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大明英烈传
& x: e6 x% ~9 r. C0 |) v# ]% c. D3 j  r8 y7 ]
《大明英烈传》此书根据明人讲史小说《英烈传》及几个有关评话分段加工而成,有“小三国”之称。笔者到现在为止听过的主要是张鸿声、张效声叔侄的音频。而张鸿声先生的话本,经过整理,曾经用《大明英烈传》书名,由湖北群益堂分上、下二册,于1986年3月出版,也有幸目睹。
# R) x& H/ h, @0 @说起来《大明英烈传》全书分六个段落:第一段《反武场》述元末,丞相脱脱以开武场为名,诱骗天下英雄入京,欲在武场以地雷火炮加以杀害。刘基洞悉脱脱阴谋,专访隐居务农的常遇春,请常赶至武场通知众英雄。常至武场,大门已闭,遂纵马跳围墙,入武场告脱脱之诈。众英雄反出武场时,元兵放千斤闸以阻。胡大海手托千斤闸,蒋忠扳倒北梁楼,众英雄终于脱险。
# I4 F1 i( i1 V3 W" b第二段《取金陵》讲述朱元璋于小梁山率军起义,三聘徐达出山。徐达挂帅,率常逼春、胡大海等定濠梁,降泅州,取滁州、和州。脱脱率元兵征濠梁,正与朱军大战时,被奸臣萨敦害死。朱军将领孙德崖叛变,谋害朱元璋,蒋忠保驾阵亡,孙德崖兵败被诛。朱元璋命常遇春兵迸金陵,三打采石矶,占太平府,困集庆路,攻占金陵,称西吴王。朱为筹集军饷,没收家藏“聚宝盆”的巨富沈万三家财。
) h1 z/ Z4 ~; K& {第三段《牛塘角》讲述朱元璋命徐达挂帅东征张士诚,取镇江,围常州,在牛圹角为张军所困。马头军王玉得胡大海推荐,单枪匹马三冲敌营至金陵求援,汤和率兵解围。
$ M# k7 v; R" ]$ U' a# n第四段《战太平》讲述常遇春奉命攻打宁国府,招降元守将朱亮祖。汉王陈友谅欲与朱元璋争天下,兵进太平府,朱军守将花云战死。朱元璋率兵亲征,大战九江口;朱将华云龙假扮张士诚之子进阵营被陈招为驸马,三吊金鳌,大破陈友谅军。
) E. \: l5 M3 z, Z6 s' }% |第五段《打江西》讲述朱元璋御驾亲征,攻打江西陈友谅,但反而中计被围南昌城。四川王明玉珍派人调解未果。朱元璋大战江西、四川二邦,召开兴隆大会。" E% r# v- i8 }3 S) f2 O  t$ Y
第六段《灭江西》讲述朱元璋降服方国珍,二次进军江西,三打凤阳,鄙阳湖炮轰陈营,陈友谅兵败被杀。
1 X, W. _) B5 S: {; k" l2 J而后面还有三打姑苏城,擒张士诚。继而胡大海率军进川,灭四川。常遇春挂帅北伐。常遇春阵亡后,由李文忠挂帅继续征元。最后灭元,统一天下,建明王朝。这一段情节不但话本里是一带而过,即使是张效声先生音频,是公认说的最全的,这一段也只是连说带表,用了大约半个小时就说完了。根据有的知道点消息的人说是后面只有一条书路了,没有详细的情节;或者另一说为后面的内容跟前面的内容相比不完整,有很多漏洞。但无论是后面的情节不完整还是后面根本就只是一个粗的书道子,这个问题随着张氏叔侄去世也无从得知了,只能存疑。

TOP

再来说说评话《英烈》的人物塑造。这部书的人物塑造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重要角色,都带有强烈的个性,也都带有很大的缺点。相比《三国》里面的诸葛亮、赵云,《隋唐》里面的秦琼、徐茂公,《岳传》里的岳飞、种师道等比较完美的角色,《英烈》里基本找不到(勉强要算的话估计马娘娘可以)。
/ T# V! B, L6 z朱元璋,在评话里里前段心狠手辣,寡情薄义已经有所表现,如《取金陵》里有这么一段:元宵节看到一个灯,怀疑人家讽刺马娘娘,朱元璋就在这家门口插一面芝麻旗,明天满门抄斩。老百姓图个热闹就要把人家全家处死,而须知朱元璋此时刚刚割据金陵,屁股还没坐稳啊,就不如此不把人当人看。还有这一段:当沐英指出金陵的地势在军事防务上有缺点时,朱元璋首先想到的不是改进防务,而是想:你以后紫金山上架炮打,我全完了。于是拿了一只橘子朝沐英嘴里一塞。沐英不懂,回到后宫问马娘娘,马娘娘说,这是你爹爹要你死,象吃橘子一样剥你的皮,抽你的筋。你快逃吧。须知评话里设定沐英是朱元璋和马娘娘的亲生子,只因婚前的行为,后来为了顾及朱的颜面,而改认为义子。亲生儿子尚且如此,旁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如《战太平》一段:当花云为国尽忠后,他夫人历尽艰辛抱着儿子花奎来到皇城见驾,但朱元璋仅仅重视花奎,对于花云夫人漠不关心,导致夫人撞死在金殿。飞箭太岁田雨怒斥朱元璋,朱不是感到羞愧而是恼羞成怒要拿他问罪。可见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那么为什么天下反王中就是他最终成功了呢,我想可能是朱元璋“厚”“黑”功夫到家,又豁得出去,而其他人都不能。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心肠黑,不吃亏。朱元璋的“黑”上面已经讲的很多了,“厚”也体现过几次,朱元璋好几次在关键时刻能够对文臣武将“服软”,这在其他反王身上是看不到的。而且关键他还豁得出去,在“花云事件”后,三大帅金殿交印时,他有段内心独白:你们(指汤和、常遇春们)也跟着一道起哄,你们甩纱帽,大家都甩了,你妈妈的,我回江北放牛去。诺大家业,他能舍下,而天下其他反王却是不能,这也是他优胜于其他反王的地方,所以因此最后他来当皇帝了。
. u- N2 g  T2 Q9 K2 d9 A: r8 ?9 W刘伯温,解放前是说他会论算阴阳,呼风唤雨,移山填海这些法术的,当然解放后都改掉了,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敢为天下先和自恃清高的毛病没有改掉。道家是主张不敢为天下先的,而儒家虽然主张入世,但也不敢为天下主,自觉地居于臣的地位。这些在刘伯温身上有充分体现,论才能,他比朱元璋不知道要高多少,但是他不敢出头当天下主,而是把希望和理想寄托在朱元璋身上,这跟当初刘邦斩蛇起义,萧何他们公推他为领袖一样。而自持清高这点也很明显,在评话里,刘伯温实际上内心里是看不起朱元璋及其文臣武将任何人的,在他心里,那些人都只是实现他抱负的棋子、工具而已,因此当战太平要牺牲花云时,就牺牲了,在刘基心里没有哪怕是一丝犹豫;要与朱元璋合谋沈万三的财产时,不惜逼得沈家破人亡在在所不惜。而且每次做出谋划基本不带说明解释的,颇有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在太平之战时,他的计划只有朱元璋和当事人花云知道,连三大帅徐达、常遇春、汤和都不知道,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内心深处是看不起这些武将的。所以导致众将也对他心里不服。所以相比《三国》里的诸葛亮,刘基明显是差了一筹:孔明能令上下心服口服,而刘基不能;况且比起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基也少了一丝人情味。
1 ]' n6 m) q4 O% a: ~+ k4 ?徐达,是朱元璋效仿刘玄德三个茅庐请来的,是当时天下三个半帅才(徐达、张定边、傅友德、汤和(他只算半个))里最好的。但在实际军事中,也表现出决策失误、用人不明的缺点,如牛塘角战役里误用降将邓青。更加不足的是原则性不强,碰到一些冲突往往妥协了之,和稀泥,如胡大海多次违规,他对此也睁只眼闭只眼,跟《三国》里诸葛亮、《隋唐》里秦琼、《岳传》里岳飞相比是要差了些。
$ v2 o/ f4 u; k0 ?6 c5 S汤和,半个帅才,性格有点老好人的倾向,导致不能服众,在“王玉事件”上胡大海就曾经顶撞过他,搞得差点不能下台。5 ?9 w, `9 `# _3 U. J7 \4 s
常遇春,应该说是书里风头最劲的一个,尽管本领很高但不算最高,但风头总由他来出,象马跳围墙,叫反武场;三冲卢沟桥,三打采石矶;杀死刀王等事情都是由他来完成的。但为人处事过于严苛,据书里讲,胡大海在老百姓中的亲和力要比他高的多,评价两人手下的军队也是这样,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在金殿交印时也不如徐达和汤和积极。在武力上面常遇春在书里似乎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一生都生活在鼍龙枪的阴影里,他曾经三中鼍龙枪:宁国府碰着铁背鼍龙枪朱亮祖(枪祖宗伯颜图的小徒弟),初中鼍龙枪;到台州碰到银背鼍龙枪枪王方国珍(枪祖宗伯颜图的大徒弟),二中鼍龙;到八达岭遇到柳河川金背鼍龙枪枪祖宗伯颜图,三中鼍龙枪。而且三枪都中在同一个地方。尽管笔者觉得常遇春是书里武力成长最明显的将领,在反武场的时候完全被枪王方国珍压制,到宁国府能与枪王的师弟对抗,到台州能与枪王对抗,到最后,居然枪祖宗伯颜图要使用独门枪才能战胜他,但遗憾的是常遇春永远慢一拍,鼍龙枪72招正枪法,3招独门枪,他原本只会71招正枪法,后来跟朱亮祖(会72招正枪法,第一招招独门枪)动手吃了亏,后朱归降后补授他第72招和第一招独门枪;后来跟枪王方国珍(他会第二招独门枪)动手又吃了亏,后方归降后补授他第二招独门枪;但到八达岭遇到枪祖宗又败在第三招独门枪下并失了性命。所以说,常遇春一生都生活在鼍龙枪的阴影中,直到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个悲剧人物了。5 w6 m# [$ t" \
胡大海,书里唯一的喜剧人物,类似于《三国》张飞、《隋唐》程咬金和《岳传》牛皋一类的福将,为人耿直中又有些狡诈。但缺点是容易上情绪,钻牛角尖,从几次大闹演武堂就可以看出来。而且有时不顾大局是非,如常遇春得罪了他,他就有意无意地挑拨常遇春与花云的关系,最后导致常、花两人关系紧张,到太平之战时,花宁可走远路向金陵求救也不愿意向近处的常遇春求救,最后导致花云殉难,其缘由就是胡大海的缘故。再如台州平定方国珍之战,也是他一开始把方的弟弟杀掉了,导致横生枝节。但总的来说,这个人还是个听众所喜爱的人物,他待老百姓没有架子,而且嫉恶如仇,所以他的手下也没有敢为非作歹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学习,如拜刘伯温为师,也善于总结经验,打仗灵活,所以屡屡能打胜仗,因此到最后,能成为平定四川的领兵大元帅,这是难能可贵的。' T: {8 Y6 T  p9 p
花云,这个人物在北方评书里只是早期匆匆过场的一个平凡人物,而且还是个愣头青类型的人物,但是到了评话里就变成文武双全的大将了,原来是天下四大反寇之一,是山东72家山寨的总瓢把子,论武艺,只在前期的常遇春之上不在常之下;论胸襟,有拥立之功但朱元璋薄待他也无怨言,而且肯自己花钱经营太平府不向朝廷要钱;论忠义,后来突围被俘但是宁死不降。可以说这个人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可惜有一点致命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就如同当年的楚霸王一样。本来太平之战,最高决策层的计划他也知道:牺牲太平府歼灭陈友谅大军。但是他打心眼里反对这个计划,自认为自己有能力击退敌军,不惜为此抗命。事实证明了他是错误的,所以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TOP

华云龙,别人打仗靠手脚,这个人打仗全靠张嘴。在朱元璋手下的大将里,这位是比较特殊的,给人感觉不像个武将倒像个文人,武功平平,厉害之处全在于他的口舌。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使命——做卧底,成功地无间掉了江西数十万人马,因此他这张嘴胜过别人的刀枪。7 V- s/ S5 w- s
蒋忠,前段《英烈》朱元璋手下头号勇将,两膀有五千斤神力,在反武场时曾经搬到北梁楼,手托千斤闸,大战刀祖宗,解了众人的大围。跟随朱元璋起义后,在北和州,曾经跟刀王大战三天部分胜负,后来挑灯夜战,终于把刀王累吐血。由于为人过于憨厚耿直,尽管得到全军上下的爱戴,但遇事未免反应慢,所以后来在兴隆会上为保护朱元璋被乱箭射死。
, Z( j. h7 [, ?9 n吴福,绝招是暗器“掌中箭”,且箭上喂有剧毒,是隐士冷谦的得意弟子,靠着这手独门暗器,基本上是横行天下,没人敢阻拦。曾经帮助朱元璋逼死刀祖宗。生平畏惧的是其师兄四川元帅李长生,因为李也有一独门暗器“肩尖炮”,果然,后来在朱元璋方面与四川方面交战的过程中与师兄遭遇,结果同归于尽。
. o+ N8 Z1 ~3 R/ Q; ^) Z傅友德,隐士周颠之徒,刘伯温的师弟,原来是天下四大反寇之一,割据安庆,后先投陈友谅,后投朱元璋,是后段《英烈》中朱元璋手下头号战将,六战俱全,智勇双全,曾经跟四川名将飞天将岳能比试六战,最后取得胜利。
" A, h" s! i% }4 Z# T+ O8 _沐英、李文忠,这两人是小辈中的佼佼者,不过从书里来看似乎李文忠更有大将之才,而沐英似乎要平庸一点,尽管从军官等级来说沐英要高一级,因为沐英是貔貅将,而李文忠是虎将,但的确看不出沐英有什么地方高于李文忠的,可能唯一高的地方就是他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李文忠只是外甥吧?
0 W8 `/ K' K: e, A* n. F蓝玉,常遇春的小舅子,伯颜图的孙女婿,为人心狠手辣,为了投向朱元璋,不惜杀死妻子,典型的“杀妻求将”,完全不顾多年夫妻之情,也不顾他们之间已经有个孩子了,因此,连朱元璋都有点看不上他,因此一开始就没有得到重用。  B2 x) ~/ F# q" F
陈友谅,江西汉王,天下四大邦反王里实力最强的,原来是江西徐寿辉手下元帅,后来杀掉徐,自立为汉王,应该说这个人前期还算个人物,厚黑学也很到家。但到后来杀掉徐寿辉称王后,智商水平直线下降,变得如同《三国》里的袁绍似的人物,志大而才疏,有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后被朱元璋打败也属不冤。0 ^$ P4 e# \1 D9 {9 j
方国珍,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台州王,枪祖宗伯颜图的大徒弟,为人倒是还算仁厚,但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没有图天下之志,最后干脆就投降朱元璋了。
5 q$ x" ~! k1 b2 @. a张士诚,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姑苏王,早年靠着十八条盐扁担起家,从高邮起义后攻占平江(苏州)割据称王,但称王后就身陷在江南温柔乡里,不思进取,小富即安。而且仗着自己富裕常常当冤大头,给人以草包的形象,不过最后苏州城被朱元璋攻破他选择了自杀倒还算条汉子。# c- O2 B4 Z, I" k: u- \
明玉珍,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四川王,实力非常雄厚,尤其是其手下武将,是天下反王里平均水平最高的,但明玉珍为人显得有点过于忠厚,忠厚到常被人忽悠,如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战争原本跟他无关,但他两次被陈友谅忽悠两次插手,结果损兵折将。
8 R2 p: n+ p1 u  |元朝四庭柱一正梁:脱脱,类似与《封神》闻仲、《隋唐》杨义臣和杨林兄弟,都是忠心为国,独立支撑危局。但是从结局来看甚至上述几人,上述几人都是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而脱脱是被朝廷昏君和宵小所害,从这个意义上看有点象岳飞。不可否认,老太师脱脱是书里朱元璋方面唯一不能通过军事手段而只能使用政治手段解决掉的厉害对手,但是,在那样的年代,也注定了这样的人物只能收获悲惨的下场。伯颜图,13岁就从军,随元世祖东征西战,后得遇异人传授鼍龙枪,从此纵横无敌,并获得“枪祖宗”的称号,到元末,年届百岁高龄的他还能枪挑明军主帅常遇春,可谓老当益壮了。葛也先,元朝刀王,孤守北和州,与朱元璋手下大将轮番交手斗取得胜利,后与朱方勇将蒋忠连战三天不分胜负,最后挑灯夜战被累吐血,伤愈后中徐达之计城关失守,老母也被胡大海误杀。后欲杀朱元璋报酬被常遇春飞鎕射死。赤福寿,元朝刀祖宗,江南集庆路总管,孤守金陵,受到朱元璋手下大将群殴尚且不败,但生平畏惧吴福,最后刘伯温利用这一点设计谋用吴福逼死了他。李金荣,元朝老驸马,在镇守卢沟桥时被四盾牌将偷袭杀死,但这人从表现来看远及不上上面几人,更像个龙套。
% Y# f5 S5 m6 _1 c: T王保保,元朝的地方军阀,割据山东,似乎是听宣不听调的,他手下的人即使是脱脱也只能借用而不能直接调。本人的武力又高的吓人,后段《英烈》里朱元璋手下的大将精英全出,一起上去群殴斗不能打败他,可见其水平。而他手下的大将武力也高的离谱,心腹的四将几乎都有傅友德的水平,可见其厉害。可惜的是之后的内容现在见不到,只是提到了:常遇春带领金枪蓝玉、金枪将、银枪将,四盾牌兵进山东,在张胜祖乌鸦兵协助下,消灭了山东全省军门王保保之后,直扑元都大都路。至于王保保是怎么死的,则不清楚了。
; t+ h& v; Q. N4 T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元朝最终灭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内部不团结,奸臣一党就不用去说了,他们这些所谓的忠良呢?葛也先在北和州被围时居然没有其他的人马来救;赤福寿孤守金陵时也是孤家寡人,没有支援;脱脱手下缺人居然要向王保保去借,最后被奸相撒敦陷害时除了他学生李思奇站出来替老师鸣冤,基本上看不到其他忠良出来。像脱脱向王保保去借的大将牛千斤被杀后,奸党利用赤福寿弹劾脱脱,这说明平时脱脱跟赤福寿关系也不好,如在布置武场的时候凡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被脱脱安排上贵宾席,只有赤福寿却得了个皇城巡哨的差使……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是一点也不错的,内部不团结的话,你再怎么厉害都没用,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 J2 g5 X1 o. p% v8 |+ V综上所述,可见,《英烈》这部书在角色的塑造上与其他评书的不同之处,你几乎很难找出一个道德楷模式的英雄。
* s2 ?( L, Z0 h3 j3 L从形势设定来看,《英烈》这部书倒是比较符合与元末历史的,元末天下大乱,出现了很多起义军和割据势力,从书里来说有四大邦反王:江西王徐寿辉(陈友谅)、姑苏王张士诚、台州王方国珍、四川王明玉珍;八小邦反王:颍州王刘福通,青阳王赵普胜,徐州王头陀芝麻李二,利州王左君弼,广东王田丰,福建王毛贵,云南王郎世泰,江东王倪文俊;还有四大反寇:安庆傅友德、湖北武昌石龙、巢湖俞廷玉、山东花云。他们与元朝地方官府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因此,把元朝各地与中央割裂开来,只能各自为战,这可能也是元朝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吧。这比《隋唐》里的设定更为合理,隋末唐初存在二十八大邦六十四小邦未免也太多点,历史上这一时期也没有这么多的割据势力的,给人感觉像是东周列国了,热闹是热闹了,但就剩下热闹了。

TOP

从武力设定来讲,《英烈》是有点难以评价的,给人感觉是两极分化,同时又没有一个标尺。以下是笔者粗略地框一下:
. W; j/ F+ N/ E, Z* j/ Z( o6 E! b2 a, Z! h9 F* ]# i
顶级武将:
" m- c9 Y$ }0 L' U7 f2 e% X王保保:面对傅友德、蒋干英、孙贤龙、梅占荣、杨天荣、顾仁杰、张赫、陆绪、陈德、王志六个马将,四个步将的围攻还能保持不败,最后还是对手房先鸣金收兵,其中傅友德还是朱元璋手下的佼佼者,蒋干英、孙贤龙、梅占荣、杨天荣、顾仁杰是后起之秀,张赫、陆绪、陈德、王志四人合力做掉了老驸马李金荣,都非善茬,可见王保保的武力之强。3 S1 X5 u. d/ _* f! I! L
" s3 A! v% O1 W8 h, }3 x
超级武将:
8 l8 }: V2 S+ j! w9 G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前者的鼍龙枪多了一枪独门枪,但后者多会一路姚家枪,基本扯平。( ]3 h1 `: Z, a. H2 @! l# g
刀王葛也先,刀祖宗:两个人都与蒋忠战平,也基本差不多。9 }" {' p* C7 |. a
张胜祖:据说武力很高,能够与王保保较量,但就书里仅有的表现来看,仅仅是面对朱亮祖、王玉、薛显、吴桢、吴良的围攻而保持不败,而这即人中除了朱亮祖、王玉厉害点,其他人都一般,所以姑且把他放这一级。- y5 U( d7 u& Y. s7 h
蒋忠:朱元璋手下头号勇将,曾经搬到北梁楼,手托千斤闸,大战刀祖宗、刀王大战三天不分胜负。. E4 T+ m/ n$ R$ [
: Y7 u/ [4 a2 b9 }  M. v: [7 J* ]
强级武将:
8 n  S& f% N. B傅友德、岳能、伯颜启元、脱脱、李金荣、佛宝元郎、呼里克刹、豁鼻马多尔衮、王善龙:傅友德是后期朱元璋方面头号战将,曾经连胜曹良臣、曹良璧、李文忠、沐英、朱亮祖、常遇春;在与岳能的六战中也胜出一筹。" \/ K7 K0 ~* u/ O6 C
岳能:后期傅友德最大的敌手,但在六战交锋中败北。
+ X# C# U% b( H7 j4 N4 B. w/ A伯颜启元,枪祖宗之子,元朝第二条名枪,表现与傅友德类似,连败左成龙、平安、蒋干英、胡大海等将,后被胡大海水擒,生病后死于李文忠枪下。
. @( p( a& U  Z  ?* m1 Y$ T6 w% g脱脱,元朝的一根正梁文武双全,武力也仅比蒋忠稍逊一筹。
& m6 [0 G9 e6 b8 ]$ ]5 s李金荣,元朝四根庭柱之一,号称无敌将,但跟蒋忠交手很快就败下阵来,又被四盾牌将偷袭杀死,跟其他三根庭柱相比感觉差了点。
- s1 ~! ~. z( i+ D) x- m( Y4 U王善龙,王保保的兄弟,武力虽比不上其兄,但不逊色于王保保手下四大部将。
) E6 W3 z2 ~; C佛宝元郎、呼里克刹、豁鼻马多尔衮:这三人再加上牛千斤为王保保手下四大部将,除了牛千斤稍弱之外,这三位,论武力只在傅友德之上而不在他之下。( P% n! [* e, |$ p, Q
柴洪吉,张士诚手下头号战将,曾经三刀杀败王玉,后来在牛塘角被胡大海使诈杀死。) ^: ^8 w, q- Y4 a
岳效飞:岳能的儿子,手使双锤,练就一身硬功,刀枪不入,后中计被烧死。0 {9 d9 n$ T1 O4 K) ~

6 M5 a( g7 p' `/ u7 u4 ?: w$ ~一流武将:) a9 M: {( A+ x! c# K& T: x2 H
朱亮祖:元朝第三条名枪,枪祖宗的小徒弟,曾经用独门枪伤过常遇春。
3 V# B0 V1 Y3 J0 h常遇春:书里风头最劲的一个,就武力来说也是书里成长最明显的将领,在反武场的时候完全被枪王方国珍压制,到最后要枪祖宗伯颜图使用独门枪才能战胜他。当然一流是指他最初的武力,从最终的武力来看放在超级也不为过。$ u( A, M* z5 A7 |0 r" S5 h4 q
铁木耳拉拉汗:荆襄王,元朝的第三把刀,轻松击败胡大海,可惜被左成龙偷袭而死。7 V/ @* B+ B2 A+ ]4 I8 g: c0 s) l
花云:书里多次提到武功只在常遇春之上,不在常遇春之下,使用两丈长的描金鐇。$ L- y4 \' ^+ [- `( \
牛千斤:王保保手下四大部将里武功最差,但从轻松活擒胡大海来看,不在荆襄王之下。
3 Z7 P: Q0 S$ L: S7 R* y2 s8 k; h( O胡德济:胡大海儿子,红营七貔貅将中的飞貔貅将军,武功是枪王亲手调教的,力大无穷,父子交兵时也曾生擒其父胡大海。
: F% n7 b( O: v) K' G1 u李林:徐州王芝麻李的义子,后成为红营七貔貅将中的神貔貅将军,年幼时曾经败给常遇春,后来成长到李文忠、沐英、王玉三人斗战之不下。
5 j% Q/ u5 ]* v蒋干英:蒋忠之子,红营七貔貅将中的盖貔貅将军,跟父亲一样力大无穷,但武技尚不成熟。4 o2 i; {+ A6 B; N
柴洪亮:金刀柴洪吉的兄弟,武艺略逊色于乃兄。
8 Y6 X& \- U( d俞亭玉:元朝四大反寇之一,号称水上第一条好汉。
# V4 b& F% a) ~& A4 h" h李文忠:朱元璋外甥,13岁参军,是红营的神虎将军,常遇春死后代理常为扫北大元帅继续北伐。
2 q: b# D6 b/ A4 z沐英:朱元璋儿子,是红营七貔貅将中的勇貔貅将军,但勇有余而谋不足。
* g0 V% t6 b' ]& B* L4 t) Y& l# @" T+ x% Z, A
二流武将:0 t) ]( E. \! `5 R: c6 M
康茂才:原为徐寿辉手下,陈友谅弑主后投向朱元璋,智勇双全的老将。" t' D) T& ?6 U/ D7 i9 U
蓝玉:枪祖宗的孙女婿,没有出过手,也会鼍龙枪,但不知是否会独门枪。
+ k( j! J( O$ W5 O( k& N& N王玉:是“从士兵到将军”的典型,原本为一个马兵头,后来在牛塘角战役中,是他三冲牛塘,杀出重围到金陵去搬兵的。( n# z; S3 e8 z4 k1 _1 Q; O3 `
薛显:姑苏名将,原为张士诚手下,后投向朱元璋,武力与康茂才相仿。
; E0 X) J+ `  J8 W" V  i田丰:原为元朝武状元,后率师起义,割据广东,成为八小邦之一的广东王。2 Y# @  G7 ]5 c; o+ }' q
岳效良:岳能的儿子,使用双锤,曾力战蒋干英最终失败。0 T& Z! v5 v) c6 x6 v' o
平安:飞行太岁雷贵的徒弟,善使双刀,是小辈人物里的后起之秀。% m& ]3 Y1 |3 B' R1 `
四盾牌:张赫、陆绪、陈德、王志这四人都是步将,但配合默契,曾经成功袭杀老驸马李金荣
* G) g- G! \5 w$ \0 u7 ?! j
5 Y1 ]4 N7 }7 ^8 D  M* g5 ?* ]三流武将:# r2 N5 [# `9 p+ n
张天佑:朱元璋前期收服的元将,是个文武全才。5 B3 H+ B! E* d
张定边:陈友谅手下元帅,号称天下三个半元帅之一,可惜武力是相对较差。
5 M' o& Z1 z7 {9 m( l2 @胡大海:类似于程咬金一类的人物,在朱元璋手下也可以算的一号勇将,打仗灵活,所以屡屡能打胜比自己厉害的对手。" w" I4 ^. {  T& m
徐达:朱元璋手下元帅,号称天下三个半元帅之一,可惜武力是相对较差,朱元璋手下的大将里只能算二等。
+ E( D$ S% z+ p. I, G7 E  B* I( f汤和:朱元璋手下元帅,号称天下三个半元帅之半,可惜武力是相对较差
' n/ v- R. a2 D6 w' I3 {3 [6 A9 }邓愈:朱元璋手下大将,武力与汤和相仿。
& X, u* z0 M9 w* X5 H; X郭兴、郭英:这对兄弟的武力在朱元璋阵营也只能算是二等货色+ l' Y6 n- ~( ]
吴桢、吴良,孙兴祖、梅思祖:这两对兄弟(后一对是结拜兄弟)的武力也就是跟郭氏弟兄在伯仲之间,其中可能吴桢要稍高一些。
8 r" _9 \5 |6 [$ g) G8 y* F* q/ V- ~
/ V+ w3 @8 t0 L) i3 ~龙套:梁家八口刀、邓家七条枪、小霸王张虬,罗家将,白家将,周家将等:这些人分别是张士诚、陈友谅们的手下将领,按理应该有二流或三流的水准,但由于人物众多,再加上又都是龙套,就不一一作介绍了。# }6 O8 n9 _; n! Z. B1 ^) w3 {4 p
不入流:朱元璋、冯国庸、冯国胜、华云龙、丁德兴、赵得胜、陆仲亨,唐胜宗,耿炳文,耿再成等,从武力来看朱元璋甚至还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呢,总的来说,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都是饭桶。* Z2 X2 w7 y" V# P3 e$ Y" z/ |
2 o  M& U: |! ]5 Y! [# k
以上即位《英烈》的武力情况,应该说,没有象《隋唐》、《包公》这些书那样容易判断,有的地方甚至还比较模糊。还有如世外高人如冷谦、周颠,张金铂等,江湖高手如七个老太岁等,以及暗器高手如吴福、李长生、脱宝,因情况特殊而没有算在内,其中吴福最后对上李长生就好比是古龙笔下小李飞刀对上孔雀翎,同归于尽是必然的结果。所以,这样的人物就把他们算成是江湖人物而不放进去了,另外象单田芳版的《英烈》里一些牛人如常茂、田再镖、高彦平、吕具、脱金龙、虎牙、于皋他们,由于在评话里没有出现过,所以不予评置。大体上关于《英烈》的武力就只说这么多了,笔者所了解的也就仅此而已了。关于苏州评话的长靠书,就说到此为止了。

TOP

本帖最后由 laoqian 于 2013-4-29 09:44 编辑
- a  u: a" a9 k( W3 k
& [. q* G* S4 m( i说书人的“江湖情结”$ P$ b. r4 y! ~2 R
+ |5 K) i/ {/ c& D! ?
一般来说,说书人基本上都有着浓厚的“江湖情结”。这可能跟在解放前说书人漂泊不定,四处跑码头有关,那时节,他们也像书里所述的英雄好汉们一样,闯荡江湖,四海为家,是个十足的“江湖人”。但是仔细想来,他们又明显跟书里所述的英雄好汉们不一样,因为书里的英雄好汉基本是不愁吃喝的,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就算是《隋唐》中最倒霉的秦琼曾经困顿过,但最终也是否极泰来,享尽荣华富贵。其实这个问题在武侠小说里也存在,古龙曾经在《欢乐英雄》中也提及过,主角郭大路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虽然没有在江湖上混过,但江湖好汉的故事却也听过不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有人为钱发愁的?……那些人好象随时都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往外掏,那些银子就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是怀疑武侠小说是受到传统评书或评话的影响才会这样写法。可是,这样的现象毕竟只是存在于文艺作品中,说书人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养家糊口的重任基本上是压在他们的肩上的,据著名评话家唐耿亮说,说书这个行当,俗称“空心饭”,“一日不做,一日不活”,接不到场子说书的话,就没有收入,生活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表面上看,他们跟英雄好汉们一样,闯荡江湖,四海为家,但实际上是为生计奔波劳累,饱经风霜。另外,在评书或评话里,一旦碰到重大事变,如战争之类的事,对于英雄好汉来说,正是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于是乎,他们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是对播讲英雄好汉的说书人来讲,这无疑是灭顶之灾,比如当年日本侵华,就使无数说书人断了生计,而只能改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实际上是“江湖中的普通人”。# D# @: \6 q+ n. B) k8 O0 ]
说他们是“江湖中的普通人”其实呢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旧时江湖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因为以前称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成为“三教九流”,而这个九流又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就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中九流:  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花子、九卖糖。 这样看来,说书的类似于唱戏的,无疑是属于下九流的,而且在下九流里地位也不高,所以,说书人在解放前,的确是社会地位低下,是江湖中的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罢了。: w0 J9 r0 d8 ]% \
记得以前看过本连环画叫《茉莉花传奇》,是讲第一个“东北二人转”女艺人的故事的,里面提到了他们二人转班子曾经被请到一个山寨(这个山寨是属于劫富济贫性质的)上去演出,演出完了去领赏,班主那时跟山寨的大当家搭讪,说大当家的久居绿林,我们也是吃江湖饭的,大家原本是一家人。结果大当家的不乐意了,说江湖人也有个三六九等的,你们能有资格跟我是一家人吗?搞得班主当场就下不来台。这尽管是个故事,但也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可以管见一斑。因此,解放前说书人说书经常要看脸色行事,什么人都不能得罪,尤其是大流氓,即当时所谓的“闻人”,给他们演出堂会是必须小心翼翼的,不然的话,绝对会吃不了兜着走的。流氓不能得罪,强盗更不能得罪。苏州地区的强盗不是占山为王的,而是俗称“湖匪”或“船匪”,因为以前南方由于河道多,主要不是车反而是船,因此抢劫船的匪徒就很多。在听著名评话家金声伯说书时他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是说书人出行带铺盖是有讲究的,放的时候要把鞋放在叠好的被子上面的,这样,当船匪来抢劫时,就会明白:这个人跟他们一样,也是江湖人,因为人家是全靠一双鞋子一条被子走天下的。所以往往会念在同是“江湖人”上面,手下留情放一马。那么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呢,金声伯先生说了,有一回他去湖州说书,在途中就遇到强盗了,他倒是也这样做了,结果人家还是抢了。当然老先生说的很风趣的,他说他强盗抢他还以为这个强盗是新手,不懂规矩,就说:咦?怎么连我也抢?强盗说:怎么,你就抢不得?他说:我的鞋放在叠好的被子上面的。强盗说:怎么,鞋放在叠好的被子上面的就抢不得?他又说:我是吃开口饭,说书的?结果强盗说:知道你是吃开口饭的,但现在不同了,规矩改革了,开口的闭口的统统要抢。这虽然是个噱头,但也可看清说书人在所谓的江湖中到底是处于什么地位,所谓念在同是“江湖人”上面,手下留情放一马完全是他们的自欺欺人吧?5 y3 _. r' i0 b% _2 w) c% }0 N
可能正因为说书人在解放前,的确是社会地位低下,是江湖中的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再加上现实的江湖对人而言太过无情残酷,因此,他们刻意在他们的书里依据他们的理想而重新设定一个江湖,在他们塑造的这个江湖里,寄托着他们对社会公平公正和传统美德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在他们的江湖里好人受到尊敬,善有善报;坏人受到惩罚,恶有恶报。在解放前,这当然能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共鸣,因此人们也乐意听到书里能有惩恶扬善侠客出来打抱不平,解决疑难。因此,在各种传统评话里常常也会听到江湖人物的出现,他们往往能人所不能,危急时机来解决问题。各种短打书如《三侠五义》、《金台传》等本身就是讲江湖人物的自然江湖好汉多,而在许多袍带书,讲帝王将相的书里,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江湖人的影子。如《隋唐》里贾柳店36友就80%以上都出身于江湖,老辈第二条好汉焦本忠年轻时是江湖上的义贼;如《金枪》里的马达祖师、任道安等人,都是原本江湖上的武林高手;如《包公》里江湖上四条野好汉更是出尽了风头,尤其是其中老大鲍福,在大破庞相府一役大放异彩,风头盖过了任何人,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是四好汉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这样还不算,说书人最后还让三侠五义出场收尾,大破庞庄,夺回珍珠旗。在这些江湖人出场的时候,凭你再厉害的武将如张旦、狄青之流也只是作为陪衬他们的绿叶出现;再如《岳传》里的时燕飞,是梁山鼓上蚤时迁的儿子,为岳飞大破铁浮屠立下大功;《英烈》里的周颠、冷谦、张金铂、七个老太岁都是江湖中的武林高手,很多武将都是他们培养出来的。而江湖的手段,在袍带书里基本都是作为绝技出现的,比如打暗器,如《包公》里狄青的袖箭、《英烈》里吴福的掌中箭,都是令人(主要指武将)闻风丧胆的绝技,在战场上能起到扭转乾坤的奇效;比如刀枪不入的气功,如《隋唐》里张须陀的“易筋经”功夫和焦本忠的“金钟罩”功夫、《金枪》里杨七郎的八九玄功、《包公》空空和尚的开口“金钟罩”功夫、《岳传》里铁蛮龙的硬功等,这些都会给不懂门道的武将们带来巨大的恐惧和压力;再如轻功,也屡屡能收到奇效,并给对手带来巨大恐惧,如《隋唐》里焦本忠跳到李元霸的马屁股上,差点砍掉李的肩膀、如《包公》里鲍福一人把皇帝背出庞府、如《岳传》里周通道跳到赵必方的马屁股上用刀背刮了赵的颈项三下,吓得赵亡魂失魄等。这里不得不承认,这些手段在短打书里原本算不上是一等一的功夫,象打暗器,《三侠五义》里基本是个人物就会,不但会打而且会接、会拨挡,如北侠连拨神手大邓车36颗连珠弹;还有刀枪不入的气功,短打书里的如《绿牡丹》里的焦冲、《三侠五义》里的欧阳春都是刀枪不入,而且还没听说有功门;还有轻功《包公》里狄青曾经要行刺庞吉,但由于轻功差,一到庞府就被发现最后寡不敌众被俘,而白玉堂在闹东京时曾寄居庞府,如入无人之境;这样设定除了书情需要之外,只能用说书人极其喜爱江湖侠客而希望他们出彩这个说法来解释了,那么为什么说书人极其喜爱江湖侠客呢?我想,只能用书里的“江湖”寄托着说书人的理想来解释了,反正笔者是想不出其他的理由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说书人具有浓厚的“江湖情结”。

TOP

本帖最后由 laoqian 于 2013-4-29 09:44 编辑
2 f. `, D5 M% H" b' S% d; a8 G+ p/ H
大唐游侠传8 W  U3 _. m( s, Q+ R& |

* [8 Q! _! |.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因此,后世关于这一时期评话题材的创作,也进入一个高峰,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传说的评话也是非常多的,不过大多是袍带书或者长靠书,比较有名的评话书目有:《隋唐》、《征西》、《粉妆楼》,这正好与当时盛唐时代的煌煌武功相印证,但盛唐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任侠尚义的时代,诗人李太白就颇有侠士之风,那么评话有没有反映大唐时代游侠风貌的呢,当然有,这就是《宏碧缘》。$ ^( @* x9 w; H; u- ~
《宏碧缘》亦称《绿牡丹》,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以唐武则天时代为背景,叙述将门之子骆宏勋与江湖侠女花碧莲,在剪除武周佞臣及其党羽的过程中,相识相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了武则天与奸臣王怀仁、儿子庐陵王之间的权力斗争。整部书抨击了权势豪强对百姓的欺凌,歌颂了江湖豪侠的侠义行为。这部书,目前来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沈守梅开讲的传统版本,一个是吴新伯开讲的新版,笔者听过的主要是沈先生的传统版本。# A( `$ C' T7 \' O& z
相比小说,评话扩充的内容不少,一开始叙述绿林英雄花振芳为女花碧莲择婿,以卖艺为名,携妻女出游,在定县遇扬州豪杰骆宏勋,花对骆的人品大为赞赏,欲以女许之。但这时说书人却书情一转,又引出了一个话题:骆宏勋得讯好友任正千因其妻与奸相王怀仁之子王伦私通而被诬,在扬州下狱,因此急往搭救,无奈花振芳只能偕妻女追寻而至。行至扬州,书情却转到恶霸栾一万身上,栾所豢养之马猴脱逃登四望亭,骆宏勋仆人余千捉猴不获,花碧莲登亭,亭坍一角,碧莲失足跌下,被骆宏勋接住。栾一万欲强娶碧莲,骆宏勋抱打不平,栾、骆遂结仇。然后从骆宏勋为避仇去杭州这条线索,引出另一重要人物鲍自安。骆宏勋在龙潭搭渡船时与水路绿林之首鲍治安相遇,留居鲍家庄。而后再转到小奸王伦,王伦得官知嘉兴府,于是骆宏勋偕鲍自安女婿濮天鹏去嘉兴行刺,结果濮被擒,引得鲍自安亲往,杀死王伦,大闹嘉兴府。之后再传至花振芳身上,花振芳至鲍家庄,托鲍为女作媒,设计诱骆宏勋去山东花家寨。结果骆宏勋去山东途中,遇栾一万聘朱氏四兄弟在平山堂设擂。骆宏勋闻其表兄徐松朋打擂受伤,乃与余千前往打擂,但亦为朱彪所伤,后鲍治安父女至,打败朱氏兄弟,并将花碧莲许配骆宏勋。再引出花振芳内弟巴信之子巴杰本欲娶碧莲,于花家寨截斗骆宏勋,骆宏勋自卫误杀巴杰。巴氏九兄弟立意报仇,骆宏勋经师兄胡理相助脱身出逃,误入朱氏兄弟之四杰村。四杰村是书里的大关子之一,朱氏兄弟擒骆宏勋欲加杀害,余千得消月和尚之助,并与随后赶来的花、鲍等合力杀死朱氏兄弟,破四杰村。后再转至花、鲍复与消月、胡理等至巴家寨,为巴、骆两家解和,骆在巴杰灵前谢罪,始释怨仇。而后书情再转至扬州,徐松朋被人攀害,在扬州问斩,鲍自安率众家英雄化装劫法场,救出徐松朋。最后花、鲍、骆等聚义,助狄仁杰、薛刚迎庐陵王复唐帝位。; L: T% [- O5 d0 j/ D! ^( c* V
有听众认为整部《宏碧缘》书对于花碧莲没有怎么用心去塑造,所以这是一个弱点,既然叫《宏碧缘》,主要还是把目光对着男主角骆宏勋,对于花碧莲的形象塑造一直要等到在后段书“大闹嘉兴府”才有很多有血有肉的描写。其实,我是觉得整部书塑造的重点从一开始就不是骆宏勋和花碧莲,而是以花振芳、鲍自安为代表的那批江湖侠义们,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而骆宏勋和花碧莲最多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就如同北方著名评书《雍正剑侠图》一样,里面的所谓主角童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层出不穷的众剑侠才是书里主角。比如在男性角色中,“小鞭王”祈良玉的塑造就远比骆宏勋要成功,从闯荡江湖一鸣惊人,到误入贼巢幡然醒悟,再到后面弃暗投明最终获得佳人青睐,比骆宏勋更均有传奇性;再如“象牙猢狲阎王票子”胡二,是“盗亦有道”的代表人物,暗器例不虚发,但却不随便发,要发也只发三次,决不滥用,也不妄伤人命;再如江南水寇的总瓢把子鲍自安,多次为骆宏勋奔波,不图名利,完全为一“义”字,大破四杰村的时,发现了四杰村的地下宝藏二百多万两,没有犹豫就尽数交给狄仁杰,让它们用到有用的地方去,可能这也是他能够领袖江南武林的主要原因——德行——吧?再如书里的一些武林前辈,如黑狐狸焦冲,平时隐居事不关己,但一旦涉及国家利益,就悍然出山,以高超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使对手心服口服。因此即使到后段书“大闹嘉兴府”(又称“血溅鸳鸯湖”),平心而论也仅仅是花碧莲加了一些戏份,骆宏勋依然是没有起色,总体这对夫妻的重要性还是没有现实出来。而一些反映同时代的长靠书如《征西》里的风云人物如狄仁杰、薛刚、薛葵们则完完全全变成了龙套角色。
0 ?1 [' q' Q' }$ {" b8 t评话跟原著相比,在反面角色方面也大下了功夫,在原著里,反面角色除了王怀仁父子、栾一万外,就是四杰村的朱家兄弟了,但这跟武林正道相比,的确太过单薄点,因此评话里增添了廖世充、雷振远、董天林、袁黑虎等厉害角色,还引进“外援”,塑造了外国的武林高手金叉四兄弟,他们的出现,把中原武林搅得昏天黑地。而擂台情节也增添了,原本原著里是只有扬州擂,评话里增加了嘉兴擂。一般来说,对于短打书而言,擂台是镇书之宝,就像长靠书的武科场一样,一来能够充份展示武林好汉的武艺,二来能够吸引住听众,三来能够多说几回多赚点钱。这点北方评书也一样,单田芳创作的《白眉大侠》基本上就是由擂台为主要高潮。这里还有个搞笑的事情,就是有些说书人把武侠小说改编为评书,本来也没什么,但说书人按照传统评书套路在没有擂台的书里硬是增加了擂台情节,典型者如张少佐先生的武侠评书《多情剑客无情剑》,里面李寻欢一方,上官金虹一方,居然摆下擂台一决胜负,听得我直犯浑。回到原话题,正因为评话里对于反方势力重新设定,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实力,因此,连擂台他们都有资本再开一次。而评话原创的几个外国(乌鸡国)的武林高手金叉四兄弟更是能够把人吸引住,但凡讲到中外武功高手较量的,总能吸引国人的眼球,如电影《霍元甲》、如电影《精武英雄》都是如此,甚至连围棋都不例外,如中韩对抗赛,中日对抗赛等,所以在评话里设定这个情节的话简直是神来之笔,使原著单薄的情节变得丰满起来,最后大唐武林高手力挫外国武林高手,并以武德感化之,更能体现出唐朝人的开阔心胸。
6 [5 M! M3 h) c; Z: O7 N, v6 D  P以上是笔者对沈版《宏碧缘》的一些管见,另外一个吴新伯版本的《宏碧缘》尽管听过一些,但个人认为没有传统沈版的好,虽然说评话存在“各家各说”的说法,就一部《三国》就演化出“唐三国”、“张三国”、“汪三国”、“陆三国”,但毕竟故事的大体情节都没有伤筋动骨,书道子是一样的,但吴先生的《宏碧缘》竟然是把原来的推到了重来,把事情前后颠倒,人物虽然照旧,发生的故事和事件却是面目全非,所一样的只是人的名字而已。这跟单田芳的《童林传》如出一辙,单也是基本把《雍正剑侠图》推倒了重来,人物虽然还是一样,但发生的故事和事件却是面目全非了。原本书里政治斗争只是条暗线,而且是三方——武则天、王怀仁、庐陵王——斗争,这实际上正是原著高明的地方,因为毕竟是讲江湖侠义的,政治斗争只能作为时代背景来讲,不然难免喧宾夺主,但吴先生的版本明显是把政治斗争明朗化公开化了,而把江湖侠义变成了政治斗争的依附品,这就喧宾夺主了。他从御花园中开出罕见绿牡丹,太平公主见状以为天降异象,于是起夺皇位之心开始,就把本来的三方政治斗争演变为四方斗争,这就更乱了。而祈良玉、花振芳等江湖侠义被太平公主笼络,成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物。这样的设定无疑是让人大倒胃口的,估计吴先生他想给书一点深度(如引入太平公主等势力加入政治斗争的),却力有不逮,未免有画虎不成之嫌。- c; v# |% `; p
总而言之,大唐游侠是令人向往的,小时候看梁羽生先生的《大唐游侠传》看后为之神往,后来听了沈守梅的《宏碧缘》感觉也不逊色,本来游侠之所以为游侠在于其作为侠客的独立人格,如果成为政治势力的依附品,满脑子功名利禄的话也就不成其为游侠了。

TOP

永远的《三侠五义》
8 F2 A6 ?( `% f
- h' i0 W; A5 ^" N& {) P, g  L4 f如果要问,短打书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书是哪一部,我想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三侠五义》!的确,要换成我,也会这么说的,可以说,我听书到现在,无论是评书还是评话,最喜欢的就是《三侠五义》系列,就北方评书而言,听过单田芳版的、连丽如版的、陈丽君版的、田连元版的,每听一次,就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评话《三侠五义》,当然,评话可能受到俞曲园的影响而改名叫《七侠五义》,我听过金声伯开讲的版本和他的弟子汪正华开讲的版本。另外还听过胡天如先生开讲的片段<大闹花神庙>一折,也是非常精彩的。8 G3 }( |2 e' W& u' ^% H
评话《七侠五义》根据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近代学者俞樾认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人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就改名为《七侠五义》,于是评话家大多以《七侠五义》名之。这部书,目前有金声伯先生演出本《白玉堂》,曾于1989年由北岳出版社出版。
  l2 O2 G/ U6 H% Y; p, {3 s在我还在念小学时,就在家里那个半导体里面听金声伯先生说《七侠五义》,现在依稀记得那时节是分了前后两部来说的,前部叫《闹东京》,叙述“南侠”展昭被仁宗帝封为“御猫”后,“锦毛鼠”白玉堂不服,赴开封欲与展昭比武。途中,白与书生颜仁敏相遇,故作落拓不羁三试颜仁敏,并义结金兰。后颜仁敏蒙冤下狱,白至开封府衙留刀、柬向包拯鸣冤,包拯平反冤狱。白之结义兄弟“钻天鼠”卢方、“入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先后至开封府,“五鼠”闹东京。白玉堂盗三宝,留诗要展昭至陷空岛取宝。展昭抵陷空岛,被白设计关在通天窟,“双侠”丁兆蕙偕兄兆兰,与卢方、徐庆、蒋平等盗宝救展,蒋平水擒白玉堂。白经众人劝说,赴京请罪,得包拯保举,被封为四品带刀护卫。后蒋平寻访韩彰,遇江湖败类花蝴蝶采花作案。于是蒋平会同“北侠”欧阳春等人大破邓家堡,水擒花蝴蝶。之所以叫《闹东京》我想可能是以白玉堂进京为主线的缘故吧。+ G. V% Q$ U) c. w) Z. n
记得前部播完后很久,差不多是笔者小学毕业的那一年,才又在半导体里听到后部,后部干脆连书名都没了,就叫《七侠五义》,主要叙述倪继祖应试中式出任巡按,微服私访,被霸王庄马强囚于地牢。“北侠”欧阳春与智化在沈仲元、艾虎配合下破霸王庄,救出颜仁敏,马强伏法。襄阳王结党谋反,颜仁敏偕白玉堂奉命巡按襄阳。白玉堂三探冲霄楼,在铜网阵遇害。欧阳春、智化、文虎等赶赴襄阳,途中灭黑狼山襄阳王党羽,复与展昭、卢方等众英雄破铜网阵,擒襄阳王。可惜的是,后来因为要毕业考试了,所以最后的众英雄破铜网阵,擒襄阳王一段没有听到,一直遗憾到现在。记得那时,还有一个电台正在播放单田芳开讲的《三侠五义》,因此当时我是评书评话一起听,现在想来好不惬意。但就是因为该死的毕业考试,导致最后评书评话都没有听全。
) @8 U9 E' p& H  J金声伯开讲的版本(他的弟子汪正华开讲的版本跟他基本无二)是目前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版本,据老先生自己讲,前部即《闹东京》是学自其师杨莲青,后部就是从霸王庄到冲霄楼那段是学自另一评话名家徐剑蘅。因此,这部书可说是经过多位艺人精心打造的一部作品,是苏州评话短打书里的精品,所以让人百听不厌。
/ r$ q# Y6 H9 c# f1 X. ^评话短打书与评书的短打书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书里没有按照武功高低吧江湖好汉划分为侠客、剑客等不同的等级。北方评书一直有这样的划分,最点的如《雍正剑侠图》、《三侠剑》,里面按武功高低大致可以分为义士、侠客、大侠、剑客、名剑、武圣这么几个等级,一级吃一级,如卤水点豆腐。而在评话里,侠客也有,但不是划分武功到底的等级,而是指一种境界,正如金声伯先生在他的回忆录《艺海扬帆六十春》里说的那样: “侠”是什么?一要有道德,二要有修养,三要有本领。不是说你本领高强或者腰缠万贯就能称侠的,所以在他的书里“七侠”都有称号的: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智侠智化、隐侠沈仲元、道侠魏真,这都能说明他们虽然都是作为侠的但是各具特点。而本领高强的人如银须铁背老苍龙季强,尽管武功非常高强,但由于贪财,教徒弟只教武不教德,以至于两个徒弟一个花蝴蝶、一个白菊花都成为采花淫贼,给武林惹来的巨大的麻烦。因此他明显就没有资格称侠的。这是在书里是再三强调的观点。8 {( Q$ [3 r( {& i; f8 f
跟原著不同的是评话对于侠客义士们对于达官显贵、功名利禄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原著里面。除了北侠、魏真、智化几人外,其余的斗不同程度地表达出了对功名利禄和显贵地位的追求,用鲁迅的话来说是逐渐的由侠客向奴才转变。但是评话里是对此作出了重新的刻画,如南侠展昭,被塑造为善恶分明,侠义当先,但又宽宏大量、顾全大局,虽出身贫寒,却也不贪功名富贵。帮助包公,既是为朋友,又是为百姓。从书里来看,即使是在封官后,他跟包公首先还是朋友的关系,然后才是上下级的关系,为开封府办事也更多的是报答包公的知遇之恩,而非效忠于皇帝。北侠欧阳春,在书里更是淡薄名利,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举动深藏不露,令他人见而自愧,尤其是杭州教训白玉堂,让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白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他就如同李白在《侠客行》里歌颂的侠客那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典型的游侠。双侠丁兆兰丁兆蕙,用书里话讲是有钱的侠客,家私万贯,父亲又是总兵,要当官其实很容易,但他们却是选择的行侠仗义的道路。五鼠虽居绿林,但多为行商,对于功名富贵看的也不是太重,象卢方、徐庆、蒋平等出来做官可以说基本是为了老五白玉堂,在金殿献艺时多少还带了一点桀骜不驯,只是后来骑虎难下了。至于白玉堂更是文武双全的人物,但他于功名却视如粪土,而且心里也从来没有把高官显贵甚至皇帝放在眼里,所以无论是皇宫里还是庞相府,都是来去如无人之境。后来在襄阳冲霄楼殉难主要也不是为国尽忠,而是为朋友尽义。这样的人物塑造,比之原著而言,无疑是更胜一筹了,因此,能够在听众的心中,扎下根来,以至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不得不要提下单田芳的《白眉大侠》,我的个人观点是一向不把这部书看成是《三侠五义》系列的书的,因为它严重地贬低甚至扭曲了三侠五义的形象,破坏了他们在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尽管这部书听了,但却觉得有点后悔。

TOP

说起来七侠五义们为人们广为熟知输了相关曲艺外,还要感谢港台电视剧《包青天》系列,但是在电视剧是有的是人物但缺的是灵魂,一个个都被塑造为对朝廷,对包公忠心耿耿,而看不到有丝毫的侠义精神。同时,电视剧又片面地夸大了展昭和白玉堂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由单存的意气之争演化为武功之争、地位之争甚至感情之争,充满着好勇斗狠的味道。有一集里提到当白玉堂听到展昭死后(展昭其实假死)居然发出感慨:“一直想跟你较量下,看看到底谁是天下第一?现在再也没有敌手了!”当时看到这里我差点都笑喷了,想想北侠、双侠、智侠,你们也太冤了吧,整个被无视了。连坐在一边老爸都说:“什么乱七八糟的。”真不知道编剧有没有真的看过《三侠五义》原著哪怕是一遍?对于这种胡编乱改的现象,金声伯老先生也提到过,他也很无奈。实际上,七侠五义这些人不但听众喜欢,说书人更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的,如在长靠书《包公》后段书里,庞吉谋反,狄青攻打庞庄未果,包公打王鞭失窃,狄青珍珠旗失窃,对方都是高来高去的人物,这时候武将只能是一筹莫展了,因此说书人只能亮出“王牌”:七侠五义和小五义,让他们出手,把问题搞掂。而《包公》的原著里是没有七侠五义人物的,出现这些人物无疑是说书人的某种创新,这就好像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出风头的机会的。现在“孩子”被戏说成这样,也难怪说书先生不满。
) F$ V/ P6 n: q# w3 ]" M$ T金声伯老先生师承杨莲青,原本主要学习的是评话《包公》,但却以《七侠五义》闻名,盖因老先生的特点是说表口齿清晰、语言幽默生动,擅放噱,尤以“小卖”见长,于平中见奇,因此,更擅长说短打书,笔者也曾听过他开讲的《包公》,但私以为没有《七侠五义》来的精彩,对于《七侠五义》这部评书,金先生也作出了一些必要的符合实际的修改,如把原有的荒唐、迷信、神怪,同时压缩书情,加快节奏以吸引听众,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话本《白玉堂》。而金老先生的徒弟汪正华,也擅说《七侠五义》,是目前唯一一个能把《七侠五义》说全的中青年演员,其说书的优点是非常有激情,刻画人物比较到位,不哗众取宠,缺点是说书时弦绷的太紧,不但自己疲劳,听众听久了也疲劳。另外他模仿老师的痕迹比较浓,但如果完全模仿的话,效果未必好,不过总的来说是在不断进步当中。
6 d. [# J9 T% C& U总体而言,《三侠五义》这部书,里面寄托了人们对于自己心目中的侠客的无限神往,它既不同于《水浒》的血腥,也不同于新武侠小说中的现代思维,更不同于现在所谓玄幻小说的那种无穷无尽的意淫,它有的是人们对于侠义的向往和膜拜的朴素情感,鲁迅在评价《三侠五义》小说时说:此书“而独于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我想,这句评语如果用来形容评话《三侠五义》应该也不离谱。故而《三侠五义》在我的心目中,是无可取代的,是永远的记忆。

TOP

说不完,道不尽的《水浒》9 L7 h& P/ J& }0 q3 d
2 A2 ?' K! b/ j7 n
看到近来讨论《水浒》很热烈,下面笔者也来赶个时髦,也来说说评话《水浒》。说到苏州评话《水浒》,如果说现在有人听过全部的话,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即使是在以前甚至是倒退到解放前,都难以听全。一般而言,《水浒》评话是按人物分成几个“十回”来讲,计有“鲁十回”、“林十回”、“晁十回”、“武十回”、“宋十回”、“石十回”和“卢十回”,分别讲述鲁智深、林冲、晁盖、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等人的事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武十回”,这段书说的艺人也最多,就目前苏州评话届来说,名家就有吴君玉(得悉于前不久去世)、吴新伯父子,金声伯、项正伯师徒,就扬州评话来说,有王丽堂(王少堂孙女),而且还曾经被评弹名家杨振雄改编为中篇评弹《武松》。而最为冷门的是“鲁十回”、“林十回”和“晁十回”目前基本绝迹,没人说。就这三者相比来说,“林十回”的境遇要稍好一些,它的书道子和主要内容曾经被改编为中篇评弹《林冲》而保存了下来,而“鲁十回”和“晁十回”就够呛了。至于“宋十回”、“石十回”和“卢十回”三部,“宋十回”完整的听金声伯开讲的,是从“清风寨”说到“闹江州”的,但目前网络上能够找到的音频,只有吴君玉开讲的“李逵闹江州”了,不管怎样还算是相对完整的了。而“石十回”和“卢十回”两部,目前就只有一些折子、片段留存了,当然,两者相比“石十回”的境遇要稍好,其中“反登州”一段曾经被改编为中篇评弹《猎虎记》,算是保存了一些内容。相比扬州评话《水浒》而言是大大残缺了。扬州评话可是从“武十回”到“卢十回”可全的,而且还有书出版。至于梁山108将聚义后的事,如受招安、打方腊的书,当然评话里是不会说的。这是评话《水浒》的基本现状。
& A$ y5 B" |  l0 R" u4 r$ Z可能列位还有所不知,苏州评话《水浒》还分两个时期的版本,老的一个版本为解放前版,新的一个版本为解放后版。解放前版《水浒》的书路子基本上找不到介绍,笔者曾经到中国评弹网去找资料,可惜除了介绍几位解放前说《水浒》书的名家外,几乎找不到其他材料,在其他网络上只找到一些只言片语。例如解放前版的《水浒》里有大刀关胜拖刀技诛杀栾廷玉、大名府五虎战天王(即梁山的步军五虎将鲁智深、武松、石秀、李逵、刘唐大战李天王李成的故事)等故事,尤其是还有一个完全是原创的“神州擂七星聚会”的故事:奸臣蔡京、高俅们为了剿灭反寇,摆设擂台,吸引群雄打擂,好让他们自相残杀,并布置天罗地网要把群雄一网打尽,结果不但把四大反寇(宋江、方腊、田虎、王庆)吸引来了,连同国内外的其他高手斗引过来了,最后集结了最厉害的七人,称七星聚会,他们是:神拳陈应龙、大刀余奎、天下名师周侗、乾梁公种师道、花蝴蝶鲍福、袁福(这个人物可能是《金台传》里的人物)、金邦老铁龙完颜乌骨几,共同挫败了蔡京、高俅们的阴谋。据说香港邵氏公司出品的《浪子燕青》就是根据此改编的,只不过电影的情节要简单一些,这些高人都没有出现。可见,解放前版的《水浒》是非常精彩的,而当时说《水浒》的名家主要有王效松和何云飞,从资料介绍来看,王效松能把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的角色的声音、形象、武器一一区分,无雷同,尤擅起净角,所起鲁智深、秦明、晁盖、李逵、刘唐等角均有特色,故时人誉为“活秦明”,又有、“活鲁智深”之誉,而且擅口技,如“智取生辰纲”中推独轮车盘山而上之声,酷肖逼真。何云飞说《水浒》能自“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开书而至结束,可以连演三百六十五天,说表细腻入微,描述人物、情景生动。起脚色吸收京剧程式,因演说“关胜刀劈栾廷玉”时,关胜施拖刀计之一刀,表演形象逼真,故又有“何一刀”之称。但不知为何,他们的书艺竟然到解放后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能与后来批水浒有关),以至于到现在,尽管有些人,包括他们的后人,能够说上一两回老版的《水浒》,可始终无法演绎全豹,殊为可惜。' Q! B/ J6 J) R, m
解放后新版《水浒》主要是指建国后由于评弹界提倡说新编书,把传统书一古脑儿当作“尾巴”斩掉了(可能老版《水浒》也包括在内),当时由杨震新、金声伯、吴君玉等评话演员组成评话《水浒》小组,根据扬州评话王少堂版的《水浒》为基础进行艺术再加工而创作出新版的苏州评话《水浒》,而后由杨震新、金声伯、吴君玉(原本杨是说《东汉》的,金、吴是说《包公》的)演出,由于当时是认为《水浒》是歌颂农民起义的,所以新版《水浒》很快就大行其道了。不过,后来杨震新英年早逝,金声伯主要说《七侠五义》,真正靠《水浒》成为名家的是吴君玉。当初是为了适应新形势而改说《水浒》,但可惜后来批《水浒》了(毛泽东:“《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料的到。
; d# t- {3 v) k7 M% W# U, v《武松》和《宋江》金声伯和吴君玉都说过,金声伯的《武松》是从武松发配孟州开始,到上二龙山结束,没有前段;而吴君玉的《武松》是从景阳冈打虎开始到上二龙山结束,是比较完整的。而金声伯的《宋江》是宋江投清风寨开始,到闹江州上梁山结束,相对比较完整;而吴君玉的《宋江》则是从宋江发配到江州开始,到闹江州上梁山结束,缺了前面清风寨一段。金声伯开讲的版本,应该说是较多地保留了原著里梁山好汉草莽、野蛮甚至血腥的一面,不如“夜杀都监府”一段,里面武松把都监府里的一干人等(韩玉兰除外),包括厨师在内都杀掉了;而吴君玉开讲的版本则是有他自己的修改,在“夜杀都监府”一段里武松能不伤及无辜则尽量避免流血,是在没办法才杀人,相比之下,形象要高了许多。再如金版《宋江》里面还保留着王英、燕顺他们要挖人心吃人心的野蛮情节,而吴君玉的版本里改掉了。在原著里,李逵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王,乏善可陈,吴君玉对于这个人物作了大胆的改造,不但交代了他的出身来历,而且对其性格也作了改造,不再是原著里盲目、蛮不讲理的形象,而变成有点可爱,嫉恶如仇的莽汉,就如同《岳传》里的牛皋一样。不过个人认为从说书来讲,吴先生外插花太多多,甚至有点喧宾夺主;而金先生的书肉里噱信手拈来,引人入胜。可谓是各有千秋。0 R: j# }2 e& O( ~+ D4 ]7 y
至于剩下的两个“十回”,“石十回”吴君玉先生开讲过,从兄弟相会开始,包括石秀卖肉,杀海和尚,杀潘巧云,时迁偷鸭,时迁偷鸡,到三打祝家庄结束。可惜吴老先生没有留下此书的音频。“卢十回” 吴君玉、吴新伯父子都开讲过,从段锦柱失马开始,其中包括晁盖归天、时迁闹鬼、吴用算命、十戏卢俊义、李固害主、燕青告状、石秀跳楼、收董平、收张青、大闹大名府、霸王单手十八挑枪挑史文恭等,到108将聚义结束。这段书,据说当初上海东方电台录制过,也不知真假,如是则幸甚。

TOP

《水浒》这部书不同于一般的短打书,因为它也有大量的马战场面,所以说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设定难免有所偏差,就我个人看法,水浒的短打场面描述要比马战场面精彩,如《武松》里的武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斩杀飞天蜈蚣等段落,无一不可谓经典;而《宋江》里面林冲、秦明、花荣等人骑马劫法场的描述,明显比不上短打场面。同时,说书人可能也是偏好步下将,有意无意地拔高他们,让他们添光增色。如原著里只有马军五虎将: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但是说书人却是设定了一个与他们并列的步军五虎将: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拼命三郎石秀、黑旋风李逵、赤发鬼刘唐,而且他们的本领只在马军五虎将之上,不在马军五虎将之下,例如“闹江州”一段里由于误会,李逵与林冲、花荣他们打了起来,结果黑旋风一个对付三个,居然不在话下,尽管林冲秦明们带点戏弄的成分在内,但黑旋风的武力也够恐怖的了,看过原著的恐怕没人会认为李逵能同这三人中任何一人打平吧。但是在短打书里,真正厉害的总是世外高人,例如武松,在周侗的面前就如三岁小孩一般,老周头三个指头被拎起来。再如大名府,李天王李成守住城门,鲁智深、武松、石秀、李逵、刘唐车轮大战李天王不胜,结果来了个世外高人,具体名字忘了,他穿好鞋后(平常是把鞋当拖鞋穿的,碰到高手才穿好,一般高手只穿好一只就能解决问题,这回两只都穿好)三下五除二就把李天王解决。可见,世外高人永远是短打类评话的宠儿。
* m0 Z- G! e+ p& K: G0 D* A! Z尽管如此,但是《水浒》人物毕竟受到说书人青睐的,所以他们中有些人的身影还出现在其他评话里,如《岳传》里,大刀关胜和双鞭呼延灼都是为国捐躯了。他们中有些人留下了后代,如《岳传》里的时燕飞就是时迁的儿子,大刀关铃是关胜的儿子,他们为宋朝屡立大功。可以说是前赴后继吧。不管在原著里他们的形象如何,但的确,他们的事迹在民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包括现在有许多武术,都是假托他们之名,如燕青拳、林冲刀、武松脱拷拳等,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关于评话《水浒》就讲到这里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