来说有四大邦反王:江西王徐寿辉(陈友谅)、姑苏王张士诚、台州王方国珍、四川王明玉珍;八小邦反王:颍州王刘福通,青阳王赵普胜,徐州王头陀芝麻李二,利州王左君弼,广东王田丰,福建王毛贵,云南王郎世泰,江东王倪文俊;还有四大反寇:安庆傅友德、湖北武昌石龙、巢湖俞廷玉、山东花云。他们与元朝地方官府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因此,把元朝各地与中央割裂开来,只能各自为战,这可能也是元朝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吧。这比《隋唐》里的设定更为合理,隋末唐初存在二十八大邦六十四小邦未免也太多点,历史上这一时期也没有这么多的割据势力的,给人感觉像是东周列国了,热闹是热闹了,但就剩下热闹了。

TOP

再来说说评话《英烈》的人物塑造。这部书的人物塑造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重要角色,都带有强烈的个性,也都带有很大的缺点。相比《三国》里面的诸葛亮、赵云,《隋唐》里面的秦琼、徐茂公,《岳传》里的岳飞、种师道等比较完美的角色,《英烈》里基本找不到(勉强要算的话估计马娘娘可以)。5 k4 ?& c( p4 V4 D- n, Y- s
朱元璋,在评话里里前段心狠手辣,寡情薄义已经有所表现,如《取金陵》里有这么一段:元宵节看到一个灯,怀疑人家讽刺马娘娘,朱元璋就在这家门口插一面芝麻旗,明天满门抄斩。老百姓图个热闹就要把人家全家处死,而须知朱元璋此时刚刚割据金陵,屁股还没坐稳啊,就不如此不把人当人看。还有这一段:当沐英指出金陵的地势在军事防务上有缺点时,朱元璋首先想到的不是改进防务,而是想:你以后紫金山上架炮打,我全完了。于是拿了一只橘子朝沐英嘴里一塞。沐英不懂,回到后宫问马娘娘,马娘娘说,这是你爹爹要你死,象吃橘子一样剥你的皮,抽你的筋。你快逃吧。须知评话里设定沐英是朱元璋和马娘娘的亲生子,只因婚前的行为,后来为了顾及朱的颜面,而改认为义子。亲生儿子尚且如此,旁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如《战太平》一段:当花云为国尽忠后,他夫人历尽艰辛抱着儿子花奎来到皇城见驾,但朱元璋仅仅重视花奎,对于花云夫人漠不关心,导致夫人撞死在金殿。飞箭太岁田雨怒斥朱元璋,朱不是感到羞愧而是恼羞成怒要拿他问罪。可见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那么为什么天下反王中就是他最终成功了呢,我想可能是朱元璋“厚”“黑”功夫到家,又豁得出去,而其他人都不能。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心肠黑,不吃亏。朱元璋的“黑”上面已经讲的很多了,“厚”也体现过几次,朱元璋好几次在关键时刻能够对文臣武将“服软”,这在其他反王身上是看不到的。而且关键他还豁得出去,在“花云事件”后,三大帅金殿交印时,他有段内心独白:你们(指汤和、常遇春们)也跟着一道起哄,你们甩纱帽,大家都甩了,你妈妈的,我回江北放牛去。诺大家业,他能舍下,而天下其他反王却是不能,这也是他优胜于其他反王的地方,所以因此最后他来当皇帝了。* L9 Z& ?. C( x1 u! `6 x3 X- K" C
刘伯温,解放前是说他会论算阴阳,呼风唤雨,移山填海这些法术的,当然解放后都改掉了,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敢为天下先和自恃清高的毛病没有改掉。道家是主张不敢为天下先的,而儒家虽然主张入世,但也不敢为天下主,自觉地居于臣的地位。这些在刘伯温身上有充分体现,论才能,他比朱元璋不知道要高多少,但是他不敢出头当天下主,而是把希望和理想寄托在朱元璋身上,这跟当初刘邦斩蛇起义,萧何他们公推他为领袖一样。而自持清高这点也很明显,在评话里,刘伯温实际上内心里是看不起朱元璋及其文臣武将任何人的,在他心里,那些人都只是实现他抱负的棋子、工具而已,因此当战太平要牺牲花云时,就牺牲了,在刘基心里没有哪怕是一丝犹豫;要与朱元璋合谋沈万三的财产时,不惜逼得沈家破人亡在在所不惜。而且每次做出谋划基本不带说明解释的,颇有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在太平之战时,他的计划只有朱元璋和当事人花云知道,连三大帅徐达、常遇春、汤和都不知道,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内心深处是看不起这些武将的。所以导致众将也对他心里不服。所以相比《三国》里的诸葛亮,刘基明显是差了一筹:孔明能令上下心服口服,而刘基不能;况且比起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基也少了一丝人情味。$ L; [5 E0 @% O8 l. a
徐达,是朱元璋效仿刘玄德三个茅庐请来的,是当时天下三个半帅才(徐达、张定边、傅友德、汤和(他只算半个))里最好的。但在实际军事中,也表现出决策失误、用人不明的缺点,如牛塘角战役里误用降将邓青。更加不足的是原则性不强,碰到一些冲突往往妥协了之,和稀泥,如胡大海多次违规,他对此也睁只眼闭只眼,跟《三国》里诸葛亮、《隋唐》里秦琼、《岳传》里岳飞相比是要差了些。
* K8 w3 e5 C: |汤和,半个帅才,性格有点老好人的倾向,导致不能服众,在“王玉事件”上胡大海就曾经顶撞过他,搞得差点不能下台。
! C/ T$ F. n- u! W8 c: F7 T常遇春,应该说是书里风头最劲的一个,尽管本领很高但不算最高,但风头总由他来出,象马跳围墙,叫反武场;三冲卢沟桥,三打采石矶;杀死刀王等事情都是由他来完成的。但为人处事过于严苛,据书里讲,胡大海在老百姓中的亲和力要比他高的多,评价两人手下的军队也是这样,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在金殿交印时也不如徐达和汤和积极。在武力上面常遇春在书里似乎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一生都生活在鼍龙枪的阴影里,他曾经三中鼍龙枪:宁国府碰着铁背鼍龙枪朱亮祖(枪祖宗伯颜图的小徒弟),初中鼍龙枪;到台州碰到银背鼍龙枪枪王方国珍(枪祖宗伯颜图的大徒弟),二中鼍龙;到八达岭遇到柳河川金背鼍龙枪枪祖宗伯颜图,三中鼍龙枪。而且三枪都中在同一个地方。尽管笔者觉得常遇春是书里武力成长最明显的将领,在反武场的时候完全被枪王方国珍压制,到宁国府能与枪王的师弟对抗,到台州能与枪王对抗,到最后,居然枪祖宗伯颜图要使用独门枪才能战胜他,但遗憾的是常遇春永远慢一拍,鼍龙枪72招正枪法,3招独门枪,他原本只会71招正枪法,后来跟朱亮祖(会72招正枪法,第一招招独门枪)动手吃了亏,后朱归降后补授他第72招和第一招独门枪;后来跟枪王方国珍(他会第二招独门枪)动手又吃了亏,后方归降后补授他第二招独门枪;但到八达岭遇到枪祖宗又败在第三招独门枪下并失了性命。所以说,常遇春一生都生活在鼍龙枪的阴影中,直到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个悲剧人物了。4 P  o3 r& X4 {4 T$ Z2 D: j4 X
胡大海,书里唯一的喜剧人物,类似于《三国》张飞、《隋唐》程咬金和《岳传》牛皋一类的福将,为人耿直中又有些狡诈。但缺点是容易上情绪,钻牛角尖,从几次大闹演武堂就可以看出来。而且有时不顾大局是非,如常遇春得罪了他,他就有意无意地挑拨常遇春与花云的关系,最后导致常、花两人关系紧张,到太平之战时,花宁可走远路向金陵求救也不愿意向近处的常遇春求救,最后导致花云殉难,其缘由就是胡大海的缘故。再如台州平定方国珍之战,也是他一开始把方的弟弟杀掉了,导致横生枝节。但总的来说,这个人还是个听众所喜爱的人物,他待老百姓没有架子,而且嫉恶如仇,所以他的手下也没有敢为非作歹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学习,如拜刘伯温为师,也善于总结经验,打仗灵活,所以屡屡能打胜仗,因此到最后,能成为平定四川的领兵大元帅,这是难能可贵的。
9 `4 f( Z2 F* C# E& P; C5 w9 D花云,这个人物在北方评书里只是早期匆匆过场的一个平凡人物,而且还是个愣头青类型的人物,但是到了评话里就变成文武双全的大将了,原来是天下四大反寇之一,是山东72家山寨的总瓢把子,论武艺,只在前期的常遇春之上不在常之下;论胸襟,有拥立之功但朱元璋薄待他也无怨言,而且肯自己花钱经营太平府不向朝廷要钱;论忠义,后来突围被俘但是宁死不降。可以说这个人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可惜有一点致命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就如同当年的楚霸王一样。本来太平之战,最高决策层的计划他也知道:牺牲太平府歼灭陈友谅大军。但是他打心眼里反对这个计划,自认为自己有能力击退敌军,不惜为此抗命。事实证明了他是错误的,所以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TOP

大明英烈传
, J1 q8 b7 I& c- ?0 _7 r& S2 Z+ u- c* p7 B: Q- v
《大明英烈传》此书根据明人讲史小说《英烈传》及几个有关评话分段加工而成,有“小三国”之称。笔者到现在为止听过的主要是张鸿声、张效声叔侄的音频。而张鸿声先生的话本,经过整理,曾经用《大明英烈传》书名,由湖北群益堂分上、下二册,于1986年3月出版,也有幸目睹。- Y" j" X8 b0 Q
说起来《大明英烈传》全书分六个段落:第一段《反武场》述元末,丞相脱脱以开武场为名,诱骗天下英雄入京,欲在武场以地雷火炮加以杀害。刘基洞悉脱脱阴谋,专访隐居务农的常遇春,请常赶至武场通知众英雄。常至武场,大门已闭,遂纵马跳围墙,入武场告脱脱之诈。众英雄反出武场时,元兵放千斤闸以阻。胡大海手托千斤闸,蒋忠扳倒北梁楼,众英雄终于脱险。9 R- ]4 ~2 M+ L2 M
第二段《取金陵》讲述朱元璋于小梁山率军起义,三聘徐达出山。徐达挂帅,率常逼春、胡大海等定濠梁,降泅州,取滁州、和州。脱脱率元兵征濠梁,正与朱军大战时,被奸臣萨敦害死。朱军将领孙德崖叛变,谋害朱元璋,蒋忠保驾阵亡,孙德崖兵败被诛。朱元璋命常遇春兵迸金陵,三打采石矶,占太平府,困集庆路,攻占金陵,称西吴王。朱为筹集军饷,没收家藏“聚宝盆”的巨富沈万三家财。' Q! C' f! `' \! d6 N) @! S
第三段《牛塘角》讲述朱元璋命徐达挂帅东征张士诚,取镇江,围常州,在牛圹角为张军所困。马头军王玉得胡大海推荐,单枪匹马三冲敌营至金陵求援,汤和率兵解围。1 d) o8 p/ c' J
第四段《战太平》讲述常遇春奉命攻打宁国府,招降元守将朱亮祖。汉王陈友谅欲与朱元璋争天下,兵进太平府,朱军守将花云战死。朱元璋率兵亲征,大战九江口;朱将华云龙假扮张士诚之子进阵营被陈招为驸马,三吊金鳌,大破陈友谅军。0 b7 }" l& Z  t$ d
第五段《打江西》讲述朱元璋御驾亲征,攻打江西陈友谅,但反而中计被围南昌城。四川王明玉珍派人调解未果。朱元璋大战江西、四川二邦,召开兴隆大会。
4 k1 h. c. d! y5 s第六段《灭江西》讲述朱元璋降服方国珍,二次进军江西,三打凤阳,鄙阳湖炮轰陈营,陈友谅兵败被杀。
& M, k0 R* P1 o* o2 S而后面还有三打姑苏城,擒张士诚。继而胡大海率军进川,灭四川。常遇春挂帅北伐。常遇春阵亡后,由李文忠挂帅继续征元。最后灭元,统一天下,建明王朝。这一段情节不但话本里是一带而过,即使是张效声先生音频,是公认说的最全的,这一段也只是连说带表,用了大约半个小时就说完了。根据有的知道点消息的人说是后面只有一条书路了,没有详细的情节;或者另一说为后面的内容跟前面的内容相比不完整,有很多漏洞。但无论是后面的情节不完整还是后面根本就只是一个粗的书道子,这个问题随着张氏叔侄去世也无从得知了,只能存疑。

TOP

接着,《岳传》隆重登场:
3 `* m. H1 a4 c5 ~  `7 [5 N: z& W第一等级:高宠、戈尔登
2 W  |2 ]6 B, n3 P5 E% ?高宠,人称“高一枪”,对敌无论是谁,从来是一枪过门,没有用第二枪的,在书里堪称无敌,是《岳传》里三条铁枪之首。可惜太过骄傲,挑滑车丢了性命。+ ^- g# U1 x% K! G0 i7 {7 s
戈尔登,金邦镇国大平章,用一对138斤重的大锤(是书里分量最重的兵器了),是书里唯一能跟高宠相抗衡的,可惜被自己人帮忙给帮死了。
9 k1 ^0 z& t8 [% _1 q6 g8 D/ R
) W/ Z. O4 B$ e, @: C6 Z8 i0 u: o第二等级:金弹子、赵必方、铁蛮龙4 r- m; y$ I5 |; i' O) E2 J$ e
金弹子,号称“战尽牛头山”:“ 宋将同金弹子打,上去一较量,马上逃走,不走,就要送命,所以我总的交代一声,金弹子连打三日,他夸声口:战尽牛头山。岳飞身边这些大将,都被他打败。……宋营没有大将出去打哉,元帅只好自家上阵。岳飞亲临战场,由于元帅战场经验丰富,加上精通“易筋经”功夫,所以和金弹子能打一个平手……哪知岳飞这个一日是勉强打的,自家晓得,明朝再打下去,要生病哉……只能挂‘免战牌’”可惜这么厉害的人,死得却是那么莫名其妙。
; Y, C  `. J- Q0 E/ n8 N赵必方,人称“赵一刀”,号称马前无三合之将,也曾经打得岳营闭门不战:余化龙、杨虎、何元庆、董先、樊成全打了五个回合败回;张保、王横两个人出来应战,勉强也战了五个回合败回。徐钦、金彪一档,张立、张用弟兄一档,也各战五合败退回来;最后岳飞出战,发一路梅花枪,刺了二十五枪,认为不必跟他打下去,枪上是不可能胜他的,只有想办法以后用计擒住他。后来在金门关阻粮,连战周通达、刘琦,最后被高宠所擒,不过也虽败尤荣了。# R( A! W' q# l5 z2 D) b" p+ T
铁蛮龙,也是金邦镇国大平章之一,练就一身硬功,刀枪不入,只有三寸咽喉是功门,有万夫不当之勇。在三龙(陆文龙、黑蛮龙、铁蛮龙)大闹朱仙镇时面对宋将围攻居然不在话下:“众将冲上来,拿铁蛮龙一围。这个鞑子狠,只有三寸咽喉是功门,不能碰的。他拿头一沉,这只马圈子扫得大,不让你们围紧,手里两柄锤头舞急。宋将围上来动手,他起锤头掀得着就掀,掀不着就让,让你们刀劈、枪戳,他满不在乎。”直到后来黑蛮龙加入战团后才觉得吃力,最后被陆文龙射中咽喉而死。
& t' `2 e3 [' |4 l$ W% u% a1 y. h0 Z, S' ]- E2 {' E/ b6 g* E1 ]
第三等级:陆文龙、曹宁、关铃、黑漆古灯笼
! |- u7 F. y) ~  w) z$ l陆文龙,刚出场就先战岳飞:“自从高宠、杨再兴死后,元帅这条枪可算当今第一,两个人打一个平手,不分胜败。”后战五锤将:“派五锤将一道出阵,迎战陆文龙。金锤将傅光、银锤将岳云、铜锤将狄雷、铁锤将何元庆、八角紫金锤将严成方一道上战场,同文龙整整打一天,不能取胜。”最后战关铃:“大刀关铃上战场,果然武艺高强,今非昔比,但是同文龙交战一天,也只是打个平手,不分胜负。”应该说是非常强悍了。
4 m3 o0 l( o( U曹宁,《岳传》书里的第二条铁枪,本领不在陆文龙之下,之连陆本人都承认的,可惜没怎么表现就挂了。
7 k2 ]4 O/ M1 B7 d3 U. H. h关铃,刚出道时还没有岳云厉害,但经过深造后二次出山则成为宋营数一数二的高手,是后期除了岳飞外唯一能够跟陆文龙打平的宋将。
9 f; R% a7 {  v  s黑漆古灯笼,有一身金钟罩硬功夫,刀枪不入,而且是“开口功”,只有三寸咽喉上是罩门,受到余化龙、杨虎、何元庆、董先、樊成五人围攻能力保不败。  d% D" t, s  u; {0 c5 x
  l/ T) H) C8 e2 ^4 c7 T2 ^
第四等级:杨再兴、岳飞、种师道、周通达、刘琦、完颜乌骨几、种定国4 k7 N( [: [* y* h6 J
杨再兴,后期书里第一条名枪,枪法造诣比岳飞尚胜半筹:“岳飞想:杨再兴今朝的本事,要比我占先一点。”可惜经验不如岳飞丰富,最后还是惜败于岳飞的枪里夹鞭之下。当然真正使杨再兴名动天下的还是小商河之役。
. H, p( t) c7 W. t, p岳飞,号称“不败之将”,不但武艺高强,而且经验丰富,每逢硬手,总能相出办法战胜之,如跟杨再兴交手,或者以下风只势与之周旋到底,如跟赵必方和金弹子较量。只可惜政治上幼稚了些。
0 \( J" y: l$ X$ p种师道、完颜乌骨几:书里本事最全面的就是这两个老头,比试“六战”最后同归于尽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 M4 E( m( |( Q% s1 _1 F* Q- ?! d周通达、刘琦:一个前任刀王,一个现任刀王,在金门关都给赵必方带来巨大麻烦,姜是老的辣。; T6 c6 ]$ ]3 O8 W& A
) P/ G7 H* Q4 Z5 U4 t- u
第五等级:罗延庆、伍尚志、杨凡、宗泽、张所、张浚、韩世忠、种定国$ G8 I9 ^, _, f3 p5 C7 a' G
罗延庆,号称与杨再兴是黑白棋子,但从表现来看却是不如杨再兴。
' ~) n5 w& |+ g7 u( Q, p7 |伍尚志,曾经与岳飞交手,不胜,于是欲用火牛阵来取胜,总体表现不如岳飞。6 S0 d! `5 F* @( R% ~; K0 n; o
杨凡,号称“小霸王”,曾经与杨再兴在短时间内打平,但时间长了即不行。
# t7 T3 Q' `- [9 k+ ~种定国,种师道的儿子,本领似乎不在父亲之下,但具体表现不多。) Q9 c" C" b+ F4 g% a: \
宗泽、张所、张浚、韩世忠:这四人都曾受到金兀术兄弟们的围攻,斗能支撑好一段时间。战场经验斗比较丰富5 P# o- ^: Q' a' X5 U

9 H5 y7 n$ A- e第六等级:岳云、张宪、韩彦直、何元庆、余化龙、杨虎、樊成、董先、花普方、丙通龙
  i( y+ H5 O! N岳云、张宪、韩彦直:小辈人物里的佼佼者,战场上作战灵活,经常能够完成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人物,如岳云锤震金弹子,如张宪从赵必方刀下全身而退,如韩彦直枪套敌军主帅粘罕等,都是他们的得意之作。6 X) q6 o3 t' h. k- I
何元庆、余化龙、杨虎、樊成、董先,号称岳飞麾下的“五虎将”,各有其过人之处,尽管比上不足,不过到底还是比下有余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岳营主力的原因。
  {3 f* w7 w+ R2 a% H8 ?; p花普方、丙通龙:两个大龙套,其实武功都不平凡,花普方跟岳飞较量,能支撑90合,丙通龙在牛头山大战岳飞,能全身而退。可惜他们遇到了更厉害的高宠,花普方被高宠钻打,丙通龙被高宠枪挑。
% U; I3 U, N9 j9 K, g4 S2 H, r2 n( P* I# v" w9 {- I7 [. ]
第七等级:金兀术、粘罕、张保、王横、徐钦、金彪、张立、张用、狄雷、严成方、傅光、黑蛮龙' `& ]& P0 P6 |2 p! \2 ^
金兀术:原著里的兀术应该说,虽是反面人物,但算得上是个英雄,本来仅就单条而言也仅是略逊于岳飞,但在评话里,他的武力被大大压低了,压低到跟大哥粘罕一个档次也算是难兄难弟。: P& C, a& ]: z$ E8 X" h+ h% |* j
粘罕,在原著里就是个武力二流的将领,现在不再寂寞了,金兀术来陪他了。' A& r; W" `0 k5 t1 G6 X  i. c+ @! f3 _
张保、王横;徐钦、金彪;张立、张用,这三档步将的武力大致与上面五虎将相仿,那么个体而言当然要逊色于五虎将。
+ ~0 }7 @5 g: D% I' ~$ r( T狄雷、严成方、傅光:最为剩余的三对大锤,长时间被人遗忘,要到朱仙镇大战陆文龙才有所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吧。: P+ v+ S! n( W
黑蛮龙,用锤跟戈尔登一样重,138斤,可惜力气虽大,武技不行,一直向往与岳云交手,但真教起手来,几合之内就被岳云逼的露出败相。后来在大战朱仙镇时立下大功。
1 B, m- m* p4 D2 F* Y# Q- N6 q- R
) d+ \( `* i2 s4 t第八等级:黑风兄弟、银弹子、铜弹子、铁弹子、锡弹子、郑怀、张奎、罗方、雪里花四兄弟. t) b( E% J( h+ `4 Z( ^
黑风兄弟号称小辈英豪,但是战场经验不足,分别被作战灵活的岳云和老兵油子牛皋杀死。7 u. {  r! J3 |3 f+ A
银铜铁锡四弹子:怎么说这四粒弹子呢,跟他们大哥金弹子比他们简直不像个弹子,分别被岳云、牛皋、张保、种定国玩着杀死。$ L" H' c1 f1 V6 ~, t! o& r2 v
郑怀、张奎、罗方,这个三人组完全是为了村托赵必方和高宠而存在的。而雪里花四兄弟完全是为村托杨再兴而存在的。. h2 Y5 ^3 ^8 f/ {! e% [6 h
) x+ O8 m; x; {/ a) e) J1 U- K$ [+ R
第九等级:牛皋、吉青、汤怀、王贵、张显、施全、周青、梁兴等5 x! e4 J0 D& d6 V
牛皋,表面上是个戆大,实际他才是岳飞手下头号智将,他总能利用客观条件为自己争取胜利,搞得金兀术对他都有心理阴影了。+ C' h) }- \! V4 I' x
吉青,在岳飞刚从军时还有所表现,到后来就基本被淡忘,表现还不如牛皋。1 G' Y+ U* e3 C5 N5 Y
汤怀、王贵、张显、施全、周青、梁兴等,基本上就比较平庸了。
7 w( K: T7 y$ O* E
1 z- I" m; @% C3 G第十等级:喇罕、第答罕、宗胜、野罕、刹达、耶铁、兀突、捷利等
3 n4 e4 Q3 D! o+ t+ X6 E* W这些人,号称斗很有本事,但看下来,实际上他们只有群殴的本事,曾经先后群殴过韩世忠、张所、宗泽、张浚,基本属于被鄙视一族。
1 N! I1 K9 }8 b) |! g% |( Q; W" U3 F/ ]) z' P4 o. y' {5 O
而周通道、时燕飞、戚七飞等使用的都是江湖上的手段,因此不入排名。以上这些,姑妄谈之,权当饭后茶余之笑谈耳。宋朝书就说这些了吧。

TOP

本帖最后由 laoqian 于 2013-4-29 09:46 编辑 2 H* l: M$ r2 ]/ u$ @5 c
* q6 c; C1 a0 P# k4 B2 q5 y1 _) t0 I3 Z
紧接着,登场的是——《包公》(或者叫《狄青》):
! ]$ K, A) d8 z" D第一等级:枪祖宗赵登、枪王卢真、枪师白翼良
0 ?' Z  c4 y) R& K枪祖宗赵登、枪王卢真、枪师白翼良是师兄弟三人,师从红莲长老,各自从师父那里学到一路独门枪:枪祖宗赵登是百鸟朝凰枪、枪王卢真是天地人三才独门枪、枪师白翼良是落马金钱枪,互相之间各有忌惮。话说枪祖宗赵登原为西辽之主,但后来被侄子元昊联合枪王卢真发动政变从王位上赶下来,从此师兄弟交恶,势不两立。枪师白翼良看到两位师兄反目,也不肯留在辽帮,就游遍各地山川。后来在狄青取珍珠旗之役,墨利驸马阵亡后,西辽最后出动枪王卢真,宋营无人能敌,后张旦请来隐居的枪祖宗赵登,结果枪王枪祖同归于尽。而师弟枪师白翼良在云游时,培养了两个徒弟,就是痴猛虎李寅、天巧星张旦,然后具体下落不明。
# [8 g0 j. k9 F
' v+ I0 J5 @# s/ {# A第二等级:刀王铁铃、赞天王赵克、痴猛虎李寅、老元帅杨宗保
- T' v- j& l) ?% j# q- {刀王铁铃,连接杀败宋营36员将,连狄青夫妇同时上阵也只能全身而退而已,宋营方面只有痴猛虎李寅能够与他较量。7 Q* J. z9 Y1 u$ p9 _) e
赞天王赵克,是枪祖宗赵登的兄弟,自从兄长与侄子反目后,自己领人马独据大狼山。武力俨然是前段《包公》书里第一的,比狄青要棋高二三只,可惜出于爱才心切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 [' t* o, v  ~/ Q, |" r8 A  x6 _痴猛虎李寅,李义之子,枪师白翼良的得意门生,使用一对140重的锤,力大无穷,俨然是李元霸转世,因为按解放前的说法他跟李元霸一样也是金翅大鹏下凡,在狄青取珠旗时大放异彩,成为狄青的膀臂之一,但为人总是缺跟筋,脑子不大灵活,经常会出乱子,但运气似乎不错,即使碰到危险,往往能化险为夷。; J& X) _/ s( B3 N$ \/ g
老元帅杨宗保,武力与赞天王赵克相差无几,作为开国功臣之后,延续了他们杨家男丁为国尽忠的悲壮宿命。
$ M/ z" V4 d! t) z. O9 C( M0 ]; ^. J% _" }
第三等级:墨利驸马、无敌将子牙超、天巧星张旦、小霸王孙德6 K. R, N: t3 `1 {/ Q
墨利驸马,狄青取珠旗时遇到的最大的对手,有勇有谋,论智谋似乎不在狄青之下,论武艺,还在狄青之上。但此人时运不济,虽为六国联军总管,但各国各有打算,因此所谓百万大军,如同一盘散沙;自己亲自上阵,想会战狄青,却碰到小戆大李寅,被打的狼狈逃回;在枪王阵亡后,仍然积极组织反击,可惜军中军士反水,结果功败垂成,最后自杀殉国,也算得上是条好汉了。
7 t  C* w* c& B, }; S: a无敌将子牙超,在大狼山地位仅次于赞天王赵克,是书里第一位打得狄青要逃跑的将领,可谓是超级龙套,最后死于狄青的暗器之下。8 F& ~3 t& L0 Y! E9 r
天巧星张旦,张忠之子,枪师白翼良的得意门生,武艺高强,是类似于三国里赵云一类的巧将,投军后成为狄青的膀臂之一,擅使长枪,杀手为“落马金钱枪”,后从枪祖赵登处学到“百鸟朝凤枪”,又从佘太君处学到杨家金枪法,是潜力无穷的一员良将。% ?8 K- y6 V: D: q% F. A
小霸王孙德,狄青的冤家孙秀之子,手使一条混铁枪,力大无穷,号称“小霸王”,后参加庞吉造反,曾连挑宋营13员将,连狄青也被杀的闭门不出,后与张旦交手中计死于张的杀手为“落马金钱枪”下。) p% h% [* V- h" l/ Z
$ P6 X, v* E$ R% \( i; q/ s
第四等级:狄青、双阳公主、' l: [! e" G$ n3 v$ `  F
狄青,宋军主帅,子出道后就一直出风头,降服龙马,刀劈王天禄,箭射子牙超,回马刀劈赞天王,误走鄯善,抱得美人归,三打西辽夺取珍珠旗,大破庞庄,似乎是风光无限,但是实际上仕途坎坷,多次遭到陷害,而其武力,在整部书里也难以进十强。
! `6 J0 e: G  y- b  ^: b9 p双阳公主,论实际武功还不如丈夫狄青,但会使八种暗器,因此综合能力不比狄青差。
" o5 {. A( j0 h7 B9 B5 T2 }, z+ D3 g- K- Q4 D+ v" d* `
第五等级:星星罗海、齐冠德、乌鸡呱哒东方红、王天禄
4 g& L" `$ g7 l% E星星罗海、齐冠德、乌鸡呱哒东方红:其中星星罗海曾经打得石玉吐血,而齐冠德号称常胜将、乌鸡呱哒东方红号称无敌将,都为西辽勇将,可惜他们遇上了刚出道的张旦、李寅,无偿地给他们当了回绿叶。而王天禄,则给刚出道的狄青当了回绿叶。7 Z. c6 g; Z7 P  R0 X$ K( [/ ^3 P, [/ y

4 E( Q1 W; N( h9 v. A9 J, b第六等级:石玉、张旭、高槐、狄良3 A" Z+ o6 [* i8 I4 l
石玉是高怀的女婿,身世颇不寻常,是狄青的重要参谋之一,打仗时多凭其智力,而武力相对狄青较弱。张旭、高槐、狄良,也是类似沙僧的角色,武力大体接近于石玉,性格也不鲜明,戏份也不多,也就不介绍了。  S! N2 B+ ^& R0 E1 P" [" ]- S

) _# R+ l" Y4 A; u- ^, P$ |第七等级:张忠、李义、焦廷贵、孟定国, r( F4 o8 {+ z/ v4 A6 o( \
张忠,这个人物多少有点龙套化,形象相对要模糊一些,武力偏中下,也有点类似于西游记里的沙和尚,唯一的“贡献”就是生了个好儿子吧?; X; Z+ p" [7 z, [6 W
李义,类似于程咬金式的人物,他的戏份在倒是仅次于狄青的,本人的能为虽然不怎么样,但是生了厉害的儿子,谁能够想到。
: x. D& R0 x, E2 X9 x焦廷贵、孟定国:与杨宗保是结拜兄弟,杨宗保死后继续在狄青军中效力,两人都是戆大,与李义类似,都是程咬金、牛皋、李逵一类的喜剧人物,主要起着书筋的作用。焦廷贵、孟定国与李义、李寅并称四戆,这四戆各有特点,有回书叫“四戆齐会”,把这四人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4 O+ L2 b& i" |5 V
( l7 ?7 p' N! f
还有鲍福、刘庆、展雄、韩通四人是江湖人物,难以以大将的标准去衡量。4 W: ]5 g: |4 P
他们四人称为江湖上四条野好汉,鲍福,是他们的老大,本领也是最高的,从镖打韩通出场直至大破庞相府,在这段时间之内他大放异彩,风头盖过了任何人,而且更以一人之力把皇帝救出庞府,帮助御林军打退了叛军,之后立马功成身退,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是四好汉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6 l# ^+ X( b0 I3 l- ^刘庆,是江湖人物在武将中的代表,有点类似于“三侠五义”里蒋平式的人物,轻功很高,善于打镖,但力气很小(连140斤的东西都拿不动),综合能力估计与彻地鼠韩彰相仿吧。
3 f' U4 u  u4 f展雄在四好汉里本领次于鲍福和刘庆,因此他在书里的戏份、运气也次于鲍福和刘庆,而且还出过丑,比如三中金镖,都被打中同一个地方,连他自己都觉得无可奈何。探陈州时施展的轻功连包公看了都摇头。
6 T: E7 B* t& f! U. x韩通排名最后,本领就更不用说了,到陈州行刺李太后,被展昭在后面跟着居然还毫无察觉。他投靠庞吉,助纣为虐,最后被鲍福一镖打死,也属咎由自取。

TOP

本帖最后由 laoqian 于 2013-4-29 09:45 编辑 * n* N: m6 X: L, m# c

  b. f/ I; c( j- r$ K& l悍勇狂将录
; o  F* z. z" S* Z1 o0 S0 a
/ J) I/ m" Y2 H* [评话中的两宋时期,随着战争增多,悍勇狂将层出不穷,给人留下无尽的印象,我们试着来玩玩武力排名看看,不过笔者一直不主张绝对排名制(即精确到排定XX是第一,XX是第二),而主张等级排名制(即同一等级的武力水平都在伯仲之间,但对低一等级的有明显优势),好,下面隆重登场的是——& U+ v3 B# S2 a: r) t& @
7 R! S8 p* W: e3 a7 |$ `
《金枪传》:9 B$ l9 k0 [' ]) V1 A- M$ Q) o9 g
第一等级:杨七郎、盖貔貅' Q2 b, h- L4 [$ B. `4 m5 G% v3 c( W
杨七郎:身负镜枪法、接箭法、八九玄功和金枪术四大绝学,撕分潘豹,力杀四门,枪挑辽邦金银铜铁四大貔貅将,决战盖貔貅并最后杀之,两膀有三千斤膂力,浑身刀枪不入,基本上天下无敌。
/ P& c: m" ?: c盖貔貅:武力与杨七郎相差无几,也会金钟罩铁布衫的功夫,浑身刀枪不如,是杨七郎闯幽州时最大的敌手,可惜胆识不如杨七郎,最后被杨七郎以两败俱伤的方式所杀(双方各刺对方咽喉,但盖貔貅最终胆怯却因此被七郎所杀)。
" v1 q* b* D; x" W4 q8 H, U8 Z' Q2 O8 I
第二等级:刘志远、佘太君. o0 |! {" Q7 L1 ^
刘志远:杨七郎的师兄,代师授艺,教七郎武艺,是后段书里的天下第一枪,也会金枪术。这里还有个故事,刘志远原来只会金枪71招,实际上这套枪法共72招,马达祖师因他是汉人少教他一招,后来他在教金枪术时以为七郎是契丹人少教七郎一招,后被马达祖师发现后教全了七郎(他一直到死都认为七郎是韩延寿的儿子韩青)。后来七郎杀师,被他发现,两人动手,但却不敌七郎的第72招,任道安到来及时调解了他们的误会,后来七郎补授他第72招。后来破天门阵时下山为宋营效力。
" f) z0 a- L. d" Z% P! t# c  j) j佘太君:武力在丈夫之上,手使一杆镜枪,号称天下无敌,在书里有点莫测高深,不过毕竟上了年纪,且是女流之辈,膂力有限,而且也没有刀枪不入的本领,故排在第二等级。
4 G7 z+ U. R( z( }- g. r& l. t' K$ |  X# ]) J+ A
第三等级:无敌将齐天倒、金银铜铁四貔貅/ @4 e5 p1 d! ^8 r) [
无敌将齐天倒:《金枪传》前期的第一勇将,连老令公杨业也不是他的对手,唯独败在过佘太君手里一次,因此惧怕佘太君。杨七郎刚出道时与他交手也是不敌,后来使诈才杀了他。% W6 I6 x8 p- N
金银铜铁四貔貅将:辽邦幽州双龙会时的四根庭柱,奉命镇守四门,后来八虎闯幽州时先后被杨七郎杀死,但除了七郎外,杨家将无人能对付他们。
6 v' H+ x4 H. ~3 D
' |% e1 g" C' M% `& l7 i6 Y第四等级:杨业、杨六郎、韩延寿
9 k$ G( ?' e  i! \杨业:宋方主帅,人称“杨无敌”,一口金刀纵横天下数十年,威震边关,可惜为奸臣陷害,被迫壮烈殉国。
& g( C3 ~0 M5 \1 P杨六郎在杨家七子中实际上武力仅逊于七郎,而且是个帅才,可惜一直生活在父亲和七弟的光环之下,大战韩延寿才真正体现出其水平来。! ?* A3 P1 x+ t' v5 u% B; W
韩延寿:辽方主帅,手使一杆金鼍龙枪,号称“北国第一枪”,同样威震边关,与杨业不同的是他得到了辽统治者的充分信任。
, a+ A( K1 d" z; ^/ s; ~+ N
. N5 N% M8 R) t$ n6 I第五等级:杨二郎、杨五郎、王旦、铁镜公主
3 ?( w+ a$ \; R, Y& V杨二郎是七郎到边关前宋营的第一员勇将,手使双锤,是早年父亲的得力助手,后在闯幽州时被马群踩死(跟京剧有所不同)4 c/ I) \- b1 C4 N, Q0 K% B, q
杨五郎,代驾在五台山出家,后成为一代武学宗师。2 ^7 S' c: Q) w6 O" B) e% d# z
王旦,是杨七郎的义父,出将入相,文武双全,马上步下都行,也是闯幽州时的主力。$ M7 {% P7 L# q: w$ Y# O
铁镜公主:手使手使一杆银鼍龙枪,号称北国第二条名枪,本领在老公杨四郎之上。
1 B9 D) f: u8 h0 u2 o- N5 ?: M
第六等级:杨大郎、杨三郎、杨四郎、杨五郎
" Y/ R; `/ c$ A1 F杨大郎,是父亲的智囊,双龙会时代宋太宗出席,中毒而死,但成功杀死辽主,也算死的其所。. N) R0 z( ?& l$ M( f) e4 D
杨三郎,突围时由于没有合手武器,中暗箭身亡。
+ t! j( ^; d6 U5 s$ z0 m, C6 Z杨四郎,突围时被铁镜公主所擒,后被招赘为驸马。5 \# T. ^5 u: _
9 H7 P1 |) Y9 C# q! a
第七等级:洞洞弯为代表的一干番将
: M# H1 _3 B1 c) P" C6 m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龙套的身份出现,基本是充当绿叶角色的,就不多作表述了。

TOP

《岳传》之岳飞父子% C2 t6 ~9 O7 e$ R5 C

5 ?9 h) M) K* R/ t& w朱仙镇的故事,从小就听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也是很早就知道了,这都与一个名字有关——岳飞。而评话《岳传》故事骨架源于清朝钱彩的小说《说岳全传》。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即“前传”、“后传”。前传叙述了岳飞辕门投书,和宗泽结为师生,武场考试,枪挑小梁王,龙门败十将。金兵入侵,韩世忠、梁红玉、陆登抵抗失利;东京失守,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应召出征,连败金兵。张邦昌陷害岳飞未果。岳飞再次出兵藕塘关,大败金兵。岳飞又受命进军太湖,金兵乘虚而入,围康王于牛头山,岳飞上山保驾,又败金兵。朱仙镇大捷,岳飞将渡黄河。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以莫须有之罪名杀害岳飞于风波亭。这是评话里岳飞的“生平”。
; K/ E  H9 l/ |& `$ K3 `2 ?苏州著名评话家曹汉昌曾经整理过这段内容,并且以《岳飞》之名出版。曹汉昌先生对于岳飞这个人物形象作了相当大的修改,把他在原著里“愚忠”的一面改掉了,而改得接近了历史。而原著里岳飞用兵如神、武艺高强则保留了下来,并且还有所拔高。如在原著里岳飞武力仅仅是一流将军,但到了评话里则成立书里武力超一流的高手,号称“不败之将”。同时,岳飞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在评话里也有所反应。如岳飞与宋高宗产生矛盾后,借口母丧而愤然上庐山;力主收复河山,迎还二圣,故而时时与主和派起冲突;入狱后还对朝廷抱有幻想,希望能审清案子,还自己一个清白等,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岳元帅的形象就形成了,他已经不再是传统那个“愚忠”的岳飞形象了。7 A8 Z( A( Y2 O4 }
那么,岳飞真的到底是不是“愚忠”呢?事实上岳飞并不愚忠,造成人们错误感觉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的孙子岳珂,他在《金陀粹编》中极力为自己的祖父鸣冤,所以把自己祖父的一些“缺点”(事实上是由岳飞的性格导致的)也掩盖了,把祖父塑造成封建社会中“高大全”的形象,比如岳飞的一些不符合臣子规范发行为和言论都被他修改了,结果给我们后人就留下了愚忠的形象。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说岳全传》更进一步夸大了岳飞愚忠的形象。
9 ?- o: ~; l' N8 u. c/ A7 G3 P3 r, X3 |' e, m8 \  U9 G- `
岳云,最早还是从连环画《岳家小将》里看到他的形象,知道他是岳飞长子,是手使180斤的双锤,八大锤头一位,是父亲手里的一张“王牌”。后来听了评话之后,发现他的用锤的分量被大大缩水了,由180斤降到60斤,甚至比历史记载还差了,历史上还记载他用80斤的鉄锥了。相应的评话里岳云的本领也有缩水的,虽然锤震金弹子,大战陆文龙等一样都没少,但是的确跟他父亲相比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纵观岳云打仗,一个重要特点是灵活,善于以己之长功敌之短,如锤震金弹子,按武力来讲他跟金弹子根本不是一个级数的,但他就是懂得灵活运用,乘金弹子招数用老而飞锤击死金弹子;如与黑蛮龙交手,黑蛮龙的双锤要138斤,是整部书里最沉重的兵器,说明他的力气与黑蛮龙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岳云在交手时却善于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至于几个回合就令黑蛮龙露出败相。可惜,最终岳云却受到父亲的牵连而一起入狱。狱中,岳云曾经劝说过父亲越狱,但岳飞坚持:越狱的话正说明自己有反意,反而百口莫辩,要相信朝廷相信政府。结果岳云最后成为了父亲政治上幼稚的牺牲品。于绍兴十一年除夕和父亲岳飞及张宪一起惨遭杀害,死时年仅23岁。! B- _9 f4 q! u/ h: t# t
/ x( N/ R# q' B/ Q
至于后《岳传》,就是述岳飞子岳雷挂帅,屡败金兵,迫使金兵求和的内容,基本没有人说,笔者现在也看过一些文字片段,具体情况如何,也不得而知。(待续)

TOP

《包公》之包拯与狄青
1 k, i8 a5 ]9 o# l  D: B) T
- F, y- E' S: J《包拯》这部书是据小说《万花楼》、《五虎平西》、《龙图公案》、《七侠五义》中的部分情节捏合而成。由于又述狄青事,故又名《狄青》。
( R- {* {7 c7 A& Q包拯:无论在戏曲还是小说里,包拯都是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形象出现的,在评话里也不例外。评话里的包拯,首先也是个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忠心耿耿的艺术形象,他不畏权贵,遇到不平不公之时敢于挺身而出,主持正义,即使是皇帝也敢顶撞。同时,他断案如神,善于把握蛛丝马迹。如狸猫换太子一案,即使经历了十八年,也告侦破,使案情大白于天下。查办陈州不但处死了贪赃枉法的国舅,而且连自己的侄子包勉触犯国法也以国法处置。& a4 N! F5 n6 p2 m0 q
那么评话里的包拯是个一点都不讲人情的“完人”呢?并非如此,书里,包拯也是个颇讲感情的人,如在审理换女案时,对于杨涛的处置就体现出包拯相当讲人情,尽管杨涛是庞吉的门生,但在整件事情上,他也是个受害者,因此包拯最后还是对他网开一面。如在劝狄青重新出山时,包拯表十功,苦苦哀求,以情打动狄青。在狸猫换太子一案中,他也会为李太后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以上种种,都说明拉包拯是富有人情味的人。
0 i1 ?, {0 e" u+ z; |' e+ a在评话里,包拯有时还很圆滑的,如暗放狄青那回,包拯对庞吉撒谎说狄是开封府缉拿的要犯,然后私下就把狄给放了,令庞无可奈何;再如为使郭槐招供而使计假设阴司,最后果然把郭槐给“阴”了。可见在书里,包拯是个能随机应变的人,绝非老古板一个。
: J5 i9 X8 P( G/ N另外,评话里,包拯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如他的知识也有薄弱环节:不识天文,不知地理,因此后来范仲淹、韩琦就利用此来大做文章,令包拯上当;再如,包拯的性格有点刚愎自用,多少有点看不大起同僚,后来也因此而被范仲淹、韩琦二老教训过。所以说,评话里的包拯不是高高在上的青天,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长处又有缺点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J- [& m$ A4 y. ~7 d  ]+ m1 F" {

: G* Q; Y, y) {$ O+ S3 B2 S; K; J狄青: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将军,其军事才能非凡,有宋一代,狄青即使进不了前三也能进前五,他的一生,很好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士兵是怎样成为将军的。但在评书《杨家神枪》里,狄青又是大名鼎鼎的奸臣,与潘洪、庞吉相仿,甚至连儿子的名字都一样,也叫龙、虎。那么,在评话里的狄青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在书里,狄青首先是个人才,文武双全,智勇足备,胆大心细。惟有如此人物,才可能做到夜降龙马、刀劈王天禄、单骑破狼山、三取珍珠旗。其次,在书里,狄青又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实际上,如果他能够谦虚一点的,就会少许多的麻烦,象较场比武、闹白虎堂等事情都是因其骄傲所致。第三,在书里,狄青又是一个怜香惜玉的人,曾经一度与双阳公主陷入温柔乡里,而忘了肩负重任的军国大事。但同时,他也是个感情专一的人,当时皇帝赐婚,给他婚配京城第一美女兼才女,但狄青却丝毫不为所动,心里只有妻子双阳一个,作为封建时代位高权重的三军统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I* c& B$ M  W2 D9 X  B, h综上所述,在评话里,狄青是个既有很大优点又有很大缺点的英雄人物,当然,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最后受封为平西王,也算是修成正果了。这里又不得不要扯上历史上的狄大帅,与评话里不同的是历史上的狄青是个非常谦虚谨慎的人,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在一个文人当国的时代,他由一介武将升任枢密使,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文臣们的众矢之的,最后在文臣、皇帝的攻击、猜疑之中忧惧而死,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威震敌胆的狄将军,没有死在疆场上,反而死在自己人的内斗之中,这体现了一种不正常的人才悲剧。与评话里的狄青不啻天壤之别。

TOP

大宋群英录. J- _7 r; P/ B9 a& e. ~

( `# o1 W+ X/ c! {9 o两宋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不断,战争很多,但也正是如此,许多英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于是乎产生了无数的与他们相关的评书评话,南北皆同。在苏州评话里,这一时期的书目有:《金枪传》、《呼家将》、《七侠五义》、《包拯》、《金台传》、《水浒》、《艳阳楼》、《岳传》、《济公传》等。其中,我听过一些的有《金枪传》的前段、《七侠五义》、《包拯》、《岳传》,《水浒》主要还是“武十回”,其他的只有一些片段,分类的话《金枪传》、《包拯》、《岳传》属于长靠书,《七侠五义》、《水浒》基本属于短打书。我们这里主要还是来谈谈长靠书的主要角色。
* m0 x! S1 O6 f" o- L, k% T: d$ K$ J& H3 C
《金枪传》之七郎杨延嗣、六郎杨延昭
5 @* p9 Y' B, s/ j4 i  U3 X$ m% O
《金枪传》前段是以七郎杨延嗣为主角的,这跟刘兰芳的《杨家将》主要以六郎杨延昭为主角略有不同。《金枪传》里,杨家七兄弟中,以七郎杨延嗣资质和天份最高,力气最大,枪法也最好。他最初的枪法不是学自父亲而是来自母亲,评话里的佘太君是使枪的而非使刀,这个跟评书有所区别。当时辽邦入侵,宋太宗御驾亲征,被困幽州。辽主萧天庆邀太宗至金沙滩赴“双龙会”。八虎闯幽州,杨七郎力杀四门,连续枪挑辽邦金银铜铁四大貔貅将,后与辽邦第一的盖貔貅大将军交手,两人本领相差无几,七郎凭着过人的胆识枪挑盖貔貅,威震天下。但这一战杨家将损失严重,最后仅五郎延德、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突出重围。后宋辽再次交战,杨家被困两狼山,七郎突围,马跳狼头峰至宋营求救,潘仁美为报当年七郎擂台比武打死其子潘豹之仇,竟乱箭射死七郎。这一段可以看成是杨七郎的个人简历吧。5 |7 P( M+ Z, O. c# c2 }% `
评话中杨七郎的性格也跟传统评书有所差别,在传统书里往往是一个傻大个的形象,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在评话里虽然还是保留了这些品质,但更加突出了他的机智狡黠、果断决绝甚至心狠手辣的一面,这从杨七郎学艺这段书可以看出来。话说杨七郎在路上偶遇辽邦元帅韩延寿的儿子,得知他要去辽邦国师马达祖师那里去学本领,于是假装与之结交然后找机会杀了他。之后七郎自己冒充韩延寿的儿子,拿了其信物马达祖师那里去学本领,在祖师那里三年先后学了接箭法、八九玄功和金枪术。接箭法是破解暗箭的法门;八九玄功是气功,练成后能刀枪不入,但是咽喉是功门;金枪术是祖师综合天下枪法,去芜存菁后编成的枪法。七郎学成后,又找机会杀掉了马达祖师,然后下山。后又利用韩延寿儿子的身份打入敌军内部,然后与父亲等取得联系,里应外合,大破辽兵。从这一段书来看,七郎的机智、果断、辣手,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有大将之才。如果说初登场的杨七郎从武力上讲还只是个一流将领的话,那么经过马达祖师的深造后再度出山,已经接近天下无敌的极限无力了。杨家枪法也正是在去七郎学到金枪术后,才真正厉害起来。可惜,天不假年,最后死在潘仁美手里,潘利用杨七郎的八九玄功咽喉是功门的弱点,致他于死地。按解放前说是马达祖师阴魂不散,在空中叫“七郎还我命来!”七郎一抬头看,于是被射中咽喉而死。后来解放了,说这是封建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于是就不这么说了。总的来说,不管杨七郎是怎么死的,其结局总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N. R# @! T) H1 N/ G+ L
) u$ q* E4 `8 D$ n/ a* \' [9 V六郎杨延昭,是《金枪传》里戏份仅次于杨七郎的,但在书的前半段,他反而风头完全被七弟盖过,武功于七弟相比也是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他沉着冷静,勇敢机智还是表现出来了。如宋军被围和后,缺乏粮草,眼看支撑不下去了,但杨六郎通过观察老鼠的动向,最后找到地下仓库,解了宋军的燃眉之急。后来杨家父子被围两狼山,老令公经过比较,觉得还是六郎能够主持大局,而七郎合适突围。可以说,书上很早就暗示六郎是帅才了。后来七郎和老令公相继被害,又是六郎,能够忍辱负重,进京告御状,最终使得宋太宗迫于朝野压力而除潘仁美。这里,又能突出一个“忍”字。
( c3 Y' c  r. r4 c9 x; X可惜现在《金枪传》后段自从姚声江先生去世后,已经没人说了,而六郎的戏份大多又在《金枪传》后段中,后段描绘了太宗死后,真宗赵恒即位,辽邦再犯宋境。六郎坐镇边关,辽邦摆出天门阵与宋军决战,时杨家将女多男少,佘太君亲自挂帅,杨宗保娶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杀退辽兵。辽邦将杨继业遗骨藏于洪羊洞,六郎命部将孟良前往盗骨,另一部将焦赞知而暗随至洞,被孟良误伤,及发现,孟将杨继业遗骨托人带至宋营后自刎而亡,六郎闻耗病故。$ ]* ~! G1 X. P5 q1 g' W, z
可以看出,六郎的命运其实比七郎还要坎坷,如果说七郎的形象是光芒万丈的话,那么六郎就是一直被笼罩在别人的光环之下:前段是笼罩在七郎的光环下,后段是被笼罩早母亲和儿媳的光环下,可发一叹。

TOP

在苏州评话的隋唐中,比较重要的人物,除了瓦岗这一系列的人外,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这几人也相当重要,好象专门有一个回目,叫《南阳关》就是介绍这三人的,书中交代了三人的关系及排名,论武艺伍云召最好,论力气雄阔海最大,论冲劲伍天锡最猛,但最后的综合实力就是:4.雄阔海、5.伍云召6.伍天锡,而这个排名还主要是从三人与宇文成都交手的结果得出,在四平山车轮战宇文成都时,雄阔海头一个出战能与之周旋一百多合,伍云召第二个出战能与之周旋七八十合,而伍天锡最后出战却只能周旋五六十合,但宇文成都打的最凶险的却是与伍天锡,在苏州评话中,伍天锡简直就是第二个程咬金,头三招厉害无比,一度打的宇文成都措手不及,但伍天锡到底不是老程,不象老程那样三招就完了,他还有后着,只是没有头三招那么厉害而已。
, B! f2 {* j8 @上面说了,论武学修养的话应该是伍云召是兄弟三人组里最高的,雄阔海尽管武力高于伍云召,但功夫有缺陷,应为使用双斧,招数大开大合,中间胸前容易露出空门破绽来,所以伍云召教他遇到危险时能尽量利用双斧的面积挡住中间的要害,这样不至于受到重伤。果然后来雄阔海遇到殷岳,那小子不是雄的对手,就释放暗器,结果雄阔海利用这个方法躲过一劫。伍天锡打仗喜欢一鼓作气,这样的风格必然导致他“再而衰,三而竭”了,因此伍云召教他每次打仗留三分力,这样遇到硬手不至于吃亏,因此后来在战场上遇到宇文成都,伍天锡没有像程咬金那样劈了前三下第四下就立马不行了,而最终能够与成都周旋五六十合。0 @% r( h/ J6 U8 \) n/ d
至于其他人,如新文礼、尚师徒都是远不如伍云召他们,遗憾的是伍云召与罗成,一个南枪王一个北枪王却没有较量,不能不说是个憾事。不过伍云召还有“小辈枪祖宗”的称号,可能枪术还略高于罗成。至于魏文通则比较可怜了,无论南枪王还是北枪王都高于他这个刀王。殷岳这个人我实际是很佩服他的,他原本是罗成的书童,但通过平时在伺候时冷眼偷看罗成练武居然让他偷学成了罗家枪和暗器脱手弩,而且练得比受到罗成正规指点的秦琼还高半着棋子,是非常了不起,可惜是反面角色。7 }2 X6 R) G+ _! V, P, v
至于老辈,除了头三位之外,介绍的最多的是靠山王杨林,记得在《说唐》一开始是说他用枪的,后来不知怎么用双棒来了,书里没有介绍。不过在评话里倒是有介绍的,老杨林一开始的确是用枪的,当时他们杨家的枪法也是很有名气的。有一次,杨林在跟别人吹嘘自己的枪法如何了得,结果被燕山王罗艺听到后嘲笑一番,杨林不服,跟罗艺较量,但是他的枪法还真不是罗艺的对手,被大腿上扎了一枪。于是杨林提出想学罗家枪,罗艺拒绝,杨林看自己枪法终究胜不了罗艺,于是就改练囚龙棒,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他练出来了,后来武力的确还在罗艺之上。所以最后老辈杨林第七,罗艺第九。除了跟罗艺教过手外,杨林也曾经跟第四的双枪将曹彦平打过,结果根本是没得打,被老曹赶得直跑。总的来说老辈好汉除杨林外其他人表现的不是太多,象韩擒虎主要表现在统兵筹划方面,武力表现主要还是在四平山大战开始的那会,总的来说比较少。而野辈好汉的表现就更少了,除了上面“武力排名”篇里提到的几位之外,其他绝大多数是龙套,象红袍大力士(外国人对于元帅的称呼)蓝天毕这种类型的,只是在四平山大战开始和结束时提了一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表现的,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总的来说,苏州评话的武力差距相比《说唐》而言,要合理得多。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