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武力点评之《隋唐》篇之:武力差距
. f7 p# M8 \0 b" r$ N4 {  [/ Z/ v+ B       
) Z2 O5 j4 w5 P' y4 B武力差距是不合理《说唐》最大的弱点,第一的李元霸与第二的宇文成都之间的差距简直是几何级数的,而且宇文成都的这个第二还曾经受到过第三的裴元庆的欺负,也是够窝囊的了。所以许多人都主张把他跟第三的裴元庆调下位置,这个愿望,在《兴唐传》里实现了。到那么在评话里成都的表现如何呢?当然,跟李元霸的差距还是大,为什么差距大上面的《武力排名》篇里已经分析过了,就不用多言了,这里主要是像讨论下他与裴元庆的差距。
" t/ v  `, r* D: L0 {, O先引两段《说唐》里的较量:, E) E, V; Z6 \, g0 ~  D- I
一、宇文成都VS李元霸:“成都……举起流金铛,向前当的一铛,李元霸把鎚往上一架,当的一声,把流金铛打在一边。成都……举起流金档,又是一铛,那元霸又把鎚一架,将流金铛几乎打断,震得成都双手流血,回马便走。元霸一马赶来,伸手夹背心一把提过马。”
2 s5 P: Y% O5 u9 u二、裴元庆VS李元霸:“元霸冲到西边,当头裴元庆一马迎来。见头上没有黄旗,就把鎚打来。裴元庆把鎚一架,大叫道:“好家伙!”元霸又连打二鎚,元庆连架二下,叫道:“果然好厉害!”回马便走。”3 u, {6 L6 U0 U5 m6 v
在书里,宇文成都天下第二,裴元庆是天下第三,但似乎看起来这第三要比第二厉害一点点。当然,两人也有一次直接的交手:“裴元庆手执双鎚,杀下山来,成都上前把流金铛一挡,裴元庆把双鎚一架,叮当一响,成都挡不住,回马便走。”似乎也看起来这第三要比第二厉害,但如果前后呼应地看的话,这一场对决大家应该心知肚明,是属于无效战例,原因有二:1、宇文成都已经跟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打斗多时:“四人自辰时战起,直战至午后”,体力消耗巨大,更兼没有吃饭,腹中饥饿;2、裴元庆是生力军,更兼从上而下,冲力巨大。因此这次较量并不能作为裴元庆强与成都的证据。
6 }8 w) C7 b% O: z/ O但是从两人与李元霸的较量结果来看,分明可以看出裴元庆要比宇文成都厉害一点点,因为两人的标尺是同一人,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话,则可以认定两人的高低。 # v$ P6 R( I8 N
- G; y: L/ m" U8 z- Z* J! w8 E
    再来引两段《说唐》里的较量:
# p# [5 `4 z4 s* Z5 j) S  t' `    一、宇文成都VS秦琼:“叔宝当先挥锏打去,宇文成都把二百斤的流金铛,往下一拦,锏打着铛上,把叔宝右手的虎口都震开了,叫声:“好家伙!”回身便走。” ; ]& y4 h# D' t" T
二、裴元庆VS秦琼:“秦叔宝……把枪刺来。元庆将鎚当的一架,把一杆虎头金枪,打得弯弯如蚯蚓一般。连叔宝的双手都震开了,虎口流出血来。叔宝回马便走,败入城中。”: E3 W! F, k! _
这次又是统一的标尺:秦琼用短兵刃与成都较量,仅是手的虎口震开,没有流血,兵刃无碍;秦琼用长兵刃与元庆较量,但双手都震开了,且虎口流血,兵刃变形。可见以这两段较量来看,也是元庆优于成都。因此,在《说唐》里的的许多蛛丝马迹里,都是元庆要比成都高一点点。 + g. A# q; H" p. W! Q9 t1 e  A9 {' D
! X4 k% W+ ]5 w4 W7 T
有网友论证过成都实际上应该比裴元庆高,如轩辕春秋的孤狼在征老兄的文章,作了大量的论证,但就《说唐》这部书里,实在找不到太多对成都有利的证据。那么为什么书的作者会说宇文成都天下第二,裴元庆是天下第三呢?这是个迷,谁也不知道,但作者既然这么设定,我们就只能对此接受。
0 S$ h: v. g4 M$ d. c% ?
) c  g6 q0 r; P3 V6 ]4 ]近日蒙朋友帮助,终于下到了评话《隋唐之太原风波》,并一气听完,里面的“金殿比武”一段也提到了宇文成都与李元霸的较量,当然,比力气一段显示不出两人的武艺来,但接下来的较场比武(按皇帝规定只比三合)一段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人的武艺高低,下面来回放一下: & T' s* a2 ]" a) L- j* ^& c" f
第一回合:宇文成都抡镗砸下来,李元霸左手单手锤抵挡,但招架不住,后来只能右手锤也架上去,掀开成都的镗,但李元霸没还手。
1 x6 ]; W" x$ x8 Z! X- J    第二回合:李元霸双锤砸向宇文成都,成都用镗招架,但招架不住,遂用推窗望月一招,卸开李元霸双锤,然后拨马避开。 8 L1 [8 o+ b* R0 K5 b
第三回合:李元霸双锤向前打宇文成都,成都拨马躲开,回手一镗,李元霸用锤架开。    可以听出来,三个回合里成都都处于下风,但成都不是象《说唐》里那样,一触即溃,而是可以凭自己的武艺和经验与元周旋周旋的,至于能挺多久,由于后面的书没听过,不敢妄言。
2 G& r" `" i  h5 F) J8 F& z/ a; X$ [7 U6 ~
而在评话里裴元庆与李元霸之战又是怎样呢?在《苏州评弹书目选》里提到了这一战,下面也来回放一下: 2 G. ~; b! U' G3 t. @2 w  H
裴元庆单锤砸李元霸,李元霸单锤架上去,裴元庆单锤荡开,然后裴元庆奋力双锤砸李元霸,李元霸双锤也架上去,震开裴元庆双锤,然后还击一锤,元庆接锤后拨马逃走。这就是所谓“三锤击走裴元庆”,但是基本上裴元庆是攻击方,李元霸是防守方,勉强算是一个回合。当然,如果再要打下去,相信元庆还是能支持一会的。但从这两场较量来开,宇文成都的表现明显要高于元庆的,无论是武艺上还是经验上。 ( j$ d1 |7 V6 W3 x; `2 [

0 }* w1 f- R8 U. d2 F- {再来看两人对于花招虚招的反应:
% _% y3 O* q) t$ g2 z% k$ a裴元庆VS邱瑞:正常打邱瑞不是元庆的对手,因此他使出独门鞭,一鞭化出八鞭来打向裴元庆,裴元庆当时就楞了,不知怎么应对了,就不成章法胡乱招架,于是额头上被邱瑞的鞭碰了一下,老头手下留情(因为跟他爸有交情),没有伤他。   o  Q. f! t! K' d0 ^: T
宇文成都VS伍云召:伍云召一开始就用出杀手,一枪化出三十几个枪头刺向成都,但成都胸有成竹,也不去辨认哪个枪头是真,哪个枪头是假,只是用镗往伍云召的枪的留情结上架上去,一下子伍云召三十几个枪头就消失了。
- O" D9 _4 i2 ^5 {4 Y2 ~8 _" T    可见,在战场的经验方面,宇文成都的经验也是明显要高于裴元庆的。
. v/ r# {: }( }9 |4 V" v
! e9 X. I. t; z* h尽管评话里也讲到了“三杰倒打二杰”的情节,但那情况与《说唐》里差不多,也是三先锋车轮战宇文成都将近一天,杨林有心借刀杀人要害死成都,不让他休息、吃饭,结果成都又累又饿,最后被裴元庆倒打。但前面说了,这个是无效战例,不能作为元庆高于成都的证据。在因此在评话里,小辈英雄里宇文成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二,裴元庆只能是第三,两人无论在武艺、经验以及综合方面都有差距。

TOP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理论上,这种排名把天下英雄好汉分层十三级,每级三人,一般来讲,总是排名靠前的胜过排名靠后的,如第一杰,有李元霸、张须佗、拓跋朗司马,总归比第二级的宇文成都、焦本忠、鳌鱼要强一些,以下各层依次类推。当然,这也不能绝对化,其中经常会有例外,具体下面再讨论。这种排名至少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作为第二杰的宇文成都在第一杰的李元霸面前不堪一击,因为在第一级中李元霸是最强的,而在第二级中,宇文成都是最弱的,所以,李和宇文并不是单纯的一杰和二杰的差距,实际上,其中还隔了张须佗、朗司马、焦本忠、鳌鱼四位,以全部39条好汉来看的话,李元霸是第一杰,而宇文成都则已经是第六杰了,差距已经大了,所以才会显得宇文成都在李元霸面前不堪一击。; T: q0 R7 ?; e
+ ]; K2 H5 o  W2 L* e6 @
一般来说这三种排名里,老辈由于战场经验丰富,武艺纯熟,因此往往在较量时能依靠经验、技术弥补力量的不足,所以在作战时非但不显得吃亏,反而游刃有余。如“后车轮大战”这回书,老辈前三位成都王张须佗、渭西王焦本忠、枪祖宗姚子林分别与李元霸较量,虽然,论真实武力都逊于李元霸,但是在场面上并不吃亏,甚至还有点占上风的趋势,后来一拥而上更是把李元霸打得害怕了。好像记得是张须佗压住李元霸的右锤(65斤),姚子林压住李元霸的左锤(55斤),焦本忠跳到李元霸的背后往肩上就是一刀,但因李身穿宝铠没砍进去,焦大惊急跳下马甩手给李一镖,李双手不能用,所以急中生智用嘴咬住镖并使出吃奶的劲摆脱张、姚的束缚逃回本队。从此后,李元霸看见三老的旗帜就害怕。还有一次是昌平王邱瑞与裴元庆交手,本来按本领两人差得远,所以裴元庆很轻视邱瑞这个老头子,邱瑞就利用裴元庆的轻视,先装低调,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使出杀手鞭,一鞭化八鞭,敲了裴元庆一下。所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8 u. Z* N8 _$ d, j- j
# @8 J8 r; @8 K
而野辈基本上蛮笨者居多,绝对是给小辈人物来充当“绿叶”的,这里面值得一提的也就是银地国太子拓拔朗司马、山东郡马王九龙、沙陀国元帅左雄、金提关总兵华公义几人。拓拔朗司马与李元霸是同一个师父:老道士沧海公。所以本领也相差无几,他跟李元霸从马上打到步下都不分胜负,最后在与李比试车战时终因连续作战导致右臂少力而落败。本来按照解放前的说法是,李元霸是天上金翅大鹏下凡,不知道是不是当如来舅舅的那一只,而朗司马是天上西王母的黑鹰下凡。两人连续两天作战后打累了,休息睡着了,结果两人的元神还不罢休,只见两只大鸟从各自头上冒出来在空中继续撕咬,结果紫微星李世民看到后弯弓搭箭,一箭射中黑鹰的右翅,于是元神重新归位。到第三天再较量车战时,朗司马就觉得右臂少力了。故事相当荒诞也很有趣,在建国后,由于要割封资修的“尾巴”,这个算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所以就不说了,到后来整部《隋唐》都被说成是封建主义了,就更加不提了。山东郡马王九龙是波斯胡人,他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曾经参加过破杨林的“一字长蛇阵”的战役的主力军,又是后来扬州书的重要人物之一,此人反复无常,实乃小人。沙陀国元帅左雄人不出名,是他的坐骑出名,《说唐》里是无尾驹,在评话里改编为是一种怪兽,是老虎和马杂交的品种,什么都吃,尤其是食腐、食毒,因此它放的屁也有毒。后来被左雄驯化,成为坐骑。后来左雄与伍云召交战不敌,于是就指使坐骑放屁,结果云召被屁熏晕被左雄结果性命。反正伍云召死的冤是肯定的了。金提关总兵华公义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为秦琼展示高难度动作“杀手锏”无偿作了奉献,其他也没有什么。总的来说,野辈人物基本上也是完成了他们作为“绿叶”的光辉使命。

TOP

武力点评之《隋唐》篇之:武力排名
% _" D1 p' c0 s+ T# t2 k5 L0 q" H* A! A( q' P
有关隋唐系列评书的武力,相比三国、水浒、岳传、英烈等书要简单的多,其中有排名,可说是一目了然,比较流行的是十三杰、四猛、四绝,而在现在流行的文本中,似乎都有缺陷,例如,在《说唐》中,缺了第十二到十五的人,在《兴唐传》中,程咬金、翟让居然排到了罗成之上,而单田芳版的是第十到十二的人老是在变动,还有一种是苏州评话版,似乎是宁滥毋缺,搞了三种排名:小辈十三杰、老辈十三杰、野辈十三杰,但凡有些本事的都进去了。下面且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 p* N& [8 ~  }/ V
3 P0 e9 ?0 w9 c% ?5 ~' x在目前笔者所见的版本中,论语句流畅,文字精炼的,应该要说是《兴唐传》,但是,它的武力排名,却成为该书的一个缺陷,上面提到了,在《兴唐传》中,程咬金、翟让居然排到了罗成之上,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更叫人大跌眼镜的是,排名第八的罗成居然能轻松战胜第一的李元霸,就跟战胜尉迟敬德一样轻松?还有排名第九的秦琼居然能战胜第三的裴元庆?虽然书中说了,其实李元霸就力气大,武功稀松平常,远比不上罗成,秦琼的武艺也在裴元庆之上,那个排名只是力气的排名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把这个排名放到书里,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因为打仗较量比的必然是综合实力,不会单纯比力气的,因此,这个排名与书中武艺的安排有点格格不入,还不如干脆拿掉排名,谁高谁底,让读者或听众听了自己去排,这样事实上更好一些,不然的话,前面还看到排名,后面突然又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让人会产生突兀的感觉。就书中来讲,似乎罗家兄弟是最厉害的,至少从书中看来是这样,如果排名中直接把他们名列前茅的话,还说的过去,可偏偏罗成排名第八,这就很难令人接受他能战胜李元霸的说法,如果说是宇文成都、裴元庆战胜李元霸的话,倒还能接受,因为除了《说唐》中李元霸是强的近乎变态之外,其他各版本中,前三杰的差距并不是象《说唐》中那么巨大,就象在《小李飞刀》中,前三位的胜负关系是倒过来的,而第四、五与前三位的差距也是很小,他们之间无论谁胜都不会令人奇怪,但要让第七的蛇鞭、第八的金刚拐、第十玉箫去战胜天机、上官、小李的话,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但是,第八的金刚拐差点赢了第七的蛇鞭,这倒是能令人接受的。所以说,如果说罗成战胜雄阔海、伍天锡辈的话,倒还能接受。所以说,《兴唐传》中这个莫名其妙的排名,破坏了书中的武力逻辑,还不如拿掉更为妥当。
! {5 m9 n" X$ r, w; r4 D, F: `! N1 `! D) G# f
笔者最早看的隋唐连环画是《说唐》,所以对此印象很深,但《说唐》原著失之于粗,武力排名也很粗,如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为什么在罗成之上,没有理由,而在书中表现来看,这三人还不如罗成,三人合战元霸,居然一个照面兵刃就全飞了,而罗成虽然兵刃被李打断了,但还是紧攥在手里的。再有,就是《说唐》中李元霸是强的近乎变态,恐怕第二到第十八杰这些人一起群殴也不是他的对手,最后只能“老天”收拾他了,这样一来,故事也就无法吸引人了。
+ \' u2 h0 r: O4 U" [* Y0 R/ V. ~! n3 ?2 u8 \
单版中的武力排名就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在这书里李元霸不是无敌的,至少宇文成都、裴元庆都能与他较量较量,而且还专门定了与李元霸能够并驾齐驱的“一猛”——“今世孟贲”罗士信,“一绝”——神枪将罗松,这三人要较量高低的话,无论谁赢,都是正常的。但单版的缺点是第十到十二的人老是在变动,就我记得有如下几种:
% |- [) ?5 W  j) [5 L! n$ m10、秦用,11、尚师徒,12、梁师泰。或者10、尚师徒,11、新文礼,12、梁师泰。又或者10、尚师徒,11、新文礼,12、杨义臣。/ {/ Y0 b: ^: ?- ~9 ?: W
相应的“四猛”、“四绝”也老变动,“四猛”有:1.罗士信、2.来护儿、3.新文礼、4.王伯超。或者是:1.罗士信、2. 秦用、3. 来护儿、4. 新文礼。0 U5 V, K7 p+ _, {- c, u: v
“四绝”有:1罗松神枪为一绝(老单第一次说成了罗成,后来一直说是罗松,相信是口误),2、程咬金头三斧为二绝,3、尚师徒的四宝为三绝,4、侯君集的轻身功夫为四绝。或者是:1、罗松神枪为一绝,2、程咬金头三斧为二绝,3、秦琼交友为三绝,4、杨广的混蛋为四绝。这样一来就没有一个标准了,甚至连老单也不能自圆其说了,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2 _& v! F5 k# V6 O

+ [" w- t- m9 |0 x8 p: n下面主要谈谈苏州评话版,是搞了三种排名:小辈十三杰、老辈十三杰、野辈十三杰,没有“四猛”、“四绝”,但涵盖面更广,凡有些本事的都进去了。
2 X7 H: }9 f! o. I3 l8 D0 z% M
* ?. B1 A" z2 x2 d4 x, y. P, w小辈(指40岁以下)十三杰:! J- t+ d6 ?$ A0 p4 G
1.李元霸、2.宇文成都、3.裴元庆、4.雄阔海、5.伍云召6.伍天锡、7.罗成、8.新文礼、9.魏文通、10.尚师徒、11.梁师泰、12.殷岳、13.秦琼。. g0 k3 S0 w# U* B1 @
老辈(指60岁以上)十三杰:7 A2 A: ^0 r4 g4 t5 G
1.成都王张须佗、2.渭西王焦本忠、3.枪祖宗姚子林、4.双枪将曹彦平、5.皇城总兵史万宝、6.潼关总兵屈突通、7.靠山王杨林、8. 刀祖宗杨义臣、9. 燕山王罗艺、10. 昌平王邱瑞、11.大元帅韩擒虎、12.定国公长孙晟、13.沙陀国王始罗失毕可汗。
; E0 N' N% H" J% R' ]野辈(除了小辈、老辈之外,包括外国人<少数民族>、出家人等各色人等)十三杰:
' v- Z6 U1 e  p" l. G% B4 K1 _, r银地国太子拓拔朗司马、2.琉球国太子鳌鱼、3.北汉王铁木耳、4.北汉大将军乌铎脱金、5.红袍大力士蓝天毕、6.涿州留守孽世雄、7.山东郡马王九龙、8.和尚盖世雄、9.道士洪天英、10.沙陀国元帅左雄、11.荥阳总兵孙天、12.金提关总兵华公义、13.大梁王萧铣。

TOP

本帖最后由 laoqian 于 2013-4-29 09:47 编辑 % }  c9 N$ V* h0 @  T
6 [7 V! T2 V! ?" P  S% R  b
武力点评之《三国》篇之:武圣关羽
* z2 v# H" E5 C; [3 n
$ t3 D( s% t/ y% k% W5 Y关羽,是《三国演义》极力塑造的人物之一,因此,对于他的武力,也是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对于云长武力的高下,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在轩辕春秋,有一个讨论的问题:“支持关羽的武力”,很是热闹。从听过的评书来看,袁三国还是倾向于关羽为五虎第一的,但是从评话来讲,关羽的武力情况就比较复杂。在《前三国》评话里,明确提到在古城会时,关羽略逊于张飞,被张飞杀的手忙脚乱;在延津遇文丑时,硬碰硬也逊色于文丑,这样一来,很容易得出关羽不是太强的结论,有点愧对“武圣”的称号。但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发现还是有问题:古城会时,关羽无心与张飞交手而忙着解释误会,因此自然是以防守为主,再加上张飞盛怒之下攻击力自然提高了几分,云长被杀的手忙脚乱也属正常。在延津遇文丑时,硬碰硬也逊色于文丑主要是因为文丑的力气比关羽大,硬碰硬吃亏也正常,但这不代表关羽功夫不及文丑,所以当关羽尚未用拖刀技时,袁军中的刘备已经替文丑担心了,因为他看出文丑的武艺不及关羽。而到了《后三国》,张飞的武力呈下降趋势,而关羽的武力却基本上还是保持在他一贯的水平线上,从《水淹七军》来看还胜庞德半筹,可见云长的武力之高。应该说,关羽在评话诸将里是唯一具有武学宗师风度的,他“一生只杀了十九个人,而且是只斩大将不杀小兵,越是本领高的大将就杀的越快”。这是说书人对他的评价。而且从武学修养来说,关羽可能是最高的,既能破武功,又能创武功。说到创武功,体现为他独创二十四路春秋刀法,此刀法乃名副其实的三国第一刀,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斩颜良、拖刀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刀劈刀祖宗蔡阳、长沙战黄忠,曹将中许褚、张辽等名将都莫当其锋,有盖世无敌之气概。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说明起武学修养高,因为赵云、蔡阳、姜维等人都能自创武功,关羽的武学高还在于他能够破武功,说到破武功,最典型的是破刀祖宗蔡阳的两大绝学:一是“连三刀”,二是“偃月刀”。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V- y6 ?/ b- B
“连三刀”是蔡阳的外甥秦琪在黄河边向关羽使的:“所说连三刀就是连劈三刀,绝不能给你回手。他是练就一法,趁你招架他的金刀时,他的金刀虽然被点了出去,点到哪里,他就从哪里还手。……虽然秦琪背对关将军,他趁将军不防之际,在马上反手一刀,劈向后面关将军的颈项之上。他以为稳稳取胜,所以高叫一声:“姓关的去吧!”话音未落,一丈多长的七十五斤重的金刀加上他的二臂千斤之力,已经劈向了将军的后面颈项。云长只听得一阵刀风,心中明白,莫怪不给我回手,原来是蔡家的连三刀法。莫说招架,连看都来不及。我倒还要战了十个回合之后,再用杀手。哪知他起手就是无礼,一动手便是杀手。说时慢,当时快,将军只得把头一低,整个身子向马上一伏,凭你快,本来劈中你的颈项,现在至少劈中你的后脑。照这样说法,关将军岂不是要送命吗?谁知关将军将尤刀钻子在赤兔龙马的头上压了上去,所说关将军的的赤兔龙马已经驯练成熟了,凡是刀钻压在马头上,便是命令赤兔要马膝前蹄,这是用杀手拖刀动作的准备。因此龙马一刹那,前蹄一膝,跌了一跤。这样,关将军人坐在马上,顿然低了下去。片刻之间,秦琪的金刀刚好在关将军的头顶之上劈了一个空。因为他用力太大,不但金刀向后荡了过去,连秦琪的身体都在马上向后一仰。关将军乘机提起龙刀钻子,对准当顶荡过去的金刀的刀盘上,用力点了上去。秦琪的金刀脱了双手。飞了出去,关将军趁势回转马头,秦琪在慌张之中也掉转了马头,两人正巧成了面对面。秦琪准备逃跑,但已经来不及了!云长在掉转马头的时候,顺手便一刀,正中秦琪的腰间,只听得“喀嚓”一声,秦琪已经尸分两段,跌在血泊之中。”
! x  j! ?0 ]3 E( f1 o看得出关云长是很从容地化解了秦琪的“连三刀”并且成功地予以反击,要了秦琪的命。再来看关羽破蔡阳的“偃月刀”。
/ }( ~, H' y/ P早说蔡阳有着两路杀手,一路是"连三刀",听说在滑州关上就被关公破去外甥的"连三刀",那我今天不需再用了;所以决定用第二路杀手,名谓"偃月刀"。……蔡阳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双手在银刀柄上抓紧;刀头在前,刀钻在后,然后用尽全力将手中大刀象枪一样上下左右播动。顷刻间,刀在太阳光下变成了无数的刀头,根本分不清哪一个是真的刀头。……这时,双方已经碰头,蔡阳便将播动的银刀向云长迎面刺去,口中叫一声:"姓关的去吧!"关公见蔡阳先下手,而且看到这种刀法陌生,从未见过。……这个时候,没有一定的战场经验,莫说你休想招架,就是想圈马而逃也已经来不及了。关将军毕竟是久战沙场的名将,经验丰富。他在这一刹那中,不慌不忙,聚精会神地用一对天生的凤眼在琢磨着蔡阳发来的"偃月刀",很快地被他看准了其中一个真的刀头,道理在于三点,第一,关将军一对凤眼与众不同的目光锐利;第二,他是注意到蔡阳的眼神,就可分辨出他的真刀头在哪一个部位。因为他要致我于死地,必然发来的刀也要注意到我致命的部位。现在见到蔡阳一对怒火般的目光,注意着我的头部,说明他是用银刀准备从上部而来;第三,蔡阳到底年迈了,又经过长途赶路,他的精神相应也减弱了,要是往常的"偃月刀",恐怕关将军凤眼再好也难以分清。说时慢,那时快,关公看清目标便起龙刀钻子向着蔡阳真刀头上点了上去,口中喊一声:"蔡老,你且慢!"
5 X/ N3 h" g7 w对面的蔡阳,正出乎意料……要紧将银刀收转,……蔡阳明知"偃月刀"已被关云长识破,但是他心还不死,等不到云长龙刀劈来,他的"偃月刀"又来了!这是他数十年来的功夫,只要银刀转动,刀光万道,直刺云长分心。关将军见他第二刀刺来,俗语说:"头难头难",只要一开头,关将军已经摸透了他"偃月刀"的规律。……起龙刀,从上往下,名谓是架一刀,准备将蔡阳的刀头打下去。这时,蔡阳又气又恼,自己认为第二刀又要比刚才播得更急,为什么还被他识破?因此便将银刀很快地缩了回来。关将军龙刀架了一个空,相反刀向下一沉,人在马上向前一伏。蔡阳一看,机会来了!趁云长来不及提起刀之时,他第三刀直刺云长马头,认为这一刀定然刺中。所以他是全刀以赴,非常有把握地对云长叫了一声:"姓关的,你与我去吧!"只听得刀风"嗖嗖"刺了过来。关将军明自蔡阳要想趁此机会击中我的马头,前两刀都被他收了回去,这时的云长想,前两刀我招架的速度太快了,现在略放慢些,待你银刀全部刺了过来,我连招架、连还手,一起而来。所以看准了,在他的刀的动作。从下向上,对准蔡阳的刀头上钩了上去。) p, W7 ^5 ?8 E- v3 }
这时,蔡阳已经来不及收回他的银刀……你身体在马上还没有坐稳。关云长的龙刀已经来了。云长便将龙刀向蔡阳右面颈项搠了过去。……只听得"喀嚓"一声,但见在他的颈项中鲜血直冒,银刀落地,死尸滚下了马背。这一刀,名谓"春秋刀"中"断臂要离刺庆忌"!一代名将刀祖宗蔡阳,就这样被云长丧身于古城郊外。
/ Q2 B) D& N* Z. s- f1 a1 [这一仗关羽破招还招打得及其漂亮,看得出来,关羽破招完全是依靠他身后的刀法底蕴和丰富的战场经验以及他临危不乱,过人的胆识,而不是如赵云在长坂坡破张绣的“百鸟朝凤”那样是靠着运气,这里应该没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因此说,关云长的武学修养在其他诸将之上,真不愧为三国第一刀,也不枉称“武圣”了。
( Q) r2 [9 i' f2 A* a- K: r总而言之,评话《三国》里曹彰或者吕布代表这这部书的“极限武力”,至于其他人的武力排名么,呵呵,不知道,自己看着办吧。以上,即是笔者对于评话《三国》武力的理解,那位要说了,搞了半天你还是没有说出三国的武力排名,是的,《三国》武力的排名已经争论的很久很久了,到现在斗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出来,几乎每个人自己心里都有一杆秤,那么,就自己心里称称看吧。
2 I5 g0 ?& t1 e& I$ L! n(注:个人以为武力应该按各人的表现来定,而不是按顺口溜来排的,所以象“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三国之中有吕布,吕布哪有马超好,马超不如子龙巧”这样的顺口溜不能作为排名的依据。)

TOP

曹彰,作者都承认最后诸葛排下十虎战曹彰。“连赵、马、张之手与之车轮大战,曹彰竟然丝毫没有受伤,尽管有些狼狈。这一战,曹彰神了。”但笔锋一转,把他排在第四位,这不免让人觉得有点故意贬低的成分了。在“天下无敌不容易”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曹彰在整部《三国》评话里是作为“极限武力”出现的,看看他的战绩:诸葛让十虎战曹彰,除了关羽事实上没有出战之外,赵云、马超、张飞与之车轮大战,曹彰尽管有些狼狈但丝毫没有受伤;巧破代替关羽出战的向宠的杀手“回马连三刀”;面对赵云、马超、张飞、黄忠、严颜、向宠、阳群、张苞、王平、马岱十虎围攻,没有丝毫退让,并最终打推了对手的围攻。有情节为证:“旗门下的孔明知道事态严重,恐严颜有失,迅速挥舞羽扇,传令所有虎将一起上前助阵。顷刻间,向宠、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阳群、张苞、王平、马岱一起拥了上去,将曹彰团团围住在核心。连严颜在内,十虎将一个也不少,名谓“十虎大战黄须儿”。……曹彰见汉军旗门的虎将都拥了上来,便将画戟架好,迅速在腰内抽出两柄三尺六寸长的短戟,因为一人力敌数将不象一对一那样有章法,改用短兵器要灵活得多。此时的曹彰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振奋神威,努力抵挡着每一件可以致命的家伙,上护其身,下护其马,左右挥舞,一刻不停,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刘备凝神注目在阵中的曹彰,见他反而越战越勇,舞动着双戟,挥洒自如。……奋战了整整一天,出战者已觉疲乏,观战的也很累了……黄须儿尽管打得浑身湿透,两臂就象灌了铅一样沉重,骨骼也好似散了一般,倦怠已极,然而看到汉将一个个都被自己打了回去,再也掩饰不住狂喜的心情,双手高举起短戟,对着汉军旗门扬声大笑了起来:“哈哈,哈哈,啊哈……”表现出了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笑罢,又扬鞭策马在沙场上连转三圈,发疯似地狂奔乱笑。”虽然赵云、张飞、黄忠、严颜都年事已高,体力不比年轻之时,但无论如何,这时的曹彰能力战十人,只能用“战神”来形容了。3 ]+ j' ]& W: E# [. p0 [
事实上,张国良老先生在编书时考虑到各方武力平衡问题已经是大大降低黄须儿的武力了,各位可能有所不知,在原来音频版的评话《三国》里曹彰是作为“神级存在”出现的,我听过张国良的学生钱蓓斐开讲的《后三国•取东川》,里面的曹彰武力描述的极为恐怖:向宠代替关羽出战,但一照面刀险些脱手,绝招“回马连三刀”也告无效;张飞干脆敷衍两下就溜了;赵云竭力使出百鸟枪只消耗了黄须儿两成体力;马超曾经短暂地与黄须儿对峙,但不久即力气不加,下马肉博却打得自己脸色发白,嘴唇发紫;黄忠一路快刀后见好就收;阳群仿效黄忠也是一路快刀后见好就收;张苞使用飞爪反被黄须儿夺去;马岱仿效阳群,一路花刀后见好就收;严颜最后也是一路花刀。最后十人一拥而上群殴,但都被黄须儿打退。这份战力恐怕温侯重生也做不到啊。说书人明确说明曹彰是后三国里武力最高的人,以至于最后孔明要凭借老天的力量才能对付他,这在严重尊刘抑曹的“张三国”里是绝无仅有的事,所以这段书听得的人荡气回肠,大有跟曹操一起扬眉吐气的感觉。但这样一来却是严重地贬低了五虎,在张国良的话本里还是给了十虎面子的,让他们给黄须儿制造了很大麻烦,但在钱蓓斐的书里,则丝毫不给十虎面子了。不过我还是认可张国良的修改的,这样相对比较合理一些。所以作者把曹彰排在第四位其实是在有些“别有用心”了。
2 ~6 R/ {( Y+ A; @张飞、张苞父子:张飞称为三国一杆秤,几乎三国名将都跟他交过手。但张飞的状态有起伏,要一分为二,《前三国》年轻几乎没有敌手,战古城杀得关羽招架不住蛇矛,长坂桥独退百万曹军,葭萌关大战马超二百合,最后挑灯夜战,这些都是张飞的得意之作。但在《后三国》因年事已高无复当年之勇,武力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要不是还有一手“霸王单手十八挑”的绝技连儿子都要轻视他了,所以衡量张飞还是以《前三国》为准,《后三国》是有意突出他的智谋而削弱他的武力了。张苞跟年轻时的张飞一样力大无穷,在张飞进川时父子交战,一度杀的父亲只是招架而没法还手。葭萌关大战马超一百合,不分胜负。战曹彰时,在五虎副将中但只有张苞与黄须儿战得最为出色。张苞还射得一手好箭,同时学习能力很强。
  N& j2 Y) }1 V- y; h( f) Z颜良、文丑、赛猿精:颜良、文丑都曾经杀得曹营焦头烂额,许褚、张辽辈不敢应战,论纯武力其实未必在关羽之下,但应变能力不足,遇到突发情况不能应对,因此平白丢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赛猿精,说书人明确提出是三国书里力气最大的人,使用的武器也很蛮笨——独脚铜人,和关羽相反的是,他是力气大,但招不精,因此最终死在赵云枪下。总觉得这三人很相似,本领很突出,运气很糟糕!3 T5 U4 X7 a6 w" u3 F; b7 b
黄忠、严颜、许褚、庞德、徐晃、张辽、张郃:黄忠长沙大战关羽,天荡山刀劈夏侯德,定军山刀劈夏侯渊,米仓山刀劈夏侯尚,血战汉水,不负五虎将之名。严颜,臂力还在黄忠之上,和黄忠一起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许褚,痴虎大将许褚,是典违死后曹营最勇猛的大将,曾经力战赵云、马超,尽管都败了(对赵云甚至还留下了心理阴影),但这份勇气令人钦佩。庞德,昔年西凉的无敌大将,后来投曹后曾经力战关羽,是后三国唯一伤过关羽的大将,忠勇可嘉。徐晃,继典韦后曹营第二任无敌大将,武力与许褚相仿,得意之作是逼关羽走麦城。张辽、张郃:此二张都是大将之才,在曹营中也是武艺绝伦,但一直是作为蜀汉大将的陪衬出现,其实,除了曹彰、吕布之外,其他人与这几位相比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优势,所以说他们是说书人尊刘抑曹的牺牲品而已。6 R" b1 g! y4 B* G8 X
曹家兄弟、夏侯兄弟:在评书里的战绩比二张要差。除了夏侯渊外,其他基本上还是作为丑角出现。

TOP

武力点评之《三国》篇之:群英荟萃& X& @2 {& f. z6 a. D1 b

2 Q) M% S& v  k4 i/ ?武力,是打斗类古典小说、武侠小说和评书永恒不变的论题,关于这一点,评话也不能例外,接下来的板块,笔者将重点谈谈评话的武力问题,希望能给武力讨论爱好者们提供一点小小的参考。下面先进入《三国》板块。) s4 c* F) l0 a; }! T$ ?% [
记得以前有人在看过张版《三国》后,对里面武将的武力作了了一个简单排名,并且还说明了理由,如下:# T: y( z# U" K7 [; V
1、赵云。 有句俗话:三国之中出吕布,吕布哪有马超好,马超不及子龙巧。赵云在这本书中,比演义更神,在长板坡里面枪挑54员大将。而且书中描绘都是名将。高览、胡车儿、枪王张绣都死在他手上。赵云在书中那套杀手枪蛇盘七探,天下无敌的。看看赵云的战例吧:挑高览、挑张绣、三次大败许储并且最终杀之、轻易打败甘宁、一招重戳徐晃、吓退曹洪和张颌以及张辽、一人战退徐、许、张颌联手¬——战绩简直惊天动地,三国第一战神非他莫属。 ) u6 u1 F- N. f
2、马超。 三国素有金枪马超,银枪赵云之说。马超不仅枪法精、力气也大。是赵云的大舅子。他曾经力败曹操的12员大将车轮战,杀的许储大败,在张飞练武100天后在三招之内取得绝对优势,张飞要靠父子轮战才能不被完败。手中流星铜锤,威力惊人。诸葛曾与刘备言到:渭水马超、虎牢吕布、长坂赵云皆天下无人能抗。纵令白马之关羽、小沛之翼德也难抗衡之,以此观马关之战。
* ?  O2 a1 C) n/ V, k8 b3、吕布。 描写的较少。但是评话还是承认吕布的三英联手战绩。不同的是张飞在吕布走的时候曾经矛挑紫金冠,让奉先颜面尽失。
5 r/ K1 F, y) h& L" E: i4、曹彰。 这个黄须儿用双戟。一合灭雷铜和吴兰联手。杀的诸葛高挂免战牌50余日。最后诸葛排下十虎战曹彰。连赵、马、张之手与之车轮大战,曹彰竟然丝毫没有受伤,尽管有些狼狈。这一战,曹彰神了。
! |3 @0 E/ _% o. S1 z5、关羽、张飞(张苞)。关羽:偷斩颜良、三合砍华雄,5合诛文丑,力杀刀祖宗蔡阳。24路春秋刀法,天下第一名刀。张飞(张苞):二流之将交手便亡。张苞不减乃父之勇。
/ B# p" f! {& d' ^! I& w' c+ |6、典韦。 书中只是说他四个字:异常厉害。
: A& z' P- @( X+ A/ {7、张绣、张任。 一个枪王,一个枪祖宗。百鸟朝凤杀手枪。可惜都败给赵云。
2 [# k& P! `2 H, M# N0 H4 H6 R9 l" A" m8、黄忠。 一手阴翻阳刀法和绝世神箭闻名天下。
0 \( U6 ?2 ?+ S( E( W9、颜良、庞德、许储。 一个河北第一庭柱、一个无敌将、一个痴虎大将军。
% x. F/ K! j2 M, d5 N0 ~8 Z& e10、张颌、张辽、孙策。 描绘是武艺精湛。
3 W" W9 W3 b# n看得出来,作者的确是看了书的,并且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但是也看得出来,作者是赵云和马超的粉丝,凡是对两人有利的证据拿出来了,不利的证据直接屏蔽掉了。
/ L' d3 S8 B  z3 W* a7 O- H记得张国良老先生也说过:“《三国》这部书与别的书不同,其中人物分不出谁的本领最好,也不断定哪一个人的武艺最差,而是各有所长,在书情的需要下,安排某人在某个场面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都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永久性的第一号人物。”作者显然忽略了这句话。不过,“武无第二”,各位武将之间,细微的差距还是有的,只是不是像作者说的那样夸张而已。
: w8 D8 l4 B# |1 J6 c$ J笔者以为,从书里的描述来看赵云、马超、张绣、张任四人,作为用枪者的代表应该改是在一个水准线上的,互相都有杀掉对方的实力,胜负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赵云的绝招“蛇盘七探”,其他三人固然破不了,但二张的绝招“百鸟朝凤”赵云也破不了,长坂坡破张绣那一次,纯粹是误打误撞,后来到西川面对张任还是没有办法。马超也正是因为枪法上再无进展而改练流星锤为绝招 ,因此他们四人是一个档次的。
) v1 G  W, F0 B+ A典韦,是曹操手下的无敌大将,但在书中没有出场,只是提到了当年战宛城时,枪王张绣因为不是他的对手而使诈——派胡车儿盗去他的双戟——最后导致他的死亡。这里,明确指出枪王张绣不是典韦的对手,那么极有可能典韦还在赵、马、二张之上,当然这只是推测。# {' G! c5 i! F5 Q' D& ?
吕布,既然评话还是承认吕布的三英联手战绩。的确张飞在吕布走的时候曾经矛挑紫金冠,但奉先应该不会颜面尽失,而应该脸上有光,因为他虽败尤荣。实际上,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虽然刘备是凑数的,但关羽、张飞可都是过硬的,而且都还年轻,体力处于颠峰状态。结果温侯楞是与刘关张他们足足大战三百余合,才被张飞枪挑紫金冠(这成为后来张飞炫耀的资本)而败走。明显,这里的吕布比演义里的吕布还要牛叉。作者言:“渭水马超、虎牢吕布、长板赵云皆天下无人能抗。”此说有误,愚以为在评话里渭水马超、长坂赵云是不能与虎牢吕布相比的,因为马超、赵云任谁都无法抗衡体力处于颠峰状态关羽、张飞的联手攻击的。所以,作者把吕布排马超、赵云后觉得有点无厘头了。

TOP

夸张、实际、传奇、历史8 T& M% V+ G1 h, V+ A; G

0 z4 n4 u$ q3 v- }+ A2 Z8 _大凡武侠、评书,里面的人物的武功大多会非常夸张,如古龙的“小李飞刀,例不虚发”、陆小凤能夹住天下任何兵器的手指、再如《天龙八部》和《射雕》系列反而凌空掌力;在评书里,如单田芳的《隋唐》里面李元霸用400多斤的锤子、宇文成都280多斤的鎏金鎲、裴元庆用300多斤的锤子;刘兰芳的《岳飞传》也不逊色:岳云,280斤重擂鼓瓮金锤金弹子,300斤重的金锤,等等。按照单田芳抡起来“一两贯一斤”的人说法的话,他们抡起兵器来都要几千斤的分量,给人感觉就是猛人超牛。小时候,看到连环画《三国演义》里关云长打造了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时就觉得云长真牛,但是同上面的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l9 s: g) d2 j9 u6 W
但实际上呢,几百斤的东西要那在手里经常抡动杀敌打仗,恐怕敌人还没死自己就先累死了。看到网络上介绍兵器,一般刀剑就是几斤重,粗笨的鞭锏就是十几到二十几斤一把,长兵器枪矛大概在二十几斤,锤一类的重家伙就是四十斤左右。唯有这样,人们拿他们作为武器才使用的动,可以做到“舞刀弄枪”,调调“枪花”。所以说,上面的兵器,有点夸张得过了。但是作为艺术门类的评书,毕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的,如果真的按照实际来的话就缺乏传奇性,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就像笔者不是太喜欢近现代评书那样,有些书,尽管也说的比较出彩,比如单田芳的《乱世枭雄》、袁阔成的“红色评书”系列,但由于是近现代的题材,一是有政治上的限制,二来人物的本领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作出相应的夸张、渲染,结果这样一来,就觉得失去了作为评书的魅力的,感觉只像在讲故事了。' ]8 [/ k) t' p
苏州评话从总体来说还是秉承了曲艺夸张的一面,但是这种夸张是有限度的,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所以给人以一种能够接受的夸张。如同样《隋唐》一书,评话里李元霸的双锤的分量是左手锤60斤,右手锤65斤,共125斤,为全书之冠,这样既体现了李元霸的力气很大,又不过分太夸张,而且还挑明了人的两只手的力气是有大小的,貌似在笔者印象里双手力气一样的的是评话《岳传》里的岳云,他的一对锤只有60斤,30斤一把。可能有人觉得岳云太弱了,其实不然,在评话《岳传》里岳云已经是第一流的大将了,因为打仗较量主要靠武艺纯熟,而不是靠力气,所以岳云还是八大锤第一位,像黑蛮龙的双锤,比岳云重了一倍还不止,但跟岳云较量,还是很快落败。所以,我觉得说书人作这样的设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听上去的确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当然,与现实相比还是有点夸张了,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 e) d# K7 P; ?+ L( S5 Q0 C* w苏州评话作为民间曲艺,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将历史与传奇结合起来。它在书里会曾加许多原著古典小说里没有的但历史上却真实存在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在书里出现后却还是充满这传奇色彩,让人真假莫辨。经常看到有人称赞金庸、梁羽生们,称赞他们把历史与小说的虚构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殊不知评话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的很出色。评话增加历史人物,有的是直接把名字照搬上去,如《隋唐》里的张须陀、《岳传》里的种师道,有的是把名字稍改一下后放进去,如《隋唐》里的史万宝,应该是以隋唐时期名将史万岁为原型的,还有如隋军最后一位元帅苏卫,明显是以隋朝名臣苏威为原型的。
7 D/ x' H6 L( d" I8 q2 f0 M张须陀看到网上有人叫做“张显图”,但在评话里就是张须陀,没有张显图,这可能是不熟悉吴方言之故,在苏州话里发音是差不多的,结果以讹传讹了。张须陀原为隋朝大将,秦琼还是他的部下,大业十二年,瓦岗军进逼荥阳城。隋炀帝即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其精锐万余前往镇压,后中李密之计被瓦岗军合围,张须陀力战得已突围,但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救之,如此四次,其部下皆败散,张须陀仰天道:“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遂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应该说是隋朝的忠臣,但在评话里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家反王,割据四川称成都王,而且还是老辈第一条好汉,练就“易筋经”功夫,力大无穷,浑身刀枪不入,唯有眼睛是功门,跟李元霸交手曾一度占上风,还善于用兵,所以秦琼以师礼待之;史万岁也是隋朝名将,曾大破突厥,后受杨素谗言被隋文帝所杀。此公到了评话里,就变成了老辈第五跳好汉皇城总兵史万宝,深受朝廷重用;苏威是隋代宰相,历任要职,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大业元年,他继杨素为左仆射,他对隋炀帝暴政不敢直言进谏,遇事多承望风旨,但到了评话里,他却称为了文武全才但出身微贱,最后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大将;笔者曾看到轩辕春秋论坛上讨论这个问题,有网友分析评话《隋唐》里增加的野辈第一朗司马的原型为高丽国太子李世模,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也未必完全如此,因为评话里的朗司马是姓拓跋的,“世模”和“司马”在苏白(评话的念白,带中州调)中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个人物基本上是可以视为一个原创的人物了。9 D- h) j  P: D
再说种师道,《水浒》中的老种经略相公(一说老种经略相公是他老爸,他是小种经略相公),是北宋名将,靖康元年十月病卒,生前曾出四次关键建议: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种师道建议再次出兵劫营,或者每夜发兵几千人袭扰敌人,可以成功,宋钦宗不用;第二次是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他日之患,宋钦宗也不用;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种师道急令调兵京城;第四次是临终遗奏,建议皇帝退守关中,众臣建议良臣李纲、宗泽代守开封,宋钦宗不用。在北宋立国一百六十年,养成浓重的重文轻武风气,即使到乱世,武将的话语仍然没有分量。到了评话《岳传》里,种师道与周侗、余环是师兄弟,同拜于红云长老(不知是否出家的金台)为师,本来坐镇边陲,后来率兵救援牛头山,与金邦三大王完颜乌骨几(阿骨打三弟)比试“六战”,“六战”者,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最后两人挑灯夜战,老种经略相公使出绝技“天地人三才锁喉枪”挑死完颜乌骨几,自己也力竭身亡。7 v' O; V! c& h0 U6 T! [
可以看出,尽管这些人物在历史上十分出彩,但他们在评话中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因此这当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在说书人一张嘴中娓娓道来,弄的人们真假莫辨搞不清了,甚至以为那是真的,真是印证了曹雪芹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是有还无”

TOP

天下无敌不容易: e& b! y2 `0 u2 K' Q" v. b$ r
% z+ z: j! W# |2 S7 }& k. ~$ _) e
一般来说,在评书或是武侠小说里,往往会出现一个天下无敌的人物,打遍天下没有敌手。如金庸的小说里如《射雕》里的王重阳、《神雕》里的独孤求败、《笑傲》里的东方不败等。在评书里,如单田芳版《童林传》里的袁大化、《白眉大侠》里的于何、刘兰芳《杨家将》里的王兰英,袁阔成《西楚霸王》里的项羽,张振佐的《东汉演义》里的巨毋覇等,这些人物,在各自的书里,可谓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几乎没有人可以在他们的面前走上10个回合左右。但是,这种现象在评话里很少出现,我所听过的评话几乎找不出这样的人来,即使是像《隋唐》里的李元霸,也是有对手的。
! S. m9 k4 c& h+ r" V5 @- B5 p  D其实,个人是倾向于把书里的最高武力分成两种类型的,即“神级存在”和“极限武力”两种。所谓“神级存在”是指这个人的武力在整部书里是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即使是武力最接近他的人,在他面前基本上也是被秒的份。这样的人在古典小说里是很多的,如《西汉演义》里的项羽、《说唐》里的李元霸、《残唐五代演义》里的李存孝、《说岳》里的高宠等,在他们面前,仅次于他们的高手们,如樊哙们,如宇文成都们,如王彦章们等,基本上是不堪一击,望风就逃的,他们在书里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基本上他们就如同流星一样出场短暂,但放出无限的光芒。
  J8 ]0 r3 K' b7 i所谓“极限武力”是指这个人武力虽然在书里也算是最高的,但远远称不上是“打遍天下没有敌手”,而是有至少一个甚至更多的人武力无限接近他,可以与他相抗衡或者至少可以跟他打上很长时间。典型的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尽管可能是书里武力最强的,但是就一个张飞就能和他打上一百多合不分胜负。如单田芳的《明英烈》里的常遇春之子常茂,尽管可能也是书里武力最强的,但蛮子虎牙、脱金龙、于皋等人似乎也不比他差;再如《薛刚反唐》里的薛葵,可能也是书里武力最高的,但看来驴头太子、秦文也不比他差,白文豹也能跟他战很长一段时间。总之,他们在书里就像一个最高的标杆,然后很多人都非常的接近这个标杆。
+ W  n# e# [7 i而在评话里面,基本上是没有“神级存在”而只有“极限武力”。在张国良的评话《三国》里就明确提出:“《三国》这部书与别的书不同,其中人物分不出谁的本领最好,也不断定哪一个人的武艺最差,而是各有所长,在书情的需要下,安排某人在某个场面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都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永久性的第一号人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无论如何,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艺的高下还是有的,如评话《三国》里要论到“极限无力”的话,应该是曹彰吧。《取东川》一段书里,甚至还出现了“五虎战曹彰”的桥段,正如书里说的那样:“这回书中出现的黄须儿,则是由五虎将来烘托”。但是,曹彰真能算是天下无敌吗?未必。在“五虎战曹彰”时,赵云、马超、黄忠他们都让曹彰吃了苦头,甚至狼狈不堪。
4 Q% [8 y( W; F3 J- J, X: `( K9 z在评话《隋唐》里,李元霸的待遇也远远没有《说唐》里的待遇那样好了,《说唐》里他是横扫天下的,但在隋唐里,他与老辈的前三位:张须陀、焦本忠、姚子林交手,却是吃足了苦头,差点失掉一条手臂,都留下心理阴影了;跟野辈第一的朗司马交手都打了两天不分胜负。尽管书里明确在三个(即小辈、老辈、野辈)第一里,李元霸的战力还是最强的,但是这个“最强”对李元霸来说,是来的相当苦涩和艰难的。1 u2 P, {- t5 G" z% ^
还有如《岳传》里的高宠,应该也是书里武力最高的,但是正是这个最高的高宠,跟岳飞角力却被岳飞摔了个跟头,颜面扫地;再如《英烈》里的蒋忠,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号战将,两臂都有五千斤膂力,但元朝刀王葛耶先、刀祖宗赤福寿都曾经跟他打平,尤其是刀王葛耶先,跟蒋忠打了三天都不分胜负,最后都挑灯夜战了。至于《狄青》里的“枪王”和“枪祖宗”最后都同归于尽,到最后都不知道谁是最强。
& `' H) w  W# U所以,对于评话里的这些将军而言,“天下无敌”的荣誉对于他们来说既是那么接近,但事实上又是那么遥远。可能他们会叹息:“天下无敌好难”!

TOP

评话的借鉴与突破9 }" r1 b  e! f9 b; U

5 J+ X# a0 N2 k) W- [5 x借鉴与突破也是苏州评话的一大特色,说书人说书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或者创作新段子时为了降低难度,经常会借鉴其他评话的套路,这个情况在评话里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不同的书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正方的事业正在节节胜利的时候,敌方阵营往往会出现一名少年将军,成为正方的拦路虎,而正方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该将实际上是己方将领之后,因缘巧合之下才会被敌方收养或录用,于是正方想尽办法,或派人劝说,或痛骂之责以大义,最终使该小将弃暗投明。最典型的当然是《岳传》里陆文龙和王佐断臂的故事,类似的还有《三国》里的王平归汉和《英烈》里李林归明的故事,都是非常相像的。还有如敌我双方的名将比试“六战”,所谓“六战”,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基本上是两个本领相差无几的大将,为了分出胜负而进行的单挑“游戏”,最典型的是《岳传》里种师道和完颜乌骨几的“六战”,最后同归于尽;类似还有《英烈》里明营傅友德和四川飞天将岳能的“六战”,这次是傅友德笑到最后;《隋唐》里李元霸和拓跋朗司马的“六战”,只不过比到车战就没比下去(似乎是朗司马不行了,具体记不清了);《狄青》里天巧星张旦与西辽无敌将乌鸡呱哒东方红(我没说错,确实是这个怪名字)的“六战”,当然张旦赢了。这些,能说不都是互相借鉴成果吗?还有,几乎每部长靠书都有一两位远程攻击的高手,比如《三国》里的黄忠、张苞,《隋唐》里王伯当、王世充,《英烈》里的吴福、李长生,《水浒》里的花荣等,他们的存在,能使任何对手望而生畏。
+ Y0 N; w) H! F要说借鉴的最厉害的,是两个套路:“二王二祖”和“四庭柱一正梁”两大模式。
% _4 Y; R8 B# c' X8 T( L' N% h/ ~“二王二祖”即“枪王刀王”与“枪祖宗刀祖宗”,我最早是见于《三国》,里面有“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刀祖宗”蔡阳、“刀王”阳群,都是第一流的名将,当然对于正方主角来讲,也是第一流的“绿叶”, 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刀王”阳群三人都给赵云充当了绿叶,“刀祖宗”蔡阳给关羽充当了绿叶。无独有偶,这“二王二祖”在其他评话里也有痕迹:1 L) e/ G$ I) t# T- U7 S
《东汉》里:“枪祖宗”秦虹、“枪王”刘庭和刘林(弟兄两个,一称“大枪王”,一称“小枪王”)、“刀王”杨思成,至于“刀祖宗”则由于掌握资料有限,不清楚是谁。
2 U" d8 B9 t; ^- p! T《隋唐》里:“枪祖宗”姚子林、“枪王”伍云召和罗成(伍是“南枪王”,罗是“北枪王”) “刀祖宗”杨义臣、“刀王”魏文通。
6 F% K! E9 ]: h9 i. k7 [& I* y" q& g4 |《狄青》里:“枪祖宗”赵登、“枪王”卢真、“刀王”铁铃,至于“刀祖宗”则不清楚是谁,书里也没有说。
. k) m0 q, Y4 I0 q9 z0 n6 ?3 ]! \《岳传》里:“枪祖宗”、“枪王”、“刀祖宗”都没有讲,只有“刀王”刘琦,不过从情节来看,有资格称“枪祖宗”估计就是种师道了,有资格称“枪王”的估计是岳飞,有资格称刀祖宗估计是没有。
) X! @+ K3 M  [  \. I! y3 N《英烈》里:“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先。4 D- }! N/ y; X+ n5 u; e
一般来说,使枪的比使刀的要厉害些,可能是说书人偏爱使枪的人吧,基本上在长靠书里使枪的名将要多于使刀的名将,因此“枪祖宗”、“枪王”基本都不缺,甚至还会出现人员超编的现象,而“刀王”、“刀祖宗”就不一定全了。而且使枪的名将基本上帅哥居多,即使上点年纪也是帅中年人或是帅老头,而使刀的名将难看的居多,象关云长已经算是长相相当不错的了。2 C9 U) F9 E6 `+ ]7 M% F) h: @; t
“四庭柱一正梁”,主要是指对手方面的能臣武将,他们是正方永远的威胁,所以也是必须清除掉的对象,只有当他们完全倒塌了,敌方的大厦才会土崩瓦解。这个套路,最早也是见于《三国》:河北袁绍拥有“四庭柱一正梁”: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为四庭柱,韩琼(陆版作韩荣,汪版作韩猛)为一正梁,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将军,可惜错跟了袁绍。这在其他评话里也有影子:
; y; ^* n) A( I) \《封神榜》里:正相爷商容、副相爷比干、武成王黄飞虎、上大夫梅伯为四根庭柱;太师闻仲是根正梁。当全部断掉后,姜太公就开始伐纣了。. h( j; T' Y- ?$ D( t
《狄青》里:西辽有“四庭柱一正梁”,四根庭柱分别是:枪王卢真、刀王铁岭、枪师白翼良、赞天王赵克,一根正梁就是枪祖宗赵登。据说后来也是因为内部矛盾而结局不好。看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是一点都不假。
* T0 `6 {2 I1 r2 m$ V3 H《英烈》里,提到元朝拥有“四庭柱一正梁”:枪祖宗伯颜图、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先、老驸马李金荣为四庭柱,太师脱脱为一正梁,都是当时最厉害的将军,可惜错保了元朝,内部又不团结。* h, Y# k2 s: g4 G0 q& C% R
至于《隋唐》没有提到,如果提到的话,我估计是这几人:隋朝四庭柱:丞相伍建章、大元帅韩擒虎、靠山王杨林、燕山王罗艺,一正梁为东昌王杨义臣,全部折断了,大隋朝的江山也就完了。9 I! w; O: N# J
借鉴得多的还有各种枪法:
2 \/ q' E! u* W# k如“楚霸王单手十八挑”,应该是出自于《西汉》是项羽的杀手枪,但在《三国》里张飞战张任、赵云战张郃斗曾经使用过;《隋唐》里伍云召战新文礼也用过;《水浒》里卢俊义似乎也会,但没有学全。
# v* d" D0 Q3 _1 b. f如“百鸟朝凰枪”,初见于《三国》是“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的杀手枪;但在《隋唐》里也是罗艺、罗成父子的绝招;在《狄青》里也是“枪祖宗”赵登的杀手枪。4 {: K& ]1 U. N9 ^
如“夹竹梅花枪”,初见于《三国》,是赵云的拿手枪;但在《狄青》里狄青(未发迹时)也曾经使过;《岳传》岳飞在辕门投书时在宗泽面前也演示过。) a7 w+ t* F4 V
如“落马金钱枪”,张国良版《三国》中,赵云凭此枪法枪挑赛猿精;在《狄青》里是枪师白翼良和他徒弟张旦的杀手枪。
3 w% Y0 J- H" }! E4 H0 m  P如“三才锁喉枪”:《岳传》中,种师道独门杀手枪,凭此枪法,种师道挑去完颜乌骨几;在《狄青》里,是“枪王”卢真的杀手枪;而《英烈》中的“枪王”方国珍也会使用。* F3 ~/ L) O5 i* \- M6 _
如 “鼍龙枪”:是《英烈》里“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和常遇春的看家本领,但似乎《隋唐》里的“枪祖宗”姚子林也是使用这一路枪法。2 ?, I1 D/ ^" ~) @& }
这样一来,就造成许多枪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了,但实际是却是见证了当说书初艺人们在创作评话时互相借鉴的事实。
' o$ k0 m1 A) V不过,在借鉴的同时,各部评话又有所突破,以避免绝对雷同。如“二王二祖”模式,除了《英烈》和《三国》一样,“枪王刀王”与“枪祖宗刀祖宗”都出现之外,其他多少还是有所差别的,如《东汉》和《隋唐》里“枪王”都有两个,而《岳传》里基本就没有出现,而且明确使枪名将里最强的是人称“高一枪”的高宠,使刀名将里最强的是人称“赵一刀”的赵必方,而不是“枪王刀王”或者“枪祖宗刀祖宗”。
: Y+ _/ m. V' z9 G& K- G0 o9 Z, `再如《隋唐》,基本上是借鉴了《说唐》十八条好汉的说法,但由于《说唐》本身关于十八条好汉的说法就有问题,从十二到十五和十七条好汉是没有的,只能靠猜测,而有些人很厉害的如曹延平和华公义、鳌鱼都没有上榜,所以评话却创造了三十九条好汉,分成了老辈、小辈、野辈三种类型,这样,就把书里有本事的人全部概括进去了,而且还创作了一些“新人”,提高了书的合理性。
# r. v6 s0 {6 O0 n. Y* t9 O7 N还有就是增加古典小说里没有的历史人物,这也是评话的一大突破。如《隋唐》里,就增加了张须陀、苏威,《岳传》里增加了种师道,《英烈》里增加了冷谦、周颠、铁冠道人,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在当时的确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这样一来,就能使情节更加具有可塑性,精益求精。一句话,评话就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借鉴与突破后成长起来的。

TOP

评书和评话风格的比较之二
. z. E6 I5 o" a# b3 r# B( q/ _3 \! j
+ M, k; L- p5 i. Q3 E评书或评话的风格差别之二,就是评话中的情节,加入说书人个人再创作的因素比较多,而评书相对就比较少。象评话三国,虽然基本的框架和路子跟演义差不多,但许多具体的情节则是与演义大相径庭,别的不说,就大将的武艺表现来看,演义里是简单的,描述无非就是如“战XX回合”、“XX一枪刺XX于马下”,比较干脆。但到评话里就不一样了,就枪法,就创造出了“百鸟朝凤”、“蛇盘七探”、“霸王十八挑”等等招数,这些,都反映了说书人对于评话的一种再创造。再如隋唐,原来只有十八条好汉,但评话却创造了三十九条好汉,而且还分成了老辈、小辈、野辈三种类型。再看杨家将里对七郎的描述,原来只是说七郎是员猛将,但为什么厉害则没有介绍,但评话里却是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七郎是如何学艺的,如何下山的,如何力杀四门的,将七郎悲壮而又短暂的一生都作了详尽的介绍。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说书人对于评话的再加工再创造,正因如此,评话往往带着说书人的个人色彩。+ @* z" F8 R* y+ z/ R$ r* u
而评书当中的情节,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居多,如袁三国,虽然大将打斗描述的也很精彩,但跟演义相比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再如连东汉,大将交锋甚至出现程式化:姚、马、岑、杜四先锋出战,先是其中一人与敌交战,然后战几十合“不分胜负”,这时就有另一人上去替下前一个,继续交战,然后又是战几十合“不分胜负”,又有另一人上去替他,继续交战……直至到最后一个上去,又是战几十合“不分胜负”,然后就是四个一起上,群殴对手,这样一来,就使得它的武力排行十分模糊。关于这方面的表述,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是单田芳和田连元,他们能够不受束缚,有一定程度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如单老,在他的《三侠五义》里对于徐良的刻画就是一种再创造,跟原来石玉昆的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直到后来敷衍延伸出了《白眉大侠》。如田老,他的隋唐书取消好汉排名,这可是就他独一家,其他隋唐书没有舍弃排名,这也是种创新。但可惜的是这老二位到后来,尽管不重复别人,却是不断重复自己,因此在他们的书里,雷同之处是非常多的,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 S9 N0 X6 ]0 ~% M2 p. @8 i& X7 k评书或评话的风格差别之三,评话里噱头(包袱)比较多,也比较明显,评书里就比较少,要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出来。评话里的噱头大体分三种,为:外插花、小卖、肉里噱。评话演员说书,外插花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外插花大体就是说书人说书时在书里穿插一些笑话、常识、道理、历史典故等内容,以增加书的趣味性,老艺人们,象张鸿声、顾宏伯、陆耀良、吴君玉等都精通此道。外插花放得好的话,则会调动书场里的气氛,调动听众听书的积极性,提高上座率,但如果外插花插得胡天黑地的话,如不该插的地方硬要插,或插出去后收不回来,只能硬生生地回到书路上来,那么其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到书的节奏,笔者始终觉得如扬子江、钱蓓斐他们的外插花就有点过了,有点影响到书情了。而且有时候外插花不适当的话还会引来麻烦,抗战时,张鸿声先生利用周佛海的名字放了个噱头,引起了哄堂的效果,但也把日伪便衣引来了,最后破财消灾。因此说,外插花是评话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门学问。小卖,大体是指利用书里的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这个是很见功力的,目前的老艺人中,象金声伯先生是比较精于此道的。从评话里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本身所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这主要就要看话本的精彩程度了。而要把这三者能够运用自如者,恐怕要老一辈的评话大家才能作到了,年轻一辈的评话演员还有待继续努力。% {4 w: U& Y8 r" t* \4 |* J& x! M4 M
再来侃侃评书,评书里虽然也有类似外插花的包袱,但是不多,大体上都是适可而止。如《雍正剑侠图》里,有时会介绍一些武术的常识,但并不感觉它们是多余的,而觉得是应该的,因为它使听众在听书之余,还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再如连三国里,有时会穿插一些东汉书里的内容,这样就使三国书的情节内容不再孤立,而是有机地与之前的东汉演义的内容联系起来,增加了书的历史性和趣味感。而类似小卖的包袱,在评书里也有,但要仔细品才会显示出它的效果来,如袁三国“七擒孟获”里说到有一次(第几次忘了)诸葛亮抓住孟获后又把他放了,孟获回去后手下问他怎么回来,孟获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得不说,于是说:“是诸葛亮把我放……放……放——放——回来的。”袁先生在念到第四个“放”时故意拉长了音调,就象京剧的念白一样,然后他加上一句说:“逼得孟获都念白了。”把孟获又狼狈又要面子,但又可笑的样子表现出来了。但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不会对此有感觉。而评话里面的小卖则要明显的多,不会这么含蓄。再说类似“肉里噱”的包袱,在评书里相对上面两种稍多一些,象单田芳说“雨墨告状”那一段里,雨墨在包公面前把到柳洪府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原原本本地禀报出来,甚至象冯君衡那些狗屁不通的对联,诗句都一字不漏地讲出来,这样,就体现出一种喜剧效果来,令人忍俊不住,同时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但是,相比评话来将,在评书里,这样的桥段还是偏少了。接下来,随着说书人年轻化,这个情况不知道会不会改观。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