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与师友之间

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与师友之间(1)
: S: B' k. p; G$ a                                                                                       作者:上海采风 吴宗锡
, ?2 ?& ~' g6 r9 t      蒋月泉是近现代评弹流派唱腔传唱最广的“蒋调”的创始人,他对评弹表演的主要手段“说、噱、弹、唱”都有很高的造诣。新中国建立后,他致力于评弹表现现代生活的书目建设和艺术的革新提高,他参与编演的现代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 1 / 5雄》、《王孝和》、《江南春潮》、《白求恩大夫》、《人强马壮》,以及长篇《夺印》等,都为评弹书目和艺术的创新发展打开了新的生面,他还为传统长篇书目《玉蜻蜓》,《白蛇传》的推陈出新、整理提高作出了卓著的成果。因此,被评弹界以及广大听众,众望所归地推崇为“一代宗师”。
) C) T+ I8 f2 s, o! I/ v/ l. S5 w      蒋月泉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诚然主要在于他的超群秉赋和刻苦敬业,同时,也是和他的善于思索、虚心学问、尊重领导、敬师爱徒、广采博纳等优点分不开的。他的这些优点突出地体现在他与老师、门徒、搭档,以及上海评弹团的同仁们的交往、合作、情谊之中。% t6 A1 `* }4 t" [8 ^
蒋月泉与老师
2 y; l2 O+ S: X1 b, W) ~% W      蒋月泉最初师从评弹艺术家钟笑侬学传统长篇弹词《珍珠塔》。唱《珍珠塔》的,都唱“马调”唱腔流派,钟笑侬的风格,更注重唱调的语言因素,明快流畅,长于叙事。但蒋月泉以唱委婉柔美的“俞调”打下了深厚的功底,他偏爱细腻抒情,且又不喜欢《珍珠塔》这部书的书情书性。于是,他就改投以说《玉蜻蜓》著名的张云亭为师,学说《玉蜻蜓》。不过,对于钟笑侬他一直执弟子礼,非常敬重。蒋月泉进了上海人民评弹团之后,还曾推荐钟到团里担任艺术顾问。
& Z2 R  l1 H# ?      张云亭出身艺人世家,说表凝练细致,熟谙评弹结构、技法,语言精到。能敷陈书情,丰富内容。蒋月泉跟了他,在说功上打下坚实基础。张云亭有一个习惯,每天下台后,躺在榻上想书,琢磨书艺书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在香烟空壳上,顺手抛进身后的字纸篓里,日久后,积聚了一大篓。蒋月泉满师时,师母见他勤奋好学,将篓中的空壳字条悉数送给了他。蒋月泉如获至宝,拿回家去,仔细研读,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书情内容,而且还从中学到了结构书情、提炼语言的方法要领和技艺。
+ f( @( }" b8 r( Y      蒋月泉早岁因在电台演唱开篇而一举成名。他在江浙码头书场演出时,一次借宿与他在同码头演出的姚荫梅处。晚间二人促膝交谈,谈到书艺和声名,姚荫梅坦直地对他说:“你的弹唱很好,但说还不能与之相配。声名很响,名实未必相符,好像小身体穿了一件大衣裳。”听了姚荫梅的直率诤言,蒋月泉并不感到不快和气馁。从此他更奋力于自己书艺的全面提高,注力于说噱技艺的研究。( E- C1 @. t: y
      蒋月泉在弹唱《玉蜻蜓》的“同册”中,十分钦佩周玉泉的艺术造诣。周玉泉曾向有“翡翠玉蜻蜓”美誉的名家王子和学艺,又形成了蕴藉飘逸的“阴功”风格,并创始了自己的“周调”唱腔流派,是上世纪30年代驰名上海的三大单档之一。但周玉泉的老师王子和是张云亭的胞兄(张云亭入赘张姓),故若论长幼辈分,周玉泉应是蒋月泉的“隔房师兄弟”,属于同辈。然而蒋月泉心仪周玉泉的艺术造诣,为了艺术,尽管那时蒋月泉也已是驰誉沪上的响档,他仍然愿意降低辈分,拜周玉泉为师,虚心受教。在学艺三年之后,又充当周的下手,拼档一段时间。从此,蒋月泉的书艺,有了全面的飞跃提高。他后来说:“我有幸得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正如临摹到一本好的字帖,打下了正宗的扎实基础。”今天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蒋调”,也就是在“周(玉泉)调”的基础上创始发展而成的。1961年,周玉泉到上海演出,在一次上海人民评弹团的宴请会上,蒋月泉说:“我拜了周玉泉先生才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而周玉泉接着说:“有了你这样一位学生,也使我增光不少。”应该说,二人说的都是实情。
, r$ O( g% h7 ^3 v( Y; D* \/ W蒋月泉与搭档# \; o9 ~) x3 H3 c8 f1 m: T3 P
      蒋月泉为周玉泉当了一段时间下手后,自翻上手,曾与师弟钟月樵拼档说《玉蜻蜓》,钟月樵说书认真规矩,弹唱也有功力。蒋钟档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七煞档”之一。1948年,蒋月泉又与自己的大弟子王柏荫拼档。王柏荫也曾跟张云亭学艺,又曾随蒋月泉聆听周玉泉的演唱,其书艺书风和蒋月泉更为接近。在拼档演出期间,两人在下台之后,常切磋书艺。有时散了夜场,步行回家,两人住得较近,便一起边走边谈,讨论书艺。往往学生把老师送到家门口,欲罢不能,老师又把学生送回他家门口,还是谈论不完,又送来送去,反复几次,最后还要站在家门附近马路转角的一只高大的邮筒旁边,谈到夜深方才分手。用蒋月泉的话来说,“真是比谈恋爱还要热络”。由于他们师徒情深,对艺术有着共同的热爱,对书情理解较深,演出时配合默契,上世纪50年代初,成为沪上著名的双档。
1 s% W& Y+ B* T1 [/ b& J9 L. @      王柏荫的学生苏似荫,一度也跟蒋月泉听书学艺,并当过他的下手。上世纪50年代初进入上海人民评弹团,受到团内的多位名家辅导,成了中年演员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团中的“硬里子”。在1984年举行的“蒋月泉艺术生活五十周年纪念演出”时,蒋月泉师徒、祖孙三代同台,拼档演出《玉蜻蜓》选回。蒋月泉上台的开场白,先自谦了几句,然后介绍说:“坐在下首的是我的学生王柏荫,他的书艺精湛,有些地方已超过了我,是‘青出于蓝’。”接着再指指坐在王柏荫旁边的苏似荫说:“那边还有一位‘胜于蓝’呢。”一句成语经蒋月泉的活用,既介绍了他与王柏荫、苏似荫的关系,又表达了他对后辈的称扬,博得了满场热烈的掌声。人们赞赏他的机敏、睿智,也称道他的虚怀若谷,一时传为美谈。
# j5 W+ a' x" Y      1959年,上海人民评弹团为了集中艺术力量,根据团内拼档优化组合方针,对主力双档作了调整。蒋月泉开始与朱慧珍拼档。朱慧珍在评弹听众中向有“金嗓子”之誉,蒋月泉曾评价说:“她功底扎实,唱的‘俞调’‘蒋调’严谨官正,契合法度,技艺全面。她的书艺称得上是纯、真、正。”拼档时,二人正值盛年,一心扑在艺术上。团领导为他们配备了作家陈灵犀,合力整理传统长篇书目《玉蜻蜓》和《白蛇传》,三人团结合作,可谓“珠联璧合”。蒋月泉后来回忆这一阶段他们双档的工作情况时说:“这阶段中我们全部的生活内容,也即是全部的工作内容,可以说,就是:默书,想书,搭书,说书。每天上台说一回新写的书,上午排,下午说,傍晚修改,夜场再说,下了台还要讨论研究,也无暇再顾及别的什么了,但是合作愉快,感到充实。”
4 [6 q) E; ]$ a$ C$ Q. D* O4 B' t      蒋月泉、朱慧珍的唱功都是上乘的。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为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抒发真挚的感情,他们发展了“蒋调”“俞调”的新腔,并创造了男声“蒋调”与女声“俞调”的对唱,对评弹弹唱作了开拓性的发展,被听众称为“蒋朱调”,成了评弹男女声对唱的一种典范。他们又在团领导的策划、辅导下,完成了《玉蜻蜓》《白蛇传》中的菁华选回《庵堂认母》《端阳》《合钵》等的加工整理,对文本和表演艺术都作了精心的创造,成为传世的经典书目。蒋月泉后来一直说:“这一段艺术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 g  L1 c/ X: s; }* Y; @7 @( `      1960年代后,朱慧珍因患病,不得不辍演。蒋月泉由领导安排,与当时的青年演员余红仙拼档,改编、排演长篇现代书目《夺印》。余红仙嗓音嘹亮,响弹响唱,朝气蓬勃,但缺乏严格的说唱基本功训练。蒋月泉弹唱细腻,抒情,讲究韵味;而说表又以温文飘逸,注重结构、修辞见长。拼档之后,蒋月泉以前辈对后起精英的爱护和责任感,通过排练、演出,精心辅导。一个时期下来,余的书艺有了较大的长进。拼档演出的新的长篇书目《夺印》,受到了陈云同志的称赏和听众的欢迎。
( c4 I* F3 {' f, {1 C0 F1 U# h蒋月泉与合作者9 Y' t1 g' Z, }) M8 k1 {1 L
      除了演出长篇的拼档合作以外,蒋月泉还在演出多部中短篇时,与上海评弹团的多位艺术家同台合作演出。对于这些合作者,蒋月泉总能发现和称扬他们的特点和优长,并称揄配合。
+ V" I- U# N# u                                                                                                                                                          未完待续" @$ h+ X/ L! K5 I1 y
                                                                                                                                                   (本文原载于2016年第3期《上海采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树根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