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威望
- 0
- 金钱
- 14
|
79岁的著名上海说唱表演艺术家黄永生昨天下午结束了由他创办、已经坚持十多年的“曲艺大家唱”演出之后,在回家上楼的电梯上突然倒下,被送往普陀区人民医院后抢救无效,上海曲艺界失去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前辈表演艺术家。
! X6 @$ E# E% f8 `- j* J# C2 b
$ j3 @* k) F e/ B& {; m& T上世纪80年代以《古彩戏法》《高价姑娘》《买药》等作品红极一时的黄永生是“上海说唱”的标志性人物。虽然退休多年,但黄永生一直退而不休,他创办的“曲艺大家唱”每周一期已经办到了574期。著名笑星顾竹君告诉记者,自己昨天听到消息就赶往医院,但已经赶不及送黄永生最后一程。她说7月29日还和黄永生一起参与南翔一个“大家唱”,黄永生精神不错还上台演出,“唱得来得格好”。
. h- W! ]3 D2 m4 c* K1 M# M* L
昨天下午,在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曲艺大家唱”上黄永生还为大家表演了两段。当时在现场的薛先生告诉记者,昨天黄永生唱了一段《金陵塔》和一段《上海一日游》,“大家都说天气这么热,黄老师你不要来了。”薛先生说,黄永生心脏搭过支架,去年春节还住院动过手术,但就算是住院期间他都会跑出来参加“曲艺大家唱”,观众都叫他不来了,但他就是不听。顾竹君说,黄永生老师脾气犟,热爱这个事业,他说过“死也要死在大家唱上”。- }0 j0 Q- x9 O0 R" ?+ m) b
7 Z( I$ a* G0 O% s
! A8 h4 d6 S2 `9 s: G* r
追忆文章 ( v, {- H. g A& O: V" M
昨晚,当黄永生离世的消息传出时,大家都不敢相信——黄先生平素身体还算健朗,噩耗实在过于突然。接到记者求证电话的知名主持人曹可凡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壮起胆子,拨通了黄永生的电话,接起电话的,却是黄永生的夫人:“那一刻,我知道真的不好了! ”小学、初中都住在黄永生贴隔壁弄堂,还和黄永生儿子当了好几年同学的曹可凡,与这位前辈叔伯的感情很深,“小时候没什么东西看,我们没事就跑到黄先生家里玩,黄先生的说唱,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他是我小时候的偶像。 ”
: C, s% E5 L6 R2 \( L5 W2 l8 S7 E" c/ d d
童年家贫父亲惨死
. g/ v' W' G6 v' c: z) R& [* v7 V1 x. N8 i# e
“我们小时候,都看到黄先生对侍母至孝,后来从街坊口中得知,黄先生父亲是为了给家里买点大米,惨死在日本人刀下的。 ”曹可凡告诉记者。
O1 B& H, Q; r2 Q/ D* i! E7 |5 a$ F, T
原来,黄永生家贫早慧,读书成绩很好,少年时就酷爱说唱,课余和假日常从华山路步行至徐家汇听草根艺人说唱,也常去邻居家听无线电里的说唱节目,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上小学,他也常给父母表演说唱,日子虽穷,但也其乐融融。未料十岁那年,惨变横生,日寇侵占上海,老百姓日子水深火热,黄永生的父亲为了给饥一顿饱一顿的家人多买点新大米,被日本鬼子抢夺残杀,母亲勉强供儿子读完小学,再无余力。& ^- j5 _& | G4 p$ Y5 p
! Y9 q f5 S, ?( @$ E+ ^ m 心系说唱的黄永生,从邻居处听闻合作滑稽剧团团长程笑飞要招收学员,天赋极高的他考取了,“跟班”数月,虽然最终因为交不起拜师礼黯然暂别舞台,但这颗艺术的种子,已经在他心底深深扎根。
8 x x* B- W- ~
5 X5 M* q0 s" n: v- F% C 起于焊工执迷说唱/ L$ O; v& |, D% T& X
# P! ~4 s8 Y' a% Y) F" T% L7 M 1951年,黄永生考入工厂当焊工,很快,他成为兵工厂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厂工会活动室里挂着他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和乒乓比赛获得的奖状。渐渐的,他自编自演的说唱段子传了开来,广受好评,更让他代表华东地区站在了北京全国兵工厂职工汇演的舞台上。评委侯宝林问他: “你的表演是什么曲艺啊?”黄永生说: “是说唱吧。”侯大师说: “‘说唱’两个字的范围广泛了,天津大鼓、北京琴书、山东快板……这样吧,你是从上海来的,就叫 ‘上海说唱’吧。”
# p. c! M+ I8 r5 v7 K8 y
|. y4 n: [% G& I 之后,黄永生考入了市工人文化宫艺术团,成为业余曲艺演员中的佼佼者,“来自工厂的说唱家”这个称号,也就此与他密不可分。更引起了说唱艺术大师袁一灵的关注,黄永生经常登门向袁先生请教,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乐秀琴创作,袁一灵指导的《古彩戏法》在黄永生这儿唱火了:“毯子身上盖一盖,变出黄金万两……”许多年后的今天,这几句依然为老上海铭记。! q6 Z! I# B+ Q# s( \" t
?* c% M& Y: J. f2 \% P0 v 黄永生先后拜袁一灵和著名沪剧艺术家王盘声为师,也得益于戏曲创作人乐秀琴颇多,更为博采众长,受教于锡剧名家王彬彬、沪剧名旦石筱英,还多次向姚慕双、周柏春两位滑稽大师请教。姚慕双指导他,在台上出完噱头马上就要唱,使演出有个紧凑感。周柏春指导他怎样表演冷面滑稽,观众大笑,台上演出不能笑,最多有一点微笑。那些在台上疯笑的演员,观众看了会很不舒服。* U! t% k* `+ y' K: I' x
, u) ~ r! _4 q2 K( y; ` 在各位名师的指点下,黄永生陆续演出了名段《热心人》、《买药》、《香烟头》等等。
9 h$ h0 j* V5 M2 L% k! R( k5 n# j# l/ F, A( n$ Z
为了将上海说唱发扬光大,黄永生不仅将城隍庙梨膏糖叫卖声、“潮流滑稽”刘春山、“绕口皇帝”袁一灵的传统说唱进行逐个改良,还发明了“上海说唱”发展的重要道具之一“三巧板”。这个最早用于“小热昏”演出的击拍伴奏乐器,由黄永生改良成红木材质,并将其中两块以插销相连便于手持,最后还为之栓上红色穗子,就这样,从最初的伴奏乐器,“三巧板”变身“上海说唱”的重要道具。! V$ L6 L1 ?, E* [ @6 p; x
( n6 P# S$ |9 u; D4 y' X 普及传承倾尽毕生! d+ I( _0 ^' p. J. X* }
% {* b; E7 J# w7 n& r “黄先生在戏曲界是出了名的尊师爱友,”曹可凡说,袁一灵、乐秀琴两位老师的后事,他也是多多出力。黄永生为袁一灵举行了艺术研讨会,也在上海星舞台举行乐秀琴作品追思演出, “他重情义,不是人走茶凉,你要去黄永生府上,会见到墙上挂着袁一灵老师的照片,就是佐证。”
3 P0 _- Q6 G# a }6 A- u6 [$ M7 o: |- w% J: C. k% i
黄永生退休后,仍致力于普及和传承上海说唱,“黄先生身边总有本本子,他想到什么创作灵感,就在上面写几笔,到现在已经累积了厚厚几大本,把新闻热点和他的说唱段子都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我前年约他做《可凡倾听》节目,他开宗明义跟我说,有两个时间是雷打不动,绝对不能影响的:一个是每周日的‘曲艺大家唱’,一个就是他教学生的上课时间。 ”曹可凡透露,“他真的是在为说唱艺术奉献自己的生命。”1999年,黄永生创办了 《黄永生上海说唱大家唱》的公益平台,在徐家汇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越唱越红火,黄永生和他的伙伴们坚持每周日下午两个半小时义务表演。每个人进场,才收几块钱茶资,他就给所有的观众、听众演唱,还和大家一起合演,为了这,他后来几乎都不再接商演的邀约。也就在那里,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说唱”传承人的黄永生在近80岁时老来再得徒,2010年,收年仅5岁的小曲艺爱好者连彬尧为关门弟子。他更有意将小彬尧定为下一代非遗 “上海说唱”传承人。( F! o* ?* L+ f( I9 y3 K
. m a1 e& o. ?5 `) q
令人感慨万分的是,黄永生曾笑着对媒体说,“我太太整天讲 ‘唱嘞’(不要唱了),我讲‘我不唱要死的呀,唱了倒不会死啦! ’我和‘大家唱’的人保证过:‘我活在世界上,我每个礼拜一定要来! ’”
0 e# e6 ~. F/ o, g) K* [; b2 T4 `' m ?
讽刺文学付诸语言
3 u$ k* n7 |9 v/ @6 U2 M; G( _. b3 v% I+ a6 m/ B, L9 X0 v
在曹可凡眼里,口齿伶俐,先天条件极好的黄永生对刻画人物方面更是别有一功,简直可以说是语言上的讽刺文学家:“我最喜欢他的 《买药》,真正活灵活现! ”
+ ~5 G3 @. R0 h7 }6 g
* _0 y9 R; S! w4 H- E I$ S 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汝刚则说:“曲艺表演艺术家黄永生的上海说唱的嗓音高亢,韵味十足,‘味道好极了’! ”他透露,自己第一次聆听黄永生老师的演唱,正是特殊时期:“一位好友四顾无人,悄悄问我:‘明天有空吗?我带你去听老唱片。’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稳。最感兴趣的是黄永生演唱的《热心人》,意犹未尽,一连听了好几遍。虽然第一次领略说唱艺术的魅力,但永生老师的演唱余音绕梁,在我脑海中留下极深印象。 ”* d' i& C8 @; K, j/ h
- A3 l! i4 t" r8 l9 h
黄永生不仅艺术高超,对年轻一代更是关心,王汝刚表示: “我初登舞台,在滑稽戏 《苏州两公差》中扮演小京官,永生老师看戏后,勉励有加,他指点我学习袁一灵先生的 ‘三小’表演诀窍——小人物、小手面、小动作,四两拨千斤,对我启发很大。”在生活中,黄永生有时也会让王汝刚看不懂,无甚收入,经常倒贴 “曲艺大家唱”: “永生老师总是说, ‘空缺我来补,看到大家的笑脸,我心里乐意,做人嘛,钞票应当要用脱点。’”
7 z: R i# A0 Q3 M V. a
# i4 T, N' B. a* o/ w* x 黄永生经典曲目唱词节选
2 c# E# M& w+ k1 `/ x. M& w- t( C* T0 K1 ]( h8 g" Z. G9 L
《金陵塔》 桃花钮头红,杨柳条儿青,不唱前朝评古事,唱只唱金陵宝塔一层又一层……
: c6 [5 j" u( w7 n- D D! @) ]1 H7 E u% i
《古彩戏法》 锣鼓敲,叮咚叮咚叮咚响,喇叭响,咪哩吗啦咪哩吗啦,蛮闹猛,一场古彩戏法开了场,毯子身上盖一盖,变出黄金万两……9 V+ j8 L2 p/ P+ l8 h
. D" P# G* A+ L( h
《做人要做13点》 嘴巴甜一点,微笑多一点,脑子活一点,行动快一点,心态平一点,手脚勤一点,良心善一点,讲话轻一点,肚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毛病少一点,钞票有一点,运道好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