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琴弦上的武乡——鼓书

作为一名民俗爱好者,搜集各地民间艺术一直是我的必修课。近期,我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山西民俗已接近尾声。可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就像一个真正热爱旅行的人,不会甘心只逛常规景区,而更愿意去寻找和发现不为人知的美景一样,我希望寻找到一个鲜为人知的山西。带着这样的目标,我来到了山西武乡,探寻这里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但并不为更多人知道的民间艺术——武乡鼓书。, L5 }7 x1 Y2 d- [, L4 _

0 k& M7 _+ c8 `$ Q; R6 |' n0 X    ; ^# {  l/ P# h+ U4 C& s
- a, r) U  c2 T8 U+ w- A& c: K, y
    说到武乡鼓书,它还有一个挺不体面的起源——最初,武乡鼓书是“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说白了就是叫花子讨饭用的。经过后来的不断演变,到了清代,便已形成六七人的规模,增加至七件乐器,并流传至今。
1 g3 k: T! [- t  {% R/ a    听武乡当地的老人们说,武乡鼓书曾在抗战期间达到较高水平。那会儿,武乡的男女老少都参加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武乡的艺人也组织了盲人宣传队,在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不同唱腔,并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为抗日救亡做贡献,受到了政府的多次嘉奖。
# y* m4 i5 Z, o4 a6 f1 j, @' {7 H1 S# g/ e* S' ]& N! e
    # O* B4 `  `2 H+ S2 B
1 X7 e1 C/ `; T; c6 Z, J
    最难能可贵的,是武乡鼓书一直都流传在民间,用方言表现,故也最有乡土气息,是山西大地上,最真实和敏感的神经末梢。然而,抗战时期的鼓书艺人,今已大多作古。当时的鼓书作品,多是口口相传,没有留下多少文献,更别提视频了。很多唱段都已失传。想来这也是武乡鼓书没有流传开来的重要原因吧。, L  F, S' y3 e7 E
    我很有幸,在山西武乡八路军文化园听到了纯正的武乡鼓书。这儿是一个以八路军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园区,每天最少有两场老艺人的鼓书表演,每逢节假日,他们还会加演两场。唱段多以赞美武乡、讲述八路军故事为内容,偶有民歌演唱。
5 ]/ Z  T8 X/ {' Z* k0 M0 X" w1 L# j
+ |) r5 Q6 I. c. g# Y   
% S; i" h7 M2 O3 A% p
6 i) {1 g% j+ I% }  z0 \    我去八路军文化园听书的当天,正好遇到了一队荷兰媒体的新闻记者在园区做采访。他们是以宣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采访活动,将武乡鼓书作为一个重要板块涵盖到了里面。我想,这样民俗而且非常有意义的民间文化,将会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迟早有一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乡鼓书将会走出武乡,走到世界的面前。0 x, Z  g& h- }& C
    视频http://v.qq.com/page/y/5/n/y01604xb05n.htm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