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轻轻松松听《三笑》

其实我对于弹词听得并不是很多,所听过的有限几部,也都是讲述苏州人的奇闻逸事的,如《玉蜻蜓》、《三笑》、《描金凤》等。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又听了一遍《三笑》,这部书虽然以前也曾经听过,但听得不完整,现在重温一遍应该算是听得比较完整了吧。实际上呢,这回我也就是听了徐云志、王鹰弹唱的《龙庭书》和华士亭、江文兰弹唱的《杭州书》,而对于其他名家的《三笑》书则没有听过,因此也就不敢就《三笑》的各种流派、唱调发表什么论点,相信在论坛里象叶毅兄、牛搞兄等都比我更有发言权,所以在这里仅仅是谈一些自己的体会而已。. ?& W) ^# C5 E
徐云志先生可以说是弹唱《三笑》的一代宗师了,他的《三笑》书,从说、噱、弹、唱各方面来说,都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是他那慢吞吞的徐调,人称“迷魂调”,抑扬顿挫,清音自然,听来绝对是种享受,有放松神经,调节情绪之效。王鹰是徐老老的弟子,当时应该很年轻吧,虽然其唱腔听来还有点稚嫩,但毕竟年轻力壮,精力足,嗓音清亮甜美,与其老师一老一少,配合相得益彰,因此53回书不知不觉,很快就听完了。华士亭先生是徐云志的学生,但听他的《杭州书》与徐云志的《龙庭书》感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基本上没有徐调的影子,感觉他的说表要好于弹唱,有几次都听到他唱徐调时嗓子都拉不上去,可能同年龄大了有一定的关系吧。倒是觉得江文兰是非常出彩的,她曾先后起过书童、奴仆、徐子建、周文宾、王老虎、王月仙等多人的角色,但并不使人感到雷同,反而是各个角色,各有其特点,而且她中气充足、因此嗓子调门非常,声音也很清亮甜美。以上一点浅见,关于其他名家的《三笑》没有听过,因此不敢妄言,就此打住。
, V( R" X8 v2 T6 k& i" y* _
' ^& D8 `$ h  ]8 _2 I, w8 T% `% C. J《三笑》这部书,讲述了明代苏州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四人为友。唐伯虎丧妻三载后,一日游虎丘,遇无锡龙亭华鸿山太师之夫人率婢至禅寺烧香,惊其中一婢秋香艳丽,紧随之。在观音殿拜跪时,故作痴态,秋香为之一笑。唐伯虎误以为秋香有意于己,待华夫人率众返官船启程后,雇小舟追之;官船停靠,小舟紧靠其旁,秋香向河中倒水,不慎淋湿唐伯虎衣襟,唐伯虎竟注视秋香而不觉,不禁又为之一笑。至龙亭,唐伯虎为追秋香跌倒,秋香再笑。唐伯虎遂改名康宣卖身华府为童,取名华安,服役书房。华鸿山二子华文(即大踱)、华武(即二刁),皆愚呆。唐伯虎玩弄二子于掌间,又再番显示文才,为鸿山赏识而升任伴读。一次唐伯虎与秋香相遇于备弄,唐伯虎诉说卖身投靠之由,并表明身分,反被骗入柴房狼狈不堪。后唐伯虎被命绘观音像,使秋香倾心,但仍无计脱身。
. n* A+ O# n8 P4 |1 V1 v& @+ j时唐伯虎的姑姑因唐伯虎不告而别、离家日久,疑为祝技山所诱,率众至祝家索人。祝枝山被逼无奈,至杭州周文宾处寻访。除夕,酒后逛街,见杭州习俗门外贴无字对,戏写咒诅不吉的门联,触犯讼师徐子建。徐邀集众儒生在明伦堂责难祝技山,而祝枝山圈断门联,变诅咒为赞颂,使徐服输。元宵夜,祝枝山以周文宾外号周美人而邀周文宾扮女装出游看花灯,兵部尚书之子外号王老虎的王天豹强抢民女,致周文宾被抢入王府,寄宿于王妹月仙闺房。周文宾与月仙私订终身,经祝枝山为媒成婚。(这一段即《三笑——杭州书》的内容)" Y% c$ t/ w* d! q7 j
此时,有人访得搭载唐伯虎的舟子,知唐伯虎在华府,祝枝山乃返苏偕文徵明前往,暗为唐伯虎设计,假称愿以婢女相赠邀唐伯虎离开华府转至祝枝山处。华鸿山为挽留伴读,任其选婢为妻。唐伯虎点中秋香,当夜成亲,半夜留诗,与秋昏逃回苏州。华鸿山见诗,知华安即唐寅,怒而追至苏州问罪。祝枝山巧设妙计,反使华认秋香为义女,遂圆满结束。
; k4 p. X7 T3 C曾经误认为《杭州书》发生在《龙庭书》之后,但实际上《杭州书》的时间应该在《龙庭书》之间,真是惭愧。" v) |6 q+ E% Y& f" j$ F$ k6 k- m0 ~# |! z

9 _  x( ?* L! p* k. c+ ]& E" Z7 e《三笑》作为苏州弹词主要传统书目之一,与“大王”《三国》并论,评弹界中称为“小王”,语言通俗、生动,被称为“长脚笑话”,流传到今天,已经是经过了几代说书人的修改、锤炼了,其中,徐云志先生所作出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在《三笑》的老脚本里也有不少庸俗的描写,如原来是说唐伯虎已经有八房妻子了,但还不满足,为了凑满九美,外出访美,结果看到秋香后,惊为天人,于是才开始了漫长的点秋香之旅。再如他进华府后,曾经还勾引其他的丫鬟如石榴等,与她们调情,实际上对她们丝毫没有感情。这里唐伯虎不象个风流才子,而是十足的好色之徒,轻浮之人。再如祝技山,原书里他是个胸襟狭窄、工于心计,惟利是图的无良文人,最擅长敲诈勒索。而周文宾就是个好色的膏粱子弟。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也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书里角色的形象,造成人们对于书中所谓的“四大才子”误解,削弱的青年男女追求自己的婚姻的主题。因此徐云志先生等名家对此作了大量的修改,如把“九美团圆”的说法删掉,改为唐丧妻三载后,游虎丘遇秋香,赞叹于对方的美貌才情而开始追求秋香,而并不介意秋香的身份地位(丫鬟)。进入相府后与其他丫鬟调情的情节,也改为石榴对唐单相思,屡次向唐示意,但唐心里只有秋香,对此不为所动。这样一来,唐伯虎的正面形象就树立起来了,成为一个用情专一,虽然风流但不下流的才子,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轻浮浪子的形象了。对于祝技山,徐老老也把他修正为一个疾恶如仇、机智聪明,乐于助人,同时又诙谐幽默的人物,虽然有时还是要诈人,但敲诈的都是些为富不仁的人家和地方的地头蛇,这样一来,祝技山由一个惟利是图的无良文人变成一个带有几分侠气的士人。而周文宾也被徐老老由一个好色的膏粱子弟修正为一个聪明机灵,急公好义的多情公子的形象。因此,今天,我们才会看到一个风流深情的唐伯虎、疾恶如仇的祝技山、聪明机灵的周文宾,迂阔的老好人文徵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再来谈谈《三笑》这部书的基调,它与别的书有很大的不同,在书里,你听不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也听不到政治斗争、扫除权奸;更听不到报仇雪恨、大快人心。能听到的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听到多情多义的风流才子追求自己的婚姻;听到满腹经纶、坐谈论道的知识分子,因此,从总体上说《三笑》始终保持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满着喜剧的色彩,如华府的大踱、二刁每次出场都能给人带来捧腹的效果;唐寅的屡次自作多情、却每每作茧自缚,也使人会心的微笑;祝枝山借机会戏弄华太师和唐寅也往往使人忍俊不住。因而听书的人往往随着书情的发展而始终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同时,《三笑》也时刻充满着一股宽容大度的气氛,在书里,你不会听到拔刀相助、除恶务尽的情节,而有的是惩恶扬善、适可而止的场面。如书里的徐子建是地头蛇,刻薄成家,但说书人让他被祝枝山狠狠惩戒一番后就完结了,后来还改恶向善了。书里的王老虎是《白玉堂》里花花太岁严奇一类的人物,绝对的地方恶霸,公然强抢民女——要知道,“强抢民女”无论是在评书里还是在评话里都是属于不可犯的“天条”,犯者死,花花太岁严奇为此作出了最权威的“解释”。——但王老虎最终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应有的惩罚(按理即便不死也得进班房),只是被祝枝山、周文宾联合惩戒了一把就算完了,只是倒贴掉了妹子和留下句谚语:“王老虎抢亲,倒贴个妹子”。如此而已,故始终认为说书人太便宜他了。所以,个人感觉,“三笑”充分地体现了苏州人那种既希望能够惩恶扬善,又主张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近乎“中庸”的性格,体现了一种“和谐”。* _/ I% @, v6 _! m0 @
; t; i$ @& v. U3 m* s- t6 ~' `
《三笑》里的文人们从文化上讲有两个概念,一为“吴中四子”,既通常所讲的“江南四大才子”;另一为“明四家”,或叫“吴门四杰”。《三笑》里“江南四大才子”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但从历史上看唐、祝、文、周中的前三人,历史上确有其人,而周文宾是文人后来虚构的。历史上的“吴中四子”,是指唐、祝、文、徐,徐即徐祯卿,徐徐祯卿也是明代文学家,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 可能因为他的性格与处世方式与另外三位不同,因而后来文人又杜撰了性格与唐、祝、文差不多的周文宾来凑数吧?这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个迷了。“明四家”(“吴门四杰”)则是用来称呼美术史上一个著名流派“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的:即沈周(沈石田)、唐伯虎、仇英(仇十洲)、文徵明。这些人物,都在“三笑”里出场过,因此是极容易混淆的。- L! Q! M" k3 A7 e) c& d: F

  A, t0 \0 x3 ?: v$ Z7 y尽管历史上确有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这些人物,但《三笑》故事纯属虚构。在明代即已流传开来,故事散见于明清笔记,象明朝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里就已经载有《唐解元一笑姻缘》这样的故事,但只是“一笑”,还没到“三笑”的地步,看来这个故事也是在不断流传中发展起来起来的。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故事呢,据说还同当时的一件“会试泄题案”有关。
' F& q1 b7 U" q& B0 q1 A* l原来唐伯虎的科举之途很是顺利,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二十九岁又中第一名解元。这也养成了他狂傲的性格,经常爱发狂言。弘治十二年唐伯虎赴京会试,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据说这人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程敏政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那年京城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他们的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便说:“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而唐伯虎在考完之后爱发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以前在考举人时曾经犯过),扬言:“我必是今科会元!”那么完,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说了一句错误的话。他的好运也由此到头。  _4 E, z" x/ I/ ~  K' A; J' O
因为科举也是采用糊名制的,不开差是不知道考生姓名的,这次听程敏政如是说,唐寅又如是说,就给人抓到了把柄,于是他们中间以给事中华昶为代表,启奏明孝宗,称程敏政受唐寅和徐经的贿而泄题。孝宗皇帝信以为真,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最后整个事件变成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局面,于是朝廷和稀泥,以每人各打五十的方式结案。程敏政:合谋作弊查无实据,罢官回家,不久因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徐经:贬为小吏,不得为官,后来他还出了个著名的孙子:徐霞客;唐寅:贬为小吏,不得为官,但唐寅耻而不就任;华昶:告状不实,贬官。后来有人根据传说写了一出广为流传的戏,即大名鼎鼎的《唐伯虎点秋香》,以华昶为原型创作了华太师这个经典角色,不但硬塞给他两个傻儿子,还安排唐伯虎拐走了他府里最漂亮的丫环秋香,这位伟大的作者想来是同情唐伯虎,痛恨那些没事在别人面前乱嚼嘴舌的人吧?当然也有可能这人是程敏政的朋友,替自己老友来打个不平吧?
- }6 f# |6 j$ _实际上,关于这场会试泄题案,记载很多,说法不一。里面关系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明史•程敏政传》云:“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是这一事件对唐寅来说是极其严重的。从此唐寅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明正德九年(1514),他被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朱宸濠图谋造反,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来朱宸濠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 J4 s4 T- a9 I1 _
明嘉靖二年(1523),54的唐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3 {( \: n! d' s+ B6 I' w" k$ z  j
* ?/ n6 m( p# b8 I& m& h" `. z从上面看出,唐寅的人生远没有活得象《三笑》里面那样的风流潇洒,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三笑》里哪个风流潇洒的江南才子唐伯虎,可见《三笑》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在这里要感谢我们的人民艺术家给我们们演绎了如此精彩的故事,并且还不断完善故事。言尽于此。

TOP

楼主知识广泛,阅读后打开眼界,谢谢。

TOP

此贴有意思~6 P9 b2 S  k% ~4 @8 b

! Q  ], O) w% ?) ]1 l& L2 f1 {" b( {6 T
$ U3 k; q8 B# m, c* `

: B0 d0 j% S1 c- \/ A- }
  N1 q# e$ u/ \- B- Q4 J$ H7 f5 l5 J% p8 n5 F7 u/ r4 l

' ~: J* h5 I8 s, w. Z# C! f# h! u; r: u7 d
! |1 T$ w$ c# F3 j/ U  d8 h4 @% e
$ l" @4 A+ z) e0 W3 I2 T. k

, G' X# ^5 y  C" v+ |% z+ N5 O$ G7 g. r) Z! ]  K! u. B) w
川岛电器  http://www.kawasima.cn 川岛电器授权代理,淘宝店铺搜索“方凌电器”就可以找到。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