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谈谈《三笑》这部书的基调,它与别的书有很大的不同,在书里,你听不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也听不到政治斗争、扫除权奸;更听不到报仇雪恨、大快人心。能听到的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听到多情多义的风流才子追求自己的婚姻;听到满腹经纶、坐谈论道的知识分子,因此,从总体上说《三笑》始终保持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满着喜剧的色彩,如华府的大踱、二刁每次出场都能给人带来捧腹的效果;唐寅的屡次自作多情、却每每作茧自缚,也使人会心的微笑;祝枝山借机会戏弄华太师和唐寅也往往使人忍俊不住。因而听书的人往往随着书情的发展而始终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同时,《三笑》也时刻充满着一股宽容大度的气氛,在书里,你不会听到拔刀相助、除恶务尽的情节,而有的是惩恶扬善、适可而止的场面。如书里的徐子建是地头蛇,刻薄成家,但说书人让他被祝枝山狠狠惩戒一番后就完结了,后来还改恶向善了。书里的王老虎是《白玉堂》里花花太岁严奇一类的人物,绝对的地方恶霸,公然强抢民女——要知道,“强抢民女”无论是在评书里还是在评话里都是属于不可犯的“天条”,犯者死,花花太岁严奇为此作出了最权威的“解释”。——但王老虎最终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应有的惩罚(按理即便不死也得进班房),只是被祝枝山、周文宾联合惩戒了一把就算完了,只是倒贴掉了妹子和留下句谚语:“王老虎抢亲,倒贴个妹子”。如此而已,故始终认为说书人太便宜他了。所以,个人感觉,“三笑”充分地体现了苏州人那种既希望能够惩恶扬善,又主张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近乎“中庸”的性格,体现了一种“和谐”。) x! T, g% X6 ?7 N: C
% A9 u- D' A, [3 Z! K! d" q《三笑》里的文人们从文化上讲有两个概念,一为“吴中四子”,既通常所讲的“江南四大才子”;另一为“明四家”,或叫“吴门四杰”。《三笑》里“江南四大才子”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但从历史上看唐、祝、文、周中的前三人,历史上确有其人,而周文宾是文人后来虚构的。历史上的“吴中四子”,是指唐、祝、文、徐,徐即徐祯卿,徐徐祯卿也是明代文学家,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 可能因为他的性格与处世方式与另外三位不同,因而后来文人又杜撰了性格与唐、祝、文差不多的周文宾来凑数吧?这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个迷了。“明四家”(“吴门四杰”)则是用来称呼美术史上一个著名流派“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的:即沈周(沈石田)、唐伯虎、仇英(仇十洲)、文徵明。这些人物,都在“三笑”里出场过,因此是极容易混淆的。
: C+ y0 W7 h. J! b$ I, a! R' G% W9 e1 o5 |. W# w$ B
尽管历史上确有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这些人物,但《三笑》故事纯属虚构。在明代即已流传开来,故事散见于明清笔记,象明朝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里就已经载有《唐解元一笑姻缘》这样的故事,但只是“一笑”,还没到“三笑”的地步,看来这个故事也是在不断流传中发展起来起来的。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故事呢,据说还同当时的一件“会试泄题案”有关。( u2 u, e, v( E" y5 w
原来唐伯虎的科举之途很是顺利,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二十九岁又中第一名解元。这也养成了他狂傲的性格,经常爱发狂言。弘治十二年唐伯虎赴京会试,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据说这人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程敏政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那年京城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他们的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便说:“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而唐伯虎在考完之后爱发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以前在考举人时曾经犯过),扬言:“我必是今科会元!”那么完,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说了一句错误的话。他的好运也由此到头。
2 i: |9 S4 f/ ~5 P3 g因为科举也是采用糊名制的,不开差是不知道考生姓名的,这次听程敏政如是说,唐寅又如是说,就给人抓到了把柄,于是他们中间以给事中华昶为代表,启奏明孝宗,称程敏政受唐寅和徐经的贿而泄题。孝宗皇帝信以为真,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最后整个事件变成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局面,于是朝廷和稀泥,以每人各打五十的方式结案。程敏政:合谋作弊查无实据,罢官回家,不久因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徐经:贬为小吏,不得为官,后来他还出了个著名的孙子:徐霞客;唐寅:贬为小吏,不得为官,但唐寅耻而不就任;华昶:告状不实,贬官。后来有人根据传说写了一出广为流传的戏,即大名鼎鼎的《唐伯虎点秋香》,以华昶为原型创作了华太师这个经典角色,不但硬塞给他两个傻儿子,还安排唐伯虎拐走了他府里最漂亮的丫环秋香,这位伟大的作者想来是同情唐伯虎,痛恨那些没事在别人面前乱嚼嘴舌的人吧?当然也有可能这人是程敏政的朋友,替自己老友来打个不平吧?
, k u: {: {! C+ J1 J! R实际上,关于这场会试泄题案,记载很多,说法不一。里面关系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明史•程敏政传》云:“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是这一事件对唐寅来说是极其严重的。从此唐寅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明正德九年(1514),他被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朱宸濠图谋造反,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来朱宸濠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
6 k! v" Q$ H' k$ W1 t, I明嘉靖二年(1523),54的唐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8 Q8 B, ?1 {- E- B. B
@; i7 e0 F' e: _从上面看出,唐寅的人生远没有活得象《三笑》里面那样的风流潇洒,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三笑》里哪个风流潇洒的江南才子唐伯虎,可见《三笑》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在这里要感谢我们的人民艺术家给我们们演绎了如此精彩的故事,并且还不断完善故事。言尽于此。 |